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黄帝内经》中的气象医学
作者:王世勋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黄帝内经;,,气象医学
       摘要:气象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预后和养生防病等均与自然界的气象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疾病的治疗和养生等方面,要注意顺应气象变化的规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否则反会加重病情而为害。
       关键词:黄帝内经;  气象医学
       气象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预后和养生防病等均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一书中虽然没有提出“气象医学”的概念,但其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气象医学”的思想。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有:“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也云:“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现就该思想作一探讨。
         1  气象生理学
       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气血功能运动变化规律随着气象的变化而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并在《素问・诊要经终论》中进一步说明:“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亦论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并说明其原理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冰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满,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在《素问・玉机真脏论》中论述了人体脉象随着气象变化的规律及原理:“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
         2  气象病理学
       在气象变化过程中,不仅人体的生理功能随其变化而变化,其病理变化也深受其影响。故《灵枢・岁露论》谓:“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进一步论述道:“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素问・生气通天论》则举例到:“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阂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脏。”既是感受同一种病邪,由于气象变化的不同,受邪的脏腑也有区别。如《素问・咳论》曰:“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3  气象诊断学
       在脉诊中,根据气象的变化,以平人的脉象与病人的脉象相互对比,分析病情。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曰:“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4  气象治疗学
       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受着气象变化的影响,那么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也应顺应气象的变化规律,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否则反会加重病情。如在针刺治疗中,《素问・诊要经终论》谓:“春夏秋冬,各有所刺,发起所在。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令人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素问・四时剌逆从论》也云:“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亦,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在《素问・水热穴论》中进一步说明了根据气象变化取穴的原理:“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阴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
        5  气象预后学
       根据气象的变化和疾病的表现,可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甚至皆悬绝沉涩者,名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皆难治。”《素问・脏气法时论》则曰:“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病在心,愈于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病有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热食温炙衣。”
         6  气象养生学
       人体应顺从气象的变化来调摄自己,使之适应气象变化的规律,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为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素问・生气通天论》亦曰:“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为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为自伤,气之削也。”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一书中,在论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和养生防病等方面,均含有丰富的气象医学思想,为后人研究气象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张仲景国医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