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医辨证施食与忌口关系研究
作者:覃骊兰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辨证施食; 忌口; 中医
       古往今来,饮食与疾病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辨证施食”(即饮食治疗)与“忌口”(即饮食禁忌)就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存在相互依存或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祖国医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中医辨证施食与忌口都是中医治病的特色,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味,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如清代章杏云所著《调疾饮食辨》一书中云:“病人饮食,藉以滋养胃气,宣行药力,故饮食得宜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因此论证中医辨证施食与忌口的关系,并作出科学性评价,将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1  中医辨证施食与忌口的由来
       
       辨证施食与忌口的由来已久。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就提出有关饮食的五禁忌问题,《灵枢·五味论》:“肝病禁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肺病忌苦、肾病忌甘苦”,明确地提出了饮食的禁忌;《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类,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的食饮有节,是指忌贪食过度,也忌饥饿日久。如果不注意食饮有节就要产生严重后果。此外还有很多古医籍分别记载着消渴忌糖、水肿病忌盐,这与现代医学“肾炎”病人,浮肿病人忌盐是相一致的,是科学的[1]。由此可看出,古代医家早就对辨证施食与忌口有了很深的认识。
       2  中医辨证施食与忌口的内涵与特征
       2.1  中医辨证施食的内涵中医治病的特点是“辨证论治”,中医饮食疗法同样也是依据中医辨证理论,强调“辨证施食”。对病人食物的选择,要根据食物本身的四气五味和归经,结合疾病情况及四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诸多因素实行辨证施食。食物和中药一样也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特性,均可调整人体阴阳、祛除病邪。饮食适宜,可辅助药物,促进病愈,甚至可以不药而愈。否则,可降低药效,是导致疾病缠绵不愈或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我们在治疗时,可根据疾病的寒热属性选择食物或忌口。如病人证候属寒者,一般要禁忌寒性食物,如鸭、芦笋、藕、西瓜、梨、绿豆等;病人证候属热性者,需禁忌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虾、黄鳝、葱、姜、大蒜、辣椒、橘子、荔枝等[2]。
       2.2  中医忌口的内涵与特征在中医的理论上,忌口是十分重要的,“忌口”有两个含义:一是所吃中药与食物性味有无矛盾;二是所吃食物对疾病有无不良反应。而现存中医最早的典籍有不少论述忌口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量的控制《素问·生气通天论》讲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辟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当然,“饱食”“大饮”之危害还不仅限于肠澼、痔、气逆等。在《素问·痹论》中还讲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说明量的饮食超过了胃纳脾的能力,升降失去常度,而产生各种病症。
       2.2.2  偏食禁忌即对食物不可过于偏食。在《素问·五脏生成论》中明确指出: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色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诌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2.2.3  因时忌口 依据中医“天人合一”理论,如春季多湿,忌寒湿之品;夏季多暑,忌辛热煎炒之食;秋季多燥,忌食损津香燥之品;冬季多寒,忌食生冷寒凉之物[1]。
       2.2.4  因体质忌口 如壮热之体忌肥肉多糖、咸食之品,阴虚火旺之体忌辛热香燥之食,阴霾之人忌寒湿之物,湿重之人忌腻油之食等等[1]。
       2.2.5  病后忌口如《素问·热论》说:“热病以愈,时有所遗者,何也?……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又说:“热病当何禁之,……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这里明确提出,在外感热病的后期,“病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食肉与多食。
       2.2.6  因药忌口即服药若进食某些食物会增强某些药物的药性或降低某些药物的功效。例如病人正在服用健脾和胃、温中益气的中药,而饮食却为性凉滑肠之类食物就不适宜,就起不到健脾温中、益气和胃的功效。
       3  辨证施食与忌口的关系研究
       3.1  辨证施食决定忌口中医辨证施食即根据病人的病情、病性决定忌口[2]。中医忌口是以辨证施食为基础的。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忌口才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医忌口时,要以辨证施食为根据,依据病人的病情、病性来进行忌口,不要盲目地忌食一切“发物”,或是随意无根据的忌口,这不仅不能促进疾病的好转,反而会延误或加重病情,导致失治误治。如何忌口,这确实是一门大学问。忌口不能一概而论。既不能什么都忌讳,什么都不吃,也不能明知不适合的食品,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照吃不误。应根据中医辨证情况来决定忌口食物。
       3.2  辨证施食与忌口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从中医辨证施食与忌口各自的内涵与特征来看,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3.2.1  中医辨证施食包含了忌口的内容中医辨证施食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食物防治疾病的作用,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即可以通过吃某种食物以促进病体康复,即“食物中药”;也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调节食物偏倚,禁忌某种食物来有效的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中医辨证施食是一种双向调节的食物治疗方法,其内涵中包括有忌口的成分,体现着科学的忌口观。人患病后,就要根据病性、病情选择食物或禁忌食物,而病后禁忌食物就属于 “病后忌口”的范畴。所以说中医辨证施食理论中包含有忌口的内容。
       3.2.2  科学的忌口观体现着中医辨证施食理论科学的正确的忌口观也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中医辨证施食的原则和理论。科学的忌口正是在中医辨证施食理论的指导下主要根据病情与病性施行的。如阴虚火旺体质的人进行中医辨证是属于阳性的,证候属虚热证,施食时则应禁忌辛热香燥之品。如果此人不遵从中医辨证的规律,不注意科学的忌口,滥用辛热香燥之品,则会致使阳更盛阴更虚,虚热动风动血,热象更盛,加重病情。又如,以发热、咽喉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热性疾病,根据中医辨证施食的理论,此时就应尽量少食或不食热性的食物,如油炸食物、辛辣食物、酒类饮料,否则容易导致病情加重。
       3.2.3  辨证施食与忌口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中医的角度看,辨证施治、对症下药(食)主要是针对疾病的病因,而忌口则针对影响疾病及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两者相互作用,针对疾病治疗的不同阶段,共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病人患病后,根据其病情原因,针对性地辨证施治、对症下药(食),以期在疾病发生的本质原因上控制其发生发展。如病人外感风寒,则可服用一些可发汗的食物以发热解表;病人因热邪侵犯而发热,则可服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而针对影响疾病及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如避免过量服用食物、避免偏食、避免与所服药物产生抵制作用等都属于忌口的范畴。如病人外感风寒,则一般要忌食寒性食物;病人因热邪侵犯而发热,则一般要忌食热性食物。两者相互为用,相互渗透,共同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为更快而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医辨证施食与忌口都是根据中医辨证思维进行食物控制与调节,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辨证施食是忌口的理论基础,忌口是中医辨证施食内涵的拓展与应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
       4  小结
       
       忌口只有在中医辨证施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才能够保证其科学性与正确性;而中医辨证施食的理论也只有在科学忌口的协同作用下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中医辨证施食与忌口关系的研究对于人们运用科学的中医辨证思维方法来选择食物和忌口,用以治疗疾病和缓解疾病,促进病愈,增进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碧 云.话说忌口[J]. 农村成人教育, 2000,4:38
       
       [2] 李水银.中医辨证施食与忌口[J].江西中医药,2005,36(1):6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