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乳腺增生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
作者:马民,余咏宜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主要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将近几年来对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依据。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中西医结合 ; 概况
       乳腺增生病是以腺泡上皮、导管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一种或多种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乳房疾病,是非肿瘤、非炎症性的乳腺上皮增生性疾患,属于中医“乳癖”范畴。发病年龄集中于20~50岁,50岁以后发病率急骤下降。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占全部乳房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1]。一般认为黄体素不足,使月经周期中乳腺增生和复旧不全,日久形成本病。目前临床对乳腺增生病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将近年来该病的发病机理、辨证论治及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1  中医的病因病机
       
       乳腺增生病在中医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见于《中藏经》,以后历代医家对乳癖都有描述和认识。对于其病因病机,早在宋代的《圣济总录》就认为此病的发生与“冲任不和”有关。明·陈实功则认为本病“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近代中医大多从肝气郁结论治,如清·余听鸿等,临床多采用疏肝解郁的治疗方法。至20世纪50年代,顾伯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冲任失调与肝气郁滞共同致病的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同。现代医家认为乳腺增生病的发生由肝郁气滞,或肝肾虚损,冲任失调,或痰凝血淤而成。目前提出的学说较多,主要有以下观点。
       1.1  情志内伤,肝郁气滞肝主疏泄、宜调达,肝经气郁,气血周流失度,气血凝滞、结聚成块。《高氏疡科心得集》:“肝气有所不停,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伏而不扬,气不敢舒,肝气不舒,而肿硬之成……”阐明了肝郁气滞,情志内伤在乳腺增生病的发病学上的重要影响[1]。
       1.2  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肾为五脏之本、元气之根,肾气、天癸、冲任三者构成的性轴,既作用于胞宫,又作用于乳房。肾气化生天癸,天癸激发冲任通盛,冲任下起胞宫,上连乳房,因此肾气不足和冲任失调,既可以出现经期紊乱、经量减少、经色淡红等胞宫不充的症候,又可以发生乳房肿块、经前胀痛的乳腺增生病症候。因此,肾和冲任在乳腺增生病发生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3  痰淤凝结,乳络受阻乳房结块和乳房疼痛是乳腺增生病两大主要症候,两者均由于血淤而成。肝郁气滞,气滞必然导致血淤;思虑伤脾,脾运失司,痰浊内生。痰浊与血淤互结,阻于乳络而结成乳腺增生病。
       1.4   阳明胃热,热伤血络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地,女子乳房属阳明胃经,妇女气机常易抑郁,七情郁结日久则可以化热化火,阳明内热可以导致气血搏结不畅而成淤,阳明经的痰淤停滞于乳房,即可造成乳腺增生病。
       
       总之,乳腺增生病的致病因素,并不只是限于以上4个方面。不过应当明确冲任失调为其最主要的病因病机。临床辨治尚需辨明冲任失调的主要因素是肾虚、脾虚或肝血虚,还是两脏、三脏同病。
       2  西医发病机理研究
       
