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春夏养阳”探析
作者:黎巍威, 蒋红玉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天人相应;,,顺四时者康;,,春夏养阳
       摘要:一年之中有暖春、炎夏、凉秋、寒冬的四季交替,世间万物为繁衍生息而顺应自然,表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人类生活在自然当中,也必须主动适应四时阴阳气候变化,从精神、饮食、起居等各方面进行调摄,才能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健康长寿。祖国历代医学十分重视四时养生,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黄帝内经》《摄生消息论》等著作中相关篇幅充分体现了顺四时者康的四时养生理论原则。试从这些著作的“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方面作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天人相应;  顺四时者康;  春夏养阳
       养生,亦称摄生、卫生、道生、保生。它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属于中医学特有的概念[1]。中医养生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黄帝内经》《摄生消息论》等经典医学著作中记载了大量保证机体各种功能活动正常运转,使人们免于致病因素侵袭的正确理论和方法,对保证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不断补充中逐步完善,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祖国医学养生方法众多,如情志养生、饮食养生、四时养生、运动养生等等,其中四时养生由于其重要性及关键性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四时养生即人体通过科学的自我调摄,积极主动地顺应自然界四种季节气候的变化特点,通过做到天人合一,达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有关四时养生的方法及原理在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中的论述非常丰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在天人相应整体观的基础上具体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法则,本文中,笔者就试从古代经典著作的“春夏养阳”方面作出初步的探析。
         1  春夏养生需重养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亦即是说阴阳四时是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阴阳调和则身体健康,阴阳不调则会出现各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根据天人相应的原则可知,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们必须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阴阳以保证阴阳平衡,保证机体与外界和谐共处,从而才能达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阴阳中之阳者是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春夏两季气温逐渐升高,是人体与自然界阳气逐渐生发生长以致达到旺盛的时机,在经历了一个冬季的休养生息之后,春夏之时,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活动量相对增大,腠理开泄,汗液增多,特别是夏季,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了阳气宣发太过,或者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而使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虚衰,所以古代医学在天人相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如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张志聪《素问集注》“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以从其要,而培养之”,马元台《素问注证发微》“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等等。再者阴阳是互根互补的,按照阴阳的关系,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化;阳为阴之动力,无阳则阴无以生。所以春夏养阳,才能推动秋冬的阴的生长。由此可见春夏养阳是非常重要的。
         2  春夏如何养生养阳
       2.1  春季养生养阳
       2.1.1  起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自然万物阳气升发,因此人体阳气也需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春回大地之时,天气渐暖,空气湿润,使人皮肤腠理逐渐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负荷增加,于是中枢神经发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俗称“春困”[2],所以起居方面应该晚睡觉,早起床,起床后到宽广的庭院中散步,或者是融入大自然中,去踏青登山赏花,且应该散开束发,宽松衣带,不让身体受到束缚。特别是老年人因为年事已高,多有一些慢性疾病,因此更应坚持这种养生之法。如元朝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说到的“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气所攻,则精神昏倦……四肢倦怠,腰脚无力”。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初减而未衰,天气乍寒乍暖变化很大,《摄生消息论》认为春季“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所以春季应注意保暖防寒,顾护阳气,根据天气的寒暖添减衣物,不可因为冬季过去了就骤减衣物,以至于受到寒凉的突然袭击,正确的做法是逐渐减少穿着厚重衣物。这也是老百姓常说的“春捂秋冻”中春季宜捂的原因。
       2.1.2  运动春季万物欣欣向荣,空气新鲜,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现代人工作强度增加,工作压力非常大,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定的时间参加户外活动,借助适当的郊游踏青活动以更多地接触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不仅能锻炼呼吸、循环系统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血脉通畅,还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思维能力,更能够通过这些活动广交朋友,培养发现新的兴趣爱好,动形怡神以保持心旷神怡、精神焕发,以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活跃的思维。
       2.1.3  情志在精神修养方面,要心存生而不杀、给予而不夺取、赏赐而不处罚的宽厚平和的意念,保持情绪开朗,积极乐观向上。因春季肝木当令,保持精神情志的舒畅,则能促进肝气的疏泄条达,也有助于肝气升发与春季阳气升发相统一,从而增强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2]。如《摄生消息论》说:“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他郁”。
