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化淤泄浊解毒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观察
作者:崔俊波,崔应麟,王松龄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医院,天津 301700; 河南省中医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ICH)急性期淤血、浊邪、热毒突出的特点,确定化淤泄浊解毒为ICH急性期的基本治法。据此拟定血肿消口服液,观察其治疗ICH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ICH分为:治疗组30例,应用血肿消口服液;对照组30例,应用脑血康口服液,两组均配合早期康复及西医内科基础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两组的中风病中医积分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改善。结论对于ICH,化淤泄浊解毒法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ICH) 中风 化淤泄浊解毒法 血肿消口服液
       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ICH)急性期淤血、浊邪、热毒突出的特点,确定化淤泄浊解毒作为ICH急性期的基本治法。据此拟定血肿消口服液,并配合早期康复及西医内科基础治疗,治疗ICH 3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
       1.2  纳入标准①发病24h内入院,经CT证实为脑出血。出血部位在基底节、脑叶,出血量<50 ml,丘脑、小脑出血<10 ml;②中医辨证属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证候之一的急性期中风患者;③依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积分在16~40分者;④第1次发病或既往有中风病史但无后遗症。
       1.3  分组情况及统计学处理选择2003-03~2005-03河南省中医院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全部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分析。
       2   治疗和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河南省中医院制剂室提供的血肿消口服液,批号为:郑卫(2001)BW-10398,药物组成:三七180 g,大黄100 g,莪术200 g,川芎200 g,黄芩120 g,制成口服液,10 ml/支(含生药15 g)。
       
       对照组:予河南省宛西制药厂的脑血康口服液(组成为水蛭),10 ml/支。
       
       两种药物均于入院24 h后开始应用,均为1支/次,3次/d,连用 28 d 。
       
       西医内科治疗:参照《实用内科学》原发性脑出血中ICH的内科治疗[3]。早期康复治疗: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 h后,格拉斯格评分>9分,即开始康复治疗,并配合针灸、按摩、药浴等。
       2.2  观察方法分别于入组第1天,第28天进行以下观察:①按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4]评定积分;②按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③按照ADL量表评定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
       2.3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和ADL量表,于第28天疗程结束时依据原积分减少百分比,评定临床疗效。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见表1。在年龄(岁)、病程(h)、平均动脉压(mmHg)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数据如下:54.42±8.08,5.43±6.28,97.24±15.26和56.74±7.38,4.65±7.35,98.15±13.73。
       表1  两组治疗前性别、出血部位、中医证型比较(略)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平均动脉压、出血部位、中医证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3.2  临床疗效见表2。
       
       经Ridit分析,在α=0.05水平下,95%置信区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274,0.480),(0.521,0.727),两组无交叉重叠,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2  临床疗效分析(略)
       3.3  中风病中医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3。
       
       经t检验:①中风病中医积分,﹡两组治疗前,t=0.68,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t=3.84,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t=2.85,P<0.01,★两组治疗后t=2.59,P<0.05;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治疗前,t=0.95,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t=7.20,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t=4.80,P<0.01,☆两组治疗后t=2.60,P<0.05。
       表3  治疗前后中风病中医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略)
       3.4  治疗28d时生活能力比较见表4。
       表4  治疗28d生活能力比较(略)
       经秩和检验,治疗后生活能力比较,u=2.28,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脑出血的病理基础为淤毒内生,其病因可概括为:积损正虚,淤血内生;饮食不节,痰凝血淤;情志所伤,气滞血淤。脑出血的病程中因淤血痰浊、热邪偏盛,壅滞体内不得外泄,则化成毒邪,即“内生毒邪说”,此为淤毒、浊毒、热毒等毒邪的总称。血蓄于脑是脑出血的病理核心,脑有淤血可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血蓄于脑,郁而化热,化火生痰;血蓄于脑,气滞水停,脑部肿胀;血蓄于脑,脑神失用,百证丛生。
       
       由于脑出血的病机实质为淤血、浊邪、热毒,故破血化淤、泄浊解毒开窍是治疗关键。据此制备血肿消口服液,方中君药为三七、大黄,具有破血逐淤、活血止血双向调节作用,可有效地预防再出血和出血后的淤血,且大黄通腑泄热解毒,泄浊养脑,有利于颅内压下降,昏迷病人清醒;臣药为莪术、川芎,两药活血化淤,莪术偏于破血,川芎为血中气药,活血兼有调气之功;佐药为黄芩,清热解毒。诸药相合具破淤泄浊解毒之功。临床应用发现,该药能促进血肿吸收,降低颅内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还能减少中风后呃逆、中枢性发热、肺部感染及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任占利,王顺道.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2]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33.
       
       [4] 任占利,王顺道,高 颖,等.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