       现代发病机理研究认为乳腺增生病的发病主要是由内分泌激素失调的观点已为大多数研究者公认。一般认为是由孕激素(P)和雌激素(E)分泌的比例失调,P/E2的比率(PEL)失调引起;有学者认为本病主要与雌激素的浓度升高有关。林毅等[2]认为排卵前期促黄体生成素和雌二醇分泌不足,以及黄体期雌二醇绝对或相对增高,孕酮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失去制约雌二醇与保护乳腺组织的作用,使乳腺组织处于雌二醇的不断刺激之中,不能由增殖转入复旧或复旧不全,久而久之引起乳腺组织增生,为导致本病的关键。唐荣等[3]研究发现中药治疗后患者黄体期血清E2、PRL明显下降(P<0. 01), P、T明显上升(P<0. 01), LH,FSH不受影响。同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综合调控功能失常也是原因之一;精神因素、生活习惯、外界环境因素等对乳腺增生也有一定影响。可以认为乳腺增生病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而多种激素的分泌水平及其相互间的平衡是影响本病的重要因素;排卵前期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分泌不足,以及黄体期雌二醇绝对或相对增高,孕激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失去制约雌二醇与保护乳腺组织的作用,使乳腺组织不断处于雌激素的刺激之中,不能由增殖转入复旧,久而久之引起乳腺组织增生,为导致本病的关键。阙华发等[4]认为该病患者存在着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调为中心的不同环节、层次和水平的功能状态变化,主要是下丘脑各类神经递质改变及平衡失调;孕激素、雄激素分泌不足、E2相对或绝对过高,长期过度刺激乳腺组织,而缺乏孕激素的节制和保护作用以及PRL的异常升高,进而影响了乳腺组织正常节律性变化,使其增殖过度、复旧不全;同时患者DNA损伤修复能力降低,激素失调等多种因素导致的DNA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可引起DNA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和表达异常;以致机体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受阻,并且DNA修复功能低下常伴有免疫功能降低及免疫应答障碍;加之机体自身免疫调节网络系统呈现免疫抑制状态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从而可能出现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以致免疫系统不能有效地识别、抑制和清除病变细胞而导致本病发生。可见乳腺增生病的发生是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失调为中心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李静蔚[5]从乳腺增生病病理分型与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认为该病VEGR,bFGF表达与病理分级存在相关性(P<0.01),其表达强度随乳腺组织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强,亦即乳腺增生组织生血管活性由一般增生→Ⅰ级非典型增生→Ⅱ级非典型增生→Ⅲ级非典型增生逐渐增高。
       
