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49例结肠炎病人的辨证施护
作者:逯文巧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结肠炎;,,辨证施护
       关键词:结肠炎;  辨证施护
       结肠炎为临床常见病,属中医“泄泻”“肠癖”“痢疾”范畴。以腹痛、腹泻、少腹坠胀、里急后重、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时发时止,日久难愈,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我科2002-01~2005-05,收治49例结肠炎病人。现将辨证施护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总病例49例,其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26~67岁,平均46.5岁。中医辨证:脾虚湿热19例,脾胃虚寒13例,脾肾阳虚9例,寒热夹杂8例。
         2  辨证施护
       2.1  脾虚湿热此证多属于慢性结肠炎急性发作。临床表现为腹痛下坠,大便红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周身倦怠乏力,纳食差,舌体胖,苔黄腻,脉弦滑。治则及施护以燥湿清热、健脾止泻为主。居室应凉爽干燥,嘱病人卧床休息,减轻体力消耗。饮食有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泻重者饮适量水果汁或瓜果煎汤饮用以清热利湿。严密观察脉象、血压的变化,多饮淡盐水和糖盐水,失水严重者给予输液,以防津伤阴脱。注意观察泄泻的特点,腹痛难忍者遵嘱给予止痛剂。保持肛门和臀部清洁干燥,肛门部可用花椒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必要时涂油剂。中药汤宜空腹温服,腹泻严重者宜即时服。
       2.2  脾胃虚寒临床表现为肠鸣、腹泻,伴少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便前腹痛加重,便后痛轻,大便夹有少量脓液,周身乏力,面色萎黄,畏寒肢冷,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濡数。治则及施护以温中健脾、祛湿化浊为主。居室应偏温暖而干燥,阳光充足。根据病情鼓励病人适量活动,增强体质。腹部注意保暖,可用热水袋、炒盐热敷或热砖布包热敷。饮食宜少而营养丰富,多食豆制品、鲫鱼、牛羊肉、瘦猪肉、鸡蛋、牛乳等补中健脾之品。蔬菜可常选用扁豆、南瓜、鲫鱼、牛羊肉、瘦猪肉、鸡蛋、牛乳等补中健脾之品。蔬菜可常选用扁豆、南瓜、番茄等。适当用胡椒、姜等调味,既增食欲,亦可温寒。艾灸或隔姜灸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大便滑泻者可用固涩药止泻。中药汤剂宜空腹热服。
       2.3  脾肾阳虚临床表现为凌晨肠鸣、腹痛,大便时泻时溏,多食即泻,粪内夹有未消化食物,日行1~2次,腹部及下肢畏寒,得温则舒,面黄肢倦,胃纳不佳,小溲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治则及施护以温补脾肾为主。居室应温暖向阳,通风良好,多备衣被。根据病情鼓励病人起床活动进行锻炼,冬日多晒太阳。饮食宜量少而质量高,注意营养,除选用补中益气食品外,尚宜多给胡桃、狗肉、山药、动物肾脏等补肾食品,可加胡椒、肉桂等调味。针刺用补法,取穴脾俞、肾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并命门、关元、左腹结三穴隔姜灸。中药宜睡前热服。
       2.4  寒热夹杂临床表现为左下腹隐隐作痛,下坠不适,大便时稀时干,时带脓血,或大便赤白相兼,腹部怕凉,口苦口干,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治疗及施护以温脾散寒、消利湿热为主。居室温度适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多饮水,可用竹叶泡水代茶饮。仔细观察排便的特点。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针刺宜选天枢、足三里、中脘、中极、曲池等穴。中药宜空腹温服。
       2.5  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根据不同证型选择相应的中药灌肠液保留灌肠,以达清利湿热、温中健脾、补益脾肾、涩肠止泻的作用。首先向病人解释灌肠的目的,嘱病人先排二便。取左侧卧位,臀下垫一小枕抬高10 cm,垫上胶单及治疗巾,注意保暖。取中药灌肠液200 ml,温度为39~42℃。倒入一次性灌肠袋内,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加紧止水夹后,自肛门轻轻插入25~27 cm,滴入速度为80滴/ min左右为宜。询问病人对药液滴入的反应。药液滴完后缓缓将肛管拨出,用卫生纸轻压肛门。嘱病人平卧1 h,尽力延长保留时间。中药灌肠1次/ d。本组病例42例采用了中药保留灌肠法,部分结合口服、注射用药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2.6  情志护理本病病程长,缠绵难愈,急性发作期病人更是身受折磨。入院后病人情绪低落,心情紧张、烦躁,甚者痛苦面容,求治心理比较强。护士应爱护同情病人,积极做好心理指导工作,主动帮助病人消除不良情绪,解除心理问题。耐心讲解本病的病因、治疗、注意事项及相关知识。护理操作要求技术娴熟,及时准确,动作轻柔。最大限度减少各种不良影响,协助病人调适心理状况,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所需要的最佳心理状态,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力争早日康复。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