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4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上, 赵健雄,祈永福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研究报道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诊断、分析与用药。方法采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对患者的治疗过程做临床总结。结果患者治愈或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确切。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中药汤剂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1]。常见症状是烧心和反流/反酸,其它症状包括阵发或持续性的上腹疼痛、胀闷不适、呕吐苦水、频繁嗳气、咽喉部异物感、吞咽困难以及食管外症状如咳嗽、哮喘等。属中医的“胃痛”“吐酸”“嘈杂”“反胃”“郁证”等范畴[2]。笔者临床采用中药汤剂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本研究34例GERD患者均为200509~200709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专家门诊接诊的病人。患者年龄最大65岁,最小29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平均13年多。临床症状量化分级见表1。
       表1  病例症状量化分级标准(略)
       1.2  诊断标准  西医主要根据病史、反流症状,辅助胃镜、诊断性质子泵抑制剂(PPI)、24 h食管pH值测定等为依据[3,4],中医参考有关胃痛、吐酸、嘈杂、痞满、呃逆等章节结合临床观察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 筛选年龄在18~65岁之间,排除:①合并上消化道重度溃疡、异生增生,疑有恶变者;②食管和胃手术后有反流症状者[5];③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④不愿做胃镜、24 h食管pH监测等相关检查者精神病等患者。
       1.4  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汤剂。基础方为:柴胡10 g,白芍15 g,枳壳10 g,生甘草6 g,姜半夏10 g,陈皮10 g,黄芩10 g,黄连5 g,乌贼骨20 g,白蔻仁10 g,白芷10 g,木香6 g,砂仁6 g,茯苓10 g,白术10 g,神曲10 g 。加减:肝胆湿热、胆石症加鸡内金、金钱草、郁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加锻瓦椤子(打)、参三七(冲)、黄芪、白及;脘腹痛加元胡;恶心、嗳气用旋覆花(包);完谷不化加炒麦芽、焦楂;胃脘胀满加厚朴、莱菔子;胃腺上皮肠化或不典型增生加莪术、白花蛇舌草、旱莲草。
       1.5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GERD的症状改变,根据分级量化计分每周记录1次,共记录9周,实验室检查指标为胃镜[6,7]。
       1.6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症状消失为临床痊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反酸、烧心消失,其它症状减轻为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减轻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反加重者为无效。
       2.2  治疗前后症状量化分级比较 将34例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就诊的时间每3,6,9周作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见表2与图1。
       表2  患者治疗不同时期症状量化比较(略)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图1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情况(略)
       3  讨论
       
   
       GERD是酸相关性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8],在GERD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对颇有争议的HP,有人曾通过根除HP来评价对GERD的疗效,从而得出HP与GERD间没有因果关系的结论,但我们收集的病例资料中HP阳性率却高达67%,有的资料甚至认为HP对GERD患者是保护因素。资料还显示GERD可能多继发或伴发于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我们收集的病例100%伴有胃、十二指肠疾病,有的患者同时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多发)和胆汁反流。其中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糜烂及痘疹样改变等)86%,溃疡(胃溃疡、复合性溃疡、十二指肠球溃疡、憩室形成等)33%,食管炎27%。在继发因素中,胆囊病史率为40%。
       
       GERD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脘腹痞满、胸胁疼痛、嗳气等,其中肝胃不和型最多,因肝气不舒致胆热犯胃、胃气上逆所致,故治宜疏肝、和胃、降逆、运脾。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医学心法·吞酸》云:“气不舒则郁而化热,热则酸矣……然总是木气所致”,指出肝气郁滞是发病的关键因素,方用柴胡、白芍、枳壳、生甘草(四逆散)和姜半夏、陈皮疏肝行气和胃,调节胃肠蠕动,抑制反流;黄芩、黄连苦寒泄热,抑制幽门螺杆菌;乌贼骨、白蔻仁、白芷、木香、砂仁制酸、行气、消滞、止痛;茯苓、白术、神曲健脾、消食、除胀。治疗目标是治愈食管炎,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几千年来人们和疾病抗争所总结出来的中药治疗相关“胃痛”“吐酸”“嘈杂”“反胃”等的GERD挖掘总结与基础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林三仁,何权瀛,钱家鸣,等.2006年全国胃食管反流病三亚共识[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6,9:28.
       
       [2] 周仲瑛,蔡 淦,张烘斌,等.中医内科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6.
       
       [3] 张智翔.消化系疾病的治疗—方法与策略,第1版[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1.
       
       [4] 李兆申,徐晓蓉,邹多武,等.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表现的临床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13.
       
       [5] 周丽雅,薛 艳.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0):785.
       
       [6] 冯桂建,胡伏莲,王化虹.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9):64.
       
       [7] 查 慧,谢小平,侯晓华.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J].胃肠病原体学,2006,11(1):41.
       
       [8] 张萍芳.病证结合确立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3):185.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