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梅花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00例临床观察
作者:郑葆青, 彭易雨, 龚玉林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中医医院 435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梅花针 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上以大腿前外侧面出现疼痛、麻木、烧灼感、针刺感为主症,是针灸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199801~200706在门诊运用梅花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00例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199801~200706我院针灸科确诊为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患者。按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300例和对照组300例。治疗组中男168 例,女132例;年龄最大55岁,年龄最小12岁;病程最短6 h,最长20 d;单侧发病者260例,双侧发病者40例。对照组中男165例,女135例;年龄最大58岁,年龄最小13岁;病程最短6 h,最长18 d;单侧发病者268例,双侧发病者3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以大腿前外侧面出现疼痛、麻木、烧灼感、针刺感、蚁走感为主症。常为单侧性,也有双侧发病病例。局部痛觉和触觉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患侧下肢肌力及肌张力均正常。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患侧大腿前外侧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根据疼痛、麻木病变的范围大小利用梅花针在局部叩击,并且进行循经叩击,即沿大腿部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叩击,重点叩击阿是穴、髀关、伏兔、风市、血海等穴位,采用强刺激手法,使局部皮肤重叩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吸干净叩出的血液及组织液,不需特殊处理。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只做1个疗程。
       2.2  对照组取穴:阿是穴、髀关、伏兔、风市、血海。
       
       针刺方法:选取上述穴位,用直径为0.38 mm,长40~50 mm毫针直刺40 mm左右,得气后留针30 min,针用泻法,每隔5 min捻针1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一般只做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3.1.1  痊愈治疗1个疗程后,患侧大腿前外侧疼痛、麻木、烧灼感觉均消失,局部痛觉和触觉均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无复发。
       3.1.2  好转  治疗1个疗程后,患侧大腿前外侧疼痛、麻木、烧灼感觉等明显减轻,局部痛觉和触觉基本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有复发,但较治疗前疼痛、麻木等明显减轻。
       3.1.3  无效 治疗1个疗程后疼痛、麻木无改善,局部痛觉和触觉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略)
       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痊愈率比较,χ2=20.09,P< 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χ2=3.86,P< 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3  典型病例女,23岁,于19990915来针灸科门诊就诊,诉因天气炎热在空调房中待了一夜早晨起床时发现左侧大腿外侧麻木有发凉感,局部不知痛痒,行走不利,无其他不适,二便正常,无发热恶寒,无汗出,纳可。查体:T 36.7℃,BP 120/80 mmHg,心肺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膝反射正常,巴氏征阴性,克氏征阴性。左大腿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左侧大腿外侧痛、温觉减退。舌边红苔薄白,脉弦,证属风寒外袭气血不和。采用梅花针局部重叩出血2次痊愈。
       4  讨论
       4.1  解剖与生理  股外侧皮神经为感觉神经,源于L2,3脊神经后根。自腰大肌外缘伸出后,该神经斜越髂肌深面至髂前上棘,并在其内侧通过腹股沟韧带下方而达股部,然后沿缝匠肌外侧下行,距髂前上棘下方5~10 cm处穿出大腿阔筋膜,并分成前后支至股前外侧皮肤,司该区皮肤的感觉。
       4.2  病因  颇复杂,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查不出明显的原因。由于本症常见于中年以上并多有腰腿痛病史者,因此认为其发病与退化性腰椎病有密切关系。其次,该神经在通过腹股沟韧带或穿出大腿阔筋膜处时因局部组织纤维化被紧束压迫,也可能是较常见的发病原因。某些病人尚可因内脏下垂、妊娠、疝气,以及长期紧束硬质腰带等体外刺激、压迫因素而致病。此外,诸如感染、受凉、糖尿病、过度吸烟或嗜酒等各种中毒,以及动脉硬化、下肢或盆腔静脉曲张等血管疾病,均可能与股外侧皮神经炎的发病有关。
       4.3  临床表现与诊断   股外侧皮神经痛大多为单侧性,起病可急可缓。其主要症状为股前外侧皮肤出现各种异常感觉,如麻木、僵硬、刺痛、烧灼或压迫等,此外亦常伴有疼痛,且多呈刺痛性质。轻者阵发性出现,重则转为持续性,甚至可影响睡眠。感觉异常和疼痛通常在行走、站立时出现或加重,往往使病人产生裤子带刺且不断刺激皮肤的错觉,但在坐下或躺下休息后,多能很快减轻或消失。检查可发现髂前上脊内侧或其下方有压痛点,股前外侧皮肤常有大小和形状不同的感觉减退区。根据上述的感觉异常和疼痛的发生部位、性质及股外侧皮神经有压痛和感觉障碍等临床表现特点,本病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对于反复发作的严重病例,应进行X线平片,骨、腹腔器官等方面的检查,以进一步查明原因。
       4.4  祖国医学认识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皮痹”“浮痹”范畴,其病位表浅,病机为肺气虚弱,腠理疏松,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遏皮肤,足阳明、足少阳经脉阻滞,不通则痛,肌肤失养,则麻木不仁。《灵枢·官针》曰:“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梅花针叩刺法是从《内经》的“半刺”“浮刺”“毛刺”“扬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梅花针刺激能起到祛风散寒、行气活血、通经活络的目的,故治疗本病疗效满意。对照组中针刺以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为主。取此二经是由本病病变部位所决定的,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是多气多血的经脉,通过针刺髀关、伏兔,可使经脉气血通畅,脾胃得调,气血生化有源;风市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可以达到祛风散寒的作用;阿是穴直达病所,针刺之可疏通局部经气。上穴相配可以取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