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薄层层析在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唐丽娟,刘玮炜, 史大华, 赵跃强, 陶传洲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因其在医药、食品及化工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得到了广泛关注。各种用于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技术也在迅速发展,薄层色谱技术仍以其快速、简便、准确度高等优点而成为鉴别黄酮类化合物的首选方法。文章综述了薄层层析技术在植物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薄层层析; 分离分析技术
       Application of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in Flavonoids of Plants
       TANG Lijuan, LIU Weiwei, SHI Dahua, ZHAO Yueqiang, TAO Chuanzhou
       Dep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Lianyungang 222005 , China
       Abstract∶Flavonoids which are a kind of secondary plant metabolites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for their potential of medicine, food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separation analysis technologies applied in flavonoids are developing rapidly.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is firstly selected in identification of flavonoids for the rapid, simple and highly accurate advantages. Application of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in flavonoids of plants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Flavonoids;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Separation analysis technologies
        黄酮类化合物属植物多酚化合物,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该类化合物在医药、食品及化工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已报道其有抗氧化性、抗炎抗菌、抑制血小板凝集及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等作用,在癌症及心脏病等疾患上也显示出治疗潜力,因其在花色素中的存在而可能用来代替毒性合成颜料[1]。黄酮类化合物的来源主要有天然提取和人工合成两种。其中天然提取的药物因副作用小而引起了人们更大的研究兴趣。随着植物源化合物的研究,色谱技术日益成为天然产物中生物活性成分分离纯化及分析的主要手段[2],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即薄层层析技术是发展较早的色谱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者分配等性能的不同,使样品溶液中各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者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种组分分开。尽管诸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及色谱联用等现代色谱技术的广泛应用,薄层色谱技术以其快速、简便、准确度高等优点仍是现代实验室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在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中也被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薄层层析技术在植物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应用进展。
       1  TLC用于黄酮类化合物定性研究
        用薄层层析进行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研究,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与标准品或与文献对照Rf值或将测试样品图谱与标准样品图谱相比较。标准品和样品的Rf值、斑点形状颜色及有无荧光等特征都完全相同,则可作初步结论是同一化合物。但一般需结合化学反应或与紫外光谱等方法联用加以确证。卫星星 [3] 在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水(8∶3∶1)为展开剂、1% 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显色后于紫外灯下观察,苦麦供试品与对照品芦丁和槲皮素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而阴性对照色谱无相同斑点显现。从层析结果可知苦麦籽壳提取物中主要含有芦丁和槲皮素两种黄酮类化合物。朱贲峰等[4]以薄层层析方法证明江西修水和福建永春的青钱柳的主要黄酮类成分基本相同,从而为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具有显著降血糖作用的青钱柳开发研究提供了有利的证据。该方法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水(8∶1∶1)为展开剂、1% 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显色时,于紫外灯(365 nm) 下检视,两种样品均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黄色的荧光斑点。黄绍军等[5] 对由HPLC法纯化的晶体以硅胶GF254,展开剂甲苯氯仿丙酮(40∶25∶35)进行TLC分析,其中一种结晶与槲皮素Rf值一致,Rf=0.50;另一种结晶与山萘酚Rf值一致,Rf=0.72;同时结合熔点、液相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分析方法进行结构表征,证实荔枝叶含有黄酮苷,其苷元为槲皮素和山萘酚。冯玛莉等[6]以薄层层析方法建立了沙棘黄酮的质量控制方法,即在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5∶2∶1)为展开剂,检出异鼠李素、槲皮素;异鼠李素、槲皮素的Rf值分别为0.60,0.49。该鉴别方法对应的样品色谱斑点清晰,无拖尾、背景无干扰且重复性好。
        虽然对于一个化合物来说,比移值Rf是一个特有的常数。但在文献[5,6]中对照品均采用了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槲皮素,而在不同的色谱条件下槲皮素的Rf值分别是0.50和0.60,这就说明Rf值是受色谱条件即展开剂、吸附剂等因素影响的,因此用薄层层析进行定性分析样品和标准品应在同一薄层板、同一条件下进行,点样间隔时间不宜过长。层析条件的选择对结果是至关重要的。
       2  精制
        天然提取样品的纯化可以通过重结晶、柱层析等方法得到,其中薄层层析也是常用的简便方法。但操作中需注意的是薄层板面积要大,点样量和硅胶量多的前提下才适合取样和刮样。 Zhao [7]研究组对采自新疆鹰嘴豆种子的硅胶柱层析得到的某些样品组分用硅胶薄板层析进行纯化后用以结构测试。刘玉红等 [8]对由聚酰胺柱层析得到的黄酮活性组分进行硅胶GF254薄板(100 mm×200 mm)层析,吹干后再加点数次,层析后刮下并合并Rf值相同的色带,用乙醇溶解洗脱,得到各组分的溶液后以HPLC鉴定由薄层层析得到的样品已经达到色谱纯的要求,可以用于结构鉴定。
       3  含量测定
        薄层扫描法可以用于天然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定量分析,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王亚娟等[9] 采用双波长薄层色谱扫描法对蒲公英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水(8∶1∶1)为展开剂展开后,测定波长λs=278 nm,参比波长λR=356 nm,测得蒲公英总黄酮含量为4.236%。
       4  活性成分筛选
        生物自显影技术是将薄层色谱分离和生物活性测定相结合的药物筛选方法, 是一种快速测定生物活性的手段[10]。何璐[11] 采用甲苯氯仿丙酮(5∶5∶7)的展开剂于硅胶板分离甘草黄酮,并用生物自显影技术进行抗菌活性测定出了甘草黄酮中有抑菌活性成分,该方法操作简单、耗费低、灵敏度高。
       5  薄层层析条件选择
       
