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结肠舒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作者:范顺心, 高记华, 李亚丛    
作者单位:河北省中医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方结肠舒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标准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给予结肠舒治疗;对照组60例,口服麻仁滋脾丸。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分别为95.0%和73.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协定方结肠舒治疗习惯性便秘疗效显著。
       【关键词】  结肠舒 习惯性便秘 中药治疗
       习惯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难治性疾病,其治疗分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治疗标准。习惯性便秘常见于青壮年女性和老年患者,其病程较长,治疗效果欠佳,且是许多疾病的诱发因素,如心脑血管疾病、大肠癌等。我院自拟结肠舒治疗习惯性便秘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采用中华医学会1990年制定的《便秘诊治暂行标准》[1]为纳入标准。选择河北省中医医院肛肠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51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5.4年。对照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50岁;病程3个月~13年,平均5.2年。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临床表现上进行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结肠舒(药物组成:肉苁蓉30 g,生首乌20 g,生地20 g,生白术30 g,当归12 g,桃仁12 g,厚朴10 g,枳壳15 g,麦冬10 g,黄连10 g,槟榔10 g,木香10 g),文火水煎取汁300~400 ml,分早晚2次服。
       2.2  对照组口服麻仁滋脾丸,1次1丸(9 g),2次/d,用温开水送服。
       
       两组1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 d,视病情可连续用药2~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大便正常,与排便有关的自觉症状消失,每周排便≥2次,结肠运输试验示72 h排出标志物≥80%为治愈;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每周排便达2次,结肠运输试验72 h排出标志物较治疗前明显增多为好转;便秘症状无改善,每周排便次数<2次,结肠运输试验72 h排出标志物与治疗前无区别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略)
       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结肠舒疗效优于麻仁滋脾丸的疗效。
       4  讨论
       
   
       中医学对便秘的产生原因有许多论述,认为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其中,便秘与肾、脾、胃、大肠、肺、气血津液、寒热虚实等均有关。在水谷传化过程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下行;脾主运化,其气上行;小肠“受盛”经脾胃作用后的水谷进行泌别清浊; 大肠传导糟粕。所以,胃的腐熟失常,气失和降,脾的运化失司,清气不升,小肠的泌别失职,大肠的传导异常,均可引起大便异常。肾主液,肺主气,当肾虚肺燥时也可引起大便秘结,肾为胃之关,“大便秘结,肾病者也。经曰,北方黑水,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盖以肾主五液。津液甚,则大便调和。”“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然燥结之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而燥结者。”诸家论述认为便秘的发生均关系到肾阴亏虚、津液不足、胃气受损等因素。治疗便秘,虽然以通为主,但必须辨别证候、审察病因,配合益肾填精、温阳化气、疏肝调脾、滋养阴血、清胃泄热等法,方可取得满意疗效。结肠舒协定方中,桃仁、当归活血祛瘀,润畅通便;生白术可燥湿利水,现代药理学研究大剂量白术煎服有较强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排便作用;肉苁蓉、生首乌补肾阳,益精血,润畅通便;生地、麦冬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厚朴、枳壳归脾、胃、大肠经,下气宽中,破气除痞,消积导滞;黄连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槟榔、木香入胃肠,功擅行胃肠之气,消积导滞。结肠舒基于中医病因学说,用中医辨证施治、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理论,从疏肝健脾、益肾通阳、活血通络、滋阴通便法立论、组方、遣药,共行益肾健脾、润畅通便之功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便秘诊治暂行标准[S].中华医学杂志,2000,80(7):49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