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从“虐生”事件看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作者:汪瑾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心理健康;,,,中小学教师;,,,“虐生”事件
       摘要:屡见不鲜的“虐生”事件表明:我国教师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因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新时期教师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并思考相应对策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   中小学教师;   “虐生”事件
       近几年,教师“虐生” 事件屡屡见诸报刊杂志:20000522上午,陕西澄城县庄头乡柳池小学二年级某班上第三节数学课,班主任李某检查作业时发现,她星期五中午布置的56道数学应用题,班上有8名同学未完成,于是,这些同学被老师叫上讲台站成一排,让做完作业的18名同学上去,每人打这8名同学10个耳光。挨了180记耳光之后,这8名小学生都哭了,脸也被打得肿起来。8名被打同学中,有3名男生,5名女生。其中部分学生因疼痛和羞愧下午没能上课。另外,恶性“虐生”事件还有:因长期遭体罚,致使学生患上精神病;学生被罚吞吃大粪,从此辍学;某学生被班主任怀疑偷同学钱而遭受“黥刑”,被班主任在脸上刻“贼”字;背不出口诀被班主任用铁炉钩烫伤脸;二年级小学生未完成作业,12名学生(其中7个男生,5个女生)被班主任责罚当众脱裤子;学生耳膜被打穿;全班同学被迫喝下“颜料水”;老师被扣分,学生遭秧,勒令全班学生打有过错学生112记耳光,导致被打学生心理性精神障碍;因上课“交头接耳”,初二学生被罚蹲着听课达一学期之久……以上案例,让观者无不痛心,在我们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的同时,我们又想到:我们的教师怎么了?谁来救救我们的教师?教师心理问题不断受到社会的关注,许多调查检测都显示我国教师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繁重、复杂和艰辛程度,决定了教师工作要比其它行业面对更为繁重的压力。尤其是这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升学压力、职称评定、教师聘任制、末位淘汰制、按绩取酬等等,这样的客观现实使许多教师不堪重负,都反映当教师工作压力大,升学压力重,劳动强度大,竞争过于激烈,社会期望过高。由此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不断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国内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检测表明,约有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这个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他们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都不如同期毕业在某些其他行业供职的同学。另外,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也是较突出的问题。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小学多于初中,初中多于高中,城市多于乡村,而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男教师。此检测结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而受调查的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调查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所以教师心理健康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教师的心理出现问题,就会对教学、育人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所以,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新时期教师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并思考相应对策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心理障碍存在的原因,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工作太累”,其中37%教师反映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 h。中小学教师心理受挫从而导致心理失常也是重要原因。教师心理受挫有五方面的原因:①尊重需要受挫。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没有得到满足,教师职业(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相对于某些行业而言,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高,工作难以得到社会认可。②成就需要受挫。中小学教师繁杂的工作使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受到限制,学生(特别是部分独生子女)对教师的劳动采取排斥、敌视态度的情形常有发生,影响了教师劳动的效果。另外,人的身心发展的固有特点和教育工作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不能在短时期内见成效,从而产生焦躁情绪。③人际交往受挫。教师工作的特点,使他们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社会活动,加之他们的社交范围较为狭窄,因而社交技能与社交活动的需要不相适应,社交的成功率较低,从而使他们不愿过多地与人交往,心理上自我封闭。④公平需要受挫。目前,我国的分配制度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与社会某些行业待遇上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呈现出进一步拉大趋势。⑤生存需要受挫。有些贫困地区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严重,教师勉强养家糊口的微薄工资都不能如期发放,难以维持温饱的生活,给教师的职业生存造成了威胁。另外,教师的家庭生活、婚姻问题、子女就业问题处理也会引发教师心理问题。教师受挫范围的广泛性,往往引起教师的不良行为和情绪反应。不良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调适,就可能渲泻在学生身上。挫折后非理智性反应方式很多,并且往往以综合形式出现。中小学教师受挫后的非理智性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攻击反应。有的教师遇挫后,会产生愤怒和不满的情绪,然后对构成其挫折的目标发动攻击。②回归反应。往往表现出一种与年龄、身份不相称的反常的幼稚行为,似乎又回到了幼儿时期一样,以简单、幼稚的方式(如大发脾气、又哭又闹等)来对待挫折。③固执反应。其原有的行为凝固化,从而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消极反应方式。④冷漠反应。对于挫折的情景漠不关心或无动于衷,但冷漠并非没有心理上的愤怒和不满,不过是将这种情绪暂时压抑下去。⑤畏缩反应。放弃了追求的目标,不思进取,对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教师在心理受挫后的非理性反应如果没有得到本人、领导、同事和家人的重视,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就会引发心理障碍。教师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①情绪抑郁和焦虑。抑郁主要表现为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处之;焦虑主要表现为持续的焦灼和忧虑,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感,对一些事情产生不必要的担心等。抑郁和焦虑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酸背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眩晕等。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产生内疚感并开始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咎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惹、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不断变化,例如有些教师时而会感到愧疚,时而又感到愤怒。②出现交往退缩。一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才能与家人、朋友正常交流。对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其工作特点使他们一方面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角色的多重性使他们要维持自己既是教师,又是家长和社会的模范公民的形象,如果不注意心理调节,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影响到与家人、同事、朋友、学生的关系,出现交往退缩,回避与他人接触,对家庭事务缺乏热情等。③职业行为不当。主要表现为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学生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采用体罚或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对教学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或排斥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④产生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产生付出与回报(回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成功、进步、他人的认可或欣赏等)之间不平衡的感觉,导致不负责任,情感与身体的衰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疲劳、烦躁、易怒、神经过敏、紧张、焦虑、悲伤、自我评价降低、个人成就感降低、对学生冷淡等。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教育对象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教师心理健康是保证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首要条件[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和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包括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个人心境发挥的最佳状态[2]。学校心理健康的推行者是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重大影响,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教室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美国心理学家兰肯(P.T.Rankin)指出,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优秀教师应具备以下人格特点:①爱孩子,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②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自我调适良好,心理健康,可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率。③具有教育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④具有教育独创性,明了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途径,并能应用不同的技术以了解学生及学生的需要。⑤能提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室气氛,在教学活动中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⑥能帮助学生满足情感需要。⑦能鉴定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并能够给学生提供帮助。  就教师个人而言,具备良好的人格特点需要直面心理压力,有效驾驭压力,自我放松,建立自信,悦纳自我,善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宣泄。如果自我调节无效,不良情绪得不到消除,教师要通过心理咨询的手段来帮助自己走出心理困扰。学校可提供教师更多的学习机会,并应有专职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的专题宣传,使心理卫生知识深入人心,保障全体教师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顾瑜琦,刘克俭.健康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7.
       [2]  王声,谢良骥.老师祝您健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34.
  
  (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