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药与针刺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作者:古青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4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与针刺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采用自拟方中药健胃合剂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中成药三九胃泰冲剂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0%。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01,P<0.01)。结论中药健胃合剂配合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杀死幽门螺旋杆菌,促使萎缩的腺体再生。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针刺 健胃合剂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关系密切,属临床难治疾病之一。我们自2003年初起,采用中药与针刺并用治疗该病42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文献《慢性胃炎分类·纤维胃镜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1],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42 例,男 29 例,女13例;年龄 36~65 岁,平均(52.4±10.8)岁;病程3~15年,平均(5.6±2.12)年。病情程度:轻度 20 例,中度 14 例,重度8例;肠上皮化生者 18 例,属轻度者6例,中度 10 例,重度2例;不典型增生者 22 例,属轻度者 6 例,中度者 10 例,重度 6例。对照组 40 例,男 28 例,女 12 例;年龄 37~66 岁,平均(51.8±10.2)岁;病程 2~16 年,平均(5.7±2.34)年。病情程度:轻度 19 例,中度 15 例,重度 6 例;有肠上皮化生者17 例,属轻度者 6 例,中度 10 例,重度 1 例;有不典型增生者 21 例,属轻度者 5 例,中度者 10 例,重度 6 例。两组患者均表现有上腹部隐痛、腹胀、消瘦、面黄;胃镜下黏膜呈灰白色、灰黄、灰或灰绿色,同部位的黏膜深浅不一致,活检组织病理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减少,并有不典型增生;幽门螺旋杆菌检查阳性。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中药健胃合剂(组成:太子参 15g,茯苓 15g,砂仁 6g,姜半夏 10g,白术 10g,黄连 10g,蒲公英 15g,柴胡 15g,三七5g,丹参15g,延胡索10g),1剂/d,水煎,分2次服;同时配合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气海等穴,1次/d,20min/次,以补法为主。对照组用三九胃泰冲剂口服,1包/次,3次/d冲服。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
       1.3    疗效标准参照文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拟订,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黏膜红润无苍白区及黏膜下血管透见,黏膜光滑;黏膜活检呈慢性炎症,不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胃幽门螺旋杆菌检查阴性为临床治愈。症状减轻,胃镜检查黏膜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或苍白区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或隆起结节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黏膜活检腺体萎缩、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减轻1~2级,幽门螺旋杆菌检查阴性或弱阳性为有效。症状改善,胃镜检查黏膜苍白区及血管透见,隆起结节较治疗前减少不足50%;黏膜活检腺体萎缩、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较治疗前无变化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χ2检验及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42例,临床治愈12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治愈率28.57%,总有效率90.48%;对照组40例,临床治愈5例,有效20例,无效15例,治愈率12.5%,有效率6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9.01,P<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胃镜下病理变化情况比较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腺体萎缩改变均十分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改变比较均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胃镜下病理变化情况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中医“胃痞”“胃脘痛”的范畴。本病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病情迁延,反复难愈,这种长期的病理损伤本身就为内伤、外邪等诸多因素导致血络淤阻奠定了基础。它以脾胃虚弱为本,或中气不足,血运无力,而致气虚血淤;或过食辛辣刺激、久病不复等耗伤胃津,胃络失其濡润,则血行迟滞而夹淤;或情志失调,肝气疏泄失司,中焦气机失调而致气滞血淤,或过食生冷,或禀赋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则水湿不能温化,又可致中焦湿阻血淤。总而言之,脾胃虚弱,气滞血淤是导致胃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的主要原因。健胃合剂中太子参健脾益气生津;茯苓、白术补气健脾化湿;砂仁化湿行气;姜半夏和胃降逆;柴胡疏肝理气;延胡索、三七、丹参活血化淤;黄连、蒲公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同发挥健脾和胃、行气活血的功效。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气海等穴,以补法为主,能补气健脾、和胃止痛,与健脾合剂起协同作用。
       
       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3],黄连、蒲公英有较强的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茯苓能降低胃液分泌及游离酸含量,增强胃黏膜屏障,抗胃黏膜损伤;白术能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黏膜;延胡能解痉止痛,使胃黏膜的损伤程度减轻;丹参增强胃黏膜防御功能,改善胃黏膜供氧,促进萎缩的腺体再生;太子参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氧自由基的清除,提高抗氧化能力,与黄连、蒲公英、延胡、丹参等合用能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改善胃黏膜血流,增强胃黏膜细胞的保护作用。胃黏膜屏障作用的破坏,血流量的减少,是该病患者普遍存在的现象,有效改善这一状态不仅有助于阻止胃体进一步损伤,还可促进受损的黏膜、腺体的恢复。临床结果表明,健胃合剂配合针刺治疗该病,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杀死幽门螺旋杆菌,促使萎缩的腺体再生。
       【参考文献】
           [1] 孟静岩.慢性萎缩性胃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42.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2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2.
       
       [3] 蔡永敏,任玉让,王 黎,等.最新药理与临床应用,第1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8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