   
       用于黄酮类化合物薄层层析常用吸附剂是硅胶、聚酰胺。硅胶是一种极性吸附剂,一般用于弱极性的游离黄酮(黄酮苷);聚酰胺为氢键吸附,吸附能力与酚羟基多少、位置及氢键缔合力大小有关,鉴别黄酮类化合物适用范围广。葛明菊[12] 利用聚酰胺薄层层析分析大血藤黄酮类化合物组成,药用部位嫩茎含有Rf值为0.88的斑点而在其他部位无此斑点,分析该斑点可能为药用成分。卢端萍等[13] 在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水(67∶13∶20)展开结果表明葫芦茶中含芦丁成分。黄酮苷类化合物极性强于游离黄酮,如与文献[13]相比,王怀冲[14]在硅胶G薄层板上鉴别贯叶连翘中黄酮苷类(金丝桃苷)的存在,以极性大的展开剂醋酸乙酯丁酮甲醇水(5∶3∶1∶1)展开得到了很好的分离效果。对于既有较强极性的化合物,又有较弱极性成分的混合样品中,可以采用二次或双向展开。所以鱼藤抽提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15]在硅胶H CMC薄板上用微量圆环技术快速而有效地找到了适合的展开剂,采用双向展开得到了8个斑点,即以氯仿丙酮醋酸溶剂在竖直方向展开,再用甲苯氯仿丙酮溶剂在水平方向展开。含有多种极性成分的黄酮类化合物分离鉴别时可选用聚酰胺。刘嘉宝等 [16] 将聚酰胺薄层板以醋酸乙酯甲醇甲酸水(25∶1∶3∶23)为展开剂,紫外分析仪下检视。供试液在以芦丁、槲皮素、黄芩甙各标准液的相应位置出现相同的颜色斑点,它们的比移值Rf分别为0.46、0.20和0.16。因而可作定性分析的依据,说明云南松花粉中主要含有黄酮类黄芩苷、黄酮醇类芦丁及槲皮素3种成分。其他用于黄酮化合物薄层层析的吸附剂有纤维素、氰基硅胶等,纤维素用于分离极性强成分,氰基硅胶对于含不同极性成分或极性未知的黄酮化合物分离效果较佳[17]。
       
       随着天然产物研究的不断发展,薄层层析技术也不断提高,向着更准确更灵敏的方向发展。含表面活性剂的缔和胶体的展开剂在对黄酮类化合物分离鉴别中表现出了传统展开剂所不能苟同的优势,因此逐渐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目前应用的主要有胶束体系和微乳体系。林辉概等[18]以4%氯化十四烷基二甲基苄铵(Zeph )、乙酰丙酮和水(5∶1.5∶1.5)溶液为流动相,聚酰胺薄膜为固定相的胶束体系较好地分离了槲皮素、桑色素和芦丁,均达到了完全分离的效果。微乳体系与胶束体系相比,以其具有更大的增溶量和超低界面张力[19]的特点而在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中广泛应用。目前微乳体系主要组成是十二烷基硫酸钠正丁醉正庚烷水。马柏林等[20]以上述微乳体系展开剂按(11.7∶15.6∶2.7∶70)的比例组成的o/w型微乳液,适合于大多数黄酮完全分离。冯颖等[21]对比以聚酰胺为固定相,微乳液为展开剂和以硅胶GF254为固定相,氯仿甲醇水(体积比6∶4∶2)下层乙酸(体积比15∶1)、醋酸乙酯甲酸水(体积比8∶1∶1)为展开剂的层析条件下进行薄层层析,结果表明以聚酰胺为固定相,微乳液为展开剂条件下,无梗五加果总黄酮中各组分基本分离,斑点清晰,共得到9个组分。
       