       2.1.4  饮食与药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又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为什么违背春季的养生规律就会损伤肝脏之气呢?春季肝木当令,肝旺于春,食酸则酸味入肝,酸性收敛,不利阳气升发和肝气疏泄,过食酸味饮食,则使肝木过旺而克制脾土,抑制脾胃消化功能。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当春之时,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摄生消息论》中也提出“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所以在春季,应该根据这个季节的特点,在饮食中注意不宜食酸性食物过多,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因为辛甘发散为阳,可助春阳之升发,温食有助于维护人体阳气。但不宜食大辛大热之物,以防肝阳升发太过而乘克脾土,不利于机体健康[3]。根据我国地域分布的不同,在初春尚偏寒冷的北方可选用桂圆、猪肝、羊肝类食用,而初春多雨潮湿的南方则宜多进食健脾利湿之品,如鲫鱼、红豆汤,豆浆等。《摄生消息》中还指出:“饭酒不可过多,人家自造米面团饼,多伤脾胃,最难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平日可食用茯苓、山药、莲子、苡仁、胡萝卜、波菜、芹菜、小白菜等。总之,春季养生要注意适应自然,生活起居、运动、情志、饮食等方面要与春天生长升发阳气相一致,顾护阳气,使阳气充盛,即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2.2  夏季养生养阳
       2.2.1  起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花实”。董仲舒说:“阳长居大夏,以生万物。”可知夏季是万物生长茂盛,开花结实的季节。由于此时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所以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气温很高,阳光充足,人体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所以夏季养生应把顺应外界高温环境和人体内部的特点作为重点[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即指在起居上,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又相对较低,晚睡早起可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对增强体质有益。但是晚睡早起不可避免的会使睡眠时间减少,所以在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
       2.2.2  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夏季人体体力消耗较大,运动调摄应动静结合,可选择游泳、钓鱼、散步、慢跑等,但是运动量要适度,先要从运动量小的动作开始,等身体各部位肌肉活动开之后,逐一加大运动量,运动结束时做些放松调整活动,如慢走几步、揉揉腿,做几下深呼吸等,切记不可过于疲劳,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运动时应穿宽松、舒适、吸汗透气性强的棉织物,便于身体散热。夏季日照较强,应适当回避日晒,但不能因为厌恶日长天热而完全回避户外运动,而应适量参加各种有益的户外活动,如爬山登岳、泛舟江湖等,通过这些运动活动筋骨,使百脉通畅,气血调和,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
       2.2.3  情志在精神调养上必须避免动怒烦躁,应保持神清气爽,舒畅自如。心神得养,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损坏人体的机能。如《摄生消息论》中所说:“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故夏季精神调摄,应适应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胸怀宽阔,心情愉快。
       2.2.4  饮食与药膳夏季养生还应注意饮食调养。因为夏季人处于炎热的环境中,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人体各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一方面人体组织蛋白分解加速,营养消耗增加,另一方面,天热大量出汗,又导致了许多营养从汗液流失。同时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又导致消化功能相对减弱,限制了营养的正常摄取,所有这些均有可能导致机体营养代谢的失衡,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或其它疾病。《摄生消息论》主张“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莫食瓜茄生菜,原腹中方受阴气,食此凝滞之物,多为症块”,又说“饮食温暖,不令大饱,常常进之,宜桂汤豆蔻熟水,其于肥腻当戒”,这些都意指夏季心火药味旺盛,而肾水衰弱,即使是很热的天气,也要着眼于健脾益气,在饮食上应少苦寒,节冷饮,少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健助脾运的食品,如鱼、蛋、奶、西瓜、黄瓜、冬瓜、玉米、豌豆等,饮品可选用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茶、菊花茶之类。夏在五行属火,五味为苦,夏季适当食味苦之物如苦瓜、百合、菊花、苦丁茶等有解热除烦、抗菌消炎、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功效,但过多食用味苦食物则会助心气而伤肺气,因为心火过则克制肺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所以夏季应少食苦味,多食酸味、咸味食物,如杨梅、草莓、西红柿、豆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脏、海带、海蜇、海藻、虾皮等。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且适当食酸味食物有助于增强食欲。咸味食物则可帮助机体补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夏日饮食以温为佳,不宜过热,过热则伤气,温食宜助阳气。
         3  讨论
       综述可知夏季烈日炎炎,自然界万物生长得很茂盛,人体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人体阳气,方能得养生之道。《素问・方盛衰论》指出:“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在天人相应的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科学的养生原则在保障古代人们身体健康,指导人们防病治病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于现代人们而言,认识“春夏养阳”养生原则的重要性,合理掌握“春夏养阳”的要诀,科学运用“春夏养阳”的具体方法,将帮助人们更加有效地增强自身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孟  景.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
       [2]  蒋红玉,刘安国.中国传统预防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1:21.
       [3]  王兴华.四时养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6,107.
       (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2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