       本病的发病原因,除以上的内分泌紊乱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分泌物瘀积所造成。由于乳汁分泌障碍引起分泌物瘀积所造成的物理影响,以及分泌物内脂类的分解产物的化学刺激,可导致乳腺上皮的增生。但是这种观点尚缺乏确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证据。有关本病的遗传因素和饮食营养因素,文献尚未见到报道。
       3  辨证分型
       3.1  肝郁气滞、脾虚痰结证   主要证候为经前乳房胀痛,且有肿块,月经来潮即明显缓解。情志郁闷,经前烦躁易怒,胸闷嗳气,两胁胀满。乳房胀痛与肿块随情绪波动而变化;或见倦怠乏力,胸脘痞闷,食欲欠佳,或腹胀、腹泻。舌质淡、苔白,脉弦涩或濡细。
       3.2  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证    乳房胀痛且有肿块,多在经前加重,经后缓解。伴月经不调,经期提前或错后,月经量少,色淡,或伴有淤块,面色少华,时而烦躁易怒,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濡细。
       3.3  气滞血淤证   主要证候为心烦善怒,痛经,经血紫暗或挟淤块。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刺痛。痛处较固定。疼痛常随情绪变化、月经周期变化而消长,而肿块则无明显消长。肿块常呈片状、块状,质较硬,表面不规则,触痛明显。舌淡红,边有淤点或淤斑,苔薄白,脉涩。
       4  中医治疗研究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反应,复发率低。中医以整体观念对本病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长期治疗与短期治疗相结合,标本兼治。从多方面、多角度起到调整内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4.1  中医内治法
       4.1.1  辨证施治①从肝着手,以疏肝理气为中心:临证以疏肝理气为基本法则,在此基础上根据兼证的不同,分别辅以活血、化痰、扶正、散结等法。王少英[6]以疏肝解郁、活血化淤、化痰散结为主,佐以调理冲任组成百灵调肝汤,随证加减治疗50例,痊愈30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史迎莉等[7]针对病因病机,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淤、调补冲任、软坚散结法自拟消癥散结汤,以柴胡、郁金、当归、木香、丹参、川贝、山慈姑、夏枯草为主药,随辨证加味治疗乳腺增生病64例,有效率93. 75%。②从肾着手,以调理冲任为中心:持这种观点的医家认为,冲任失调是关键,治以补肾调冲为主,辅以疏肝化痰、活血化淤等法。刘小英等[8]以补肾温阳、调和冲任为主,活血化瘀、豁痰散结为辅组成乳癖消汤,随证加减治疗86例,取得满意疗效。王丽红[9]以补肾疏肝法治疗126例,总有效率90.5%。从阴阳着手,以温阳散结为大法。持这种观点的医家注意到,乳癖之肿块,不红、不肿,发展缓慢,以阴阳而论当属阴证。因此认为本病当属肾阳不足,治疗以温阳散结为法,在此基础上,酌加理气化痰祛淤之品。侯永安等[10]用温阳消癖散外敷,以化痰散结散药内服治疗乳癖86例,总有效率96.3%。宿广峰[11]用温阳散结组成阳和消块汤治疗70例,并通过临床研究表明,阳和消块汤能降低血浆E2,PRL水平,提高LH,P,T的水平,使失调的性激素趋于平衡,还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4.1.2  月经周期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体内各激素水平也相应发生变化。故近几年有人提倡按月经周期治疗本病。蒋惠贞[12]将乳腺增生病分4期治疗,增殖期活血止血、清热养阴;分泌期软坚散结;月经前期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月经期因乳腺增生患者月经不调,该期含月经早期和修复期两阶段。根据月经早期患者有月经前期表现,故可给予月经前期方药治疗;月经末期患者常见于增殖表现,故可给予增殖期方药治疗。以3个月为1个疗程。
       4.2  中医外治法针对乳腺增生病患者以局部症状和体征为主的特点,采用外用药治疗能直达病所,局部血药浓度易达高峰,故也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重要途径之一。连娜等[13]采用现代生产工艺和当今世界先进的透皮、缓释、长效制剂技术精制成有舒肝理气、活血散结、消肿止痛功效的乳康贴(药物组成:丹参15 g,益母草、郁金、莪术、乳香、没药、元胡各10 g,橘核、王不留行、丁香、川楝子、皂角刺各12 g,细辛、麝香各5 g,冰片3 g),选用神阙穴加痛点外贴治疗,每2天更换1次,连续用药4周为1疗程,共治疗70例,痊愈10例,占14.29%;显效26例,占37.14%;有效30例,占42.86%;无效4例,占5.71%;总有效率94.29%。李加坤[14]以乳痛灵贴膏(生川乌、生草乌、细辛、白芷、山柰、川芎,樟脑、肉桂以5∶5∶5∶20∶20∶15∶1∶9比例配比制成)治疗小叶增生120例,显效81例,好转21例,无效18例,显效率67.50%。高美荣等[15]以药磁乳罩治疗乳腺增生96例,1个月为1个疗程,治愈26例,显效32例,有效3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67%。
       4.3  针灸治疗 中医的针灸疗法简单、经济、无副作用,其中包括针刺、耳压、穴位注射、埋针、灸法、射频温控电热针、经络导平仪等。文献报道,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实针灸对乳腺增生病确有一定疗效。张秀花[16]用围刺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40例,疗效满意。刘丽军等[17]以电针治疗70例,月经周期正常者用择日电针法,于月经周期后第6 ~8 天,13 ~15天,22~27天为最佳治疗时间,月经周期异常者用常规电针法,1次/d,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 d,结果治愈41例,占58.56 %;显效16例,占22.86 %;有效10例,占14.29 %;无效3例,占4.29 %。孙氏[18]用1. 0~1.2 mm粗针从身柱穴透至至阳穴,治疗38例,痊愈5例,显效12例,有效21例。陈氏[19]用温针灸法取膻中、乳根等穴,治疗100例,痊愈68例,显效2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4.4  中西医药合用据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多以某基本方加减,配合服用维生素E、维生素B或激素等,取得了较为满意之疗效。陈凤军等[20]认为本病皆为肝脾郁结,气血郁阻所致,以当归、柴胡各12 g,白术、红参各15 g,扁豆20 g,黄芪90 g,夏枯草10 g等为主水煎服,并予以精制红花注射液,加入2%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后于双肩井、膻中、双胆俞、双阴谷进行穴位封闭,每间隔3日封闭1次,3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5~7 d。间隔期给予黄体酮片2次/d,5 mg/次,口服。治疗96例,总有效率为96.83%,而未加穴封疗效为91.9%,比原来提高近5%;刘庆珍等[21]采用小金丸1.2 g/次,2次/d,联合他莫昔芬20 mg/次、甲基睾丸素10 mg/次,1次/d。连服15 d,为1个疗程,经期停服,连服1~3个月。治疗188例,痊愈103例,有效77例,总有效率为96%。尹爱武等[22]予以他莫昔芬片10 mg/次,2次/d,1个月后改为10 mg/次,1次/d,维持2个月为1疗程,配合乳癖消糖衣片口服,5~6片/次,3次/d。治疗90例,痊愈40例,显效40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91.1%。周虎等[23]以自拟乳消美(柴胡、当归、昆布10 g,白芍药、王不留行、玫瑰花、女贞子、墨旱莲各15g,生麦芽50 g,生牡蛎40 g)配合口服西药三苯氧胺100 g,2次/d。治疗乳腺增生120例,总有效率87.7%。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有了较大发展,治疗方法多样,以辨证论治或基本方随证加减为主,均取得了较好疗效。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则扬长避短,相得益彰。但目前对本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尚不完善,故今后应加强基础研究,探索其疗效的机理,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 林 毅.外科专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6.
       