       黄酮类化合物常用显色剂为三氯化铝醇溶液,其显色原理为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常含有5OH4酮基、3OH4酮基、邻二酚羟基这些结构单元,与Al3+生成黄色荧光络合物。 此外还有氨水熏蒸、硫酸醇溶液、碘蒸气熏等方法。杨先国等[22] 对玉竹中黄酮类化合物先以三氯化铝乙醇试液显色,但硅胶板上的荧光很弱,显色效果不理想,故改用氨水薰蒸显色,结果斑点更加清晰,而且显色的条带增多。
       
       薄层色谱法在植物尤其是药用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天然黄酮化合物成分的复杂性,对薄层色谱法的要求也需不断创新和提高,诸如文中提到的微乳液优于传统展开剂的性能,及生物自显影技术的应用,都是对传统薄层色谱法的提高和改进。因此在现代色谱技术的迅速发展中,薄层色谱技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与其他色谱技术的联用、新型吸附剂及展开剂的发明都可以为薄层色谱法在天然提取化合物乃至合成化合物的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Pawlowska AM,Camangi F,Bader A.Flavonoids of Zizyphus jujuba L. and Zizyphus spinachristi (L.) Willd(Rhamnaceae) fruits[J].Food Chem,2009,112 : 858.
       
       [2]Lu, D.Y.,Kang, Q. S.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TLC to Industrial Preparative Chromatography (IPC) in the Separation of Natural Product[J].2004,16(2):153.
       
       [3]卫星星.苦麦籽壳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研究[J].中草药,2007,20(4):537.
       
       [4]朱贲峰,贺肇东,王政峰,等.不同产地青钱柳的总黄酮含量比较[J].海峡药学,2004,16(3):88.
       
       [5]黄绍军,黄秋玲,黄路路,等.荔枝叶中黄酮甙元的分离提纯及其表征[J].广西林业科学,2006,35(3):136.
       
       [6]冯玛莉,李培毅,王 岳.沙棘黄酮的薄层色谱鉴别[J].沙棘,2003,16(3):31.
       
       [7]Zhao, S.H.;Zhang, L.P.;Gao, P. et al.Isol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iisoflavones from sprouted chickpea seeds[J].Food Chem,2009,114(3):869.
       
       [8]刘玉红,林庆生.橄榄叶黄酮类抗氧化物质的分离纯化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6,22(2):81.
       
       [9]王亚娟,卢敬华,于 铃.双波长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蒲公英总黄酮含量[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7,20(3):408.
       
       [10] 曲建博,娄红祥,范培红.TLC 生物自显影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J].中草药,2005,36 (1):132.
       
       [11]何璐,王勇,吕跃东,等.甘草黄酮的提取分离及抗菌活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2):217.
       
       [12]葛明菊,金则新,李钧敏,等.大血藤黄酮类化合物组成的初步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9(4):382.
       
       [13]卢端萍,陈志桃,王立兴,等.葫芦茶的质量研究[J].海峡药学,2003,15(5):69.
       
       [14]王怀冲,范国荣.贯叶连翘提取物中金丝桃苷的分析鉴别与稳定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544.
       
       [15]陈欣安,陆 磊.薄层色谱法分离鱼藤中异黄酮类化合物[J].林产化工通讯,1995,2:25.
       
       [16]刘嘉宝,范国栋,冯 武.云南松花粉中黄酮类成分研究初报[J].云南林业科技,2001,95(2):67.
       
       [17]Ciesla, L.;Hajnos, M.W. Twodimensional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in the analysis of secondary plant metabolites[J].J. Chromatogr. A,2009,1216:1035.
       
       [18]林辉概,戈早川,李志良,等.表面活性剂用于黄酮药物的薄层色谱分离鉴定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1,26(6):471.
       
       [19]康 纯,闻莉毓,丁仲伯.微乳薄层色谱用于黄酮类成分分离鉴定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0,20(2):121.
       
       [20]马柏林,梁淑芳,董娟娥,等.杜仲黄酮的微乳薄层色谱分离鉴定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16(2):72.
       
       [21]冯颖,孟宪军,王建国,等.无梗五加果多糖与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J].林 产 化 学 与 工 业,2007,27(4):51.
       
       [22]杨先国,陈四保,陈士林,等.玉竹中黄酮类成分的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10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