       [2] 林 毅,唐汉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3.
       
       [3] 唐 荣,陈金华,许瑞环,等.柴瓜消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5, 12(1): 9.
       
       [4] 阙华发,陈红风,陆德铭,等.乳宁冲剂对乳腺增生病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及淋巴细胞DNA修复功能调节作用的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9):19.
       
       [5] 李静蔚.乳腺非典型增生病与血管生成关系的实验[J].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3):911.
       
       [6] 王少英.加味百灵调肝散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症50例[J].新中医,2007,39(6):66.
       
       [7] 史迎莉,刘 娜,陈光伟,等.自拟消癥散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病64例[J].现代中医药, 2006,26(1):15.
       
       [8] 刘小英,张宁海. 乳癖消汤治疗乳腺增生86例[J].陕西中医,2006,27(7):829.
       
       [9] 王丽红.疏肝补肾法治疗乳腺增生126例[J].广西中医药,2007,30(3):22.
       
       [10] 侯永安,翟海定. 内外结合治疗乳癖86例[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5):481.
       
       [11] 宿广峰.温阳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及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2):115.
       
       [12] 蒋惠贞.结合月经周期变化治疗乳腺增生症33例[J].河北中医,2000,22(3):180.
       
       [13] 连 娜,陈领朝,连秀峰.乳康贴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症7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1,10(3):12.
       
       [14] 李加坤.乳痛灵贴膏治疗乳痛症12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0,9(3):54.
       
       [15] 高美荣,马 杰,王松鹤.药磁乳罩治疗乳腺增生症96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1,33(4):53.
       
       [16] 张秀花.围刺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40例[J].针灸临床杂志, 2004, 20(2): 33.
       
       [17] 刘丽军,康尔竹.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0,20(6):339.
       
       [18] 孙永清.身柱透至阳治疗乳腺增生38例[J].河南中医,2002, 22(1): 59.
       
       [19] 陈旭梅,张平,毕曙光.温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100例[J].河北中医, 2003, 25(10): 765.
       
       [20] 陈凤军,陈 欣.乳腺增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5,26(6):59.
       
       [21] 刘庆珍,张华昌,罗杏红,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小叶增生188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5):621.
       
       [22] 尹爱武,尹 强.他莫昔芬加乳癖消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8(4):248.
       
       [23] 周 虎,俞庆福,马晓莉.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12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12):2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