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论药对的组配方式和祛痰法中药对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依娜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药对的主要组配方式有:相须相使配对、相畏相杀配对、性味药对配对、趋向药对配对、补泻配对、动静配对及其他药对配伍等。文章结合祛痰法中主要药对的配伍,举例说明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关键词】  药对 组配方式 临床应用
       “药对”又称“对药”,是指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固定的中药配伍形式,是方剂最小的组方单位。药对并非两味药物的随机组合,也并非两种药效的单纯累积相加,而是历代医家积累临证用药经验的升华。随着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药对的应用及研究也有了进步。药对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清药对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单元,更有助于指导临证科学用药,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揭示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充实中医药理论。
       1  药对组配的方式
       
       药对是根据药物“七情和合” ,针对一定的病证所采用的相应治法为前提,两味中药简单地配伍能够产生或消除某种作用,被临床上广为认可的、功效较为固定的两药组合。目前,《中药药对大全》中临床较为常用或作用比较明显的药对有600对。对于药对组成的原则可从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入手,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都可成为药对组成的原则,其组配方式大致有七情药对组配、性味药对组配、趋向药对组配、其他药对组配等。
       1.1  相须相使配对  相须配对或称协同配对,取其相互协同以提高疗效;相使配对或称辅助配对,以一药为主,另一药辅助组成而提高疗效;概言之,相须、相使配对,就是通过相加协同,增强疗效的药物配对方法。如麻黄与桂枝,同属辛温解表药,两药配对,可加强发汗解表之功 ;又如大承气汤,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加强。又如附子和干姜均能回阳救逆,附子起效快但维持时间短,干姜起效慢但维持时间长,所以有“附子无干姜不热”的说法,二药同用回阳救逆力强而持久。
       1.2  相杀相畏配对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概言之,相畏、相杀配对,就是通过制约、减轻或消除别的药物的毒副作用的药物配对方法。如化痰、止呕的半夏配以生姜,既能解除半夏的毒性,又能加强其化痰、止呕之功。逐水的甘遂配以大枣,不但缓解甘遂对胃肠道的毒性刺激,且能扶助正气,祛邪而不伤正。
       1.3  性味药对配伍  主要指寒热配伍,如左金丸,用吴茱萸之温热佐黄连之苦寒,以防折火格拒的反应 ,药仅两味,一寒一热,辛开苦降,可用治肝郁化火、胃失和降、逆而上冲所致的嗳气吞酸、口苦、胁肋胀痛等症;又如麻黄辛温,与肺热喘咳证不相宜,但其平喘功宏,他药难以取代之。前人妙用麻杏石甘汤,以石膏倍麻黄,寒热并进,使其宣利肺气而不温燥,清泄肺热而不凉滞,变麻黄辛温之性为辛凉而用。
       
       辛苦配伍(起着辛开苦降,舒畅气机,调和肝脾和脾胃功能的作用,如半夏-黄连)、辛酸配伍(辛散酸收,解散邪气收敛正气,适宜于正虚邪恋的复杂病情,如干姜-五味子)、酸甘配伍(具有益阴敛阳,补虚生津的作用,即酸甘化阴,如芍药-甘草)等等。
       1.4  趋向药对配伍  包括升降配伍(升麻-柴胡,两升药相伍升阳举陷)、归经配伍(白术-茯苓同归脾经,党参-黄芪同归脾肺经)、表里配伍(黄芪-白术,前者固表,后者健脾,表里同时加强益气之功)、散敛配伍(细辛-五味子,两药酸辛相伍,一散一收,能制其偏,扬其长,又如桂枝汤中的桂枝、白芍配对,方中以桂枝解肌表而通阳气,用白芍敛阴和营,使桂枝辛散风寒而又不致伤阴,二药配伍,一散一收,开合相济,调和营卫,使表解里和)等。
       1.5  补泻配对  如柴胡加芒硝汤,方中人参与芒硝同用,人参益气和中,补益正气,正足邪自去,这是补的一面;芒硝软坚通便,泻热去实,邪去正自安,这是泻的一面。两药配对,相反相成,扶正祛邪。
       1.6  动静配对 如右归丸,方中熟地性主凝静,潜肾填精,得肉桂之温通,其凝静之性得以调拨,则无呆滞凝结之虑,药力易于流散,增强了滋养肝肾之功,即所谓“静欲动来推”之意;肉桂性主温动,温补肾阳,有熟地静守纯养则能防其刚热。两药配对,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并配用他药,温补肾阳,兼益精血。
       1.7  其他配对还有其他药对配伍,形式特殊且能产生一种其它药物和药对都不具有的专门效用,例如八法当中汗清并用的麻黄-石膏, 补气生血的黄芪-当归;化瘀止血的五灵脂-蒲黄,温阳行水的附子-茯苓;柴胡-黄芩能和解少阳,黄连一肉桂能交通心肾,桂枝-白芍能调和营卫,柴胡-升麻能升阳举陷,鳖甲-青蒿能养阴透热,干姜-黄连能辛开苦降;还有从生物学的角度考虑按生物固有的遗传特性配对(如鹿角-龟板大补阴阳),按生物的应时特性配对(如半夏-夏枯草取交通季节,顺应阴阳);生蛤壳—枳壳是治疗咳痰粘稠胸闷的常用药对,郁金—石菖蒲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气滞湿阻、胃气上逆、阴血不足者,僵蚕—夏枯草对治疗胃、声带炎性息肉、牙周炎、前列腺增生能明显提高疗效。另外还有的功效配对、调节配对、引经配对、芳香配对、刚柔润燥配对、枝叶茎花梗的配对等配对方式。
       2  祛痰法中药对的临床运用
       
   
       运用药对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多,运用准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祛痰法中药对的运用比较多,归纳起来应用最多的有宣、降、润、收四法。
       2.1  宣法  常用药对有麻黄与苦杏仁,白前与前胡。
       
       麻黄与苦杏仁,两药配伍,麻黄味辛性温,中空外达,善行肌表卫分,开腠理散寒邪,宣肺平喘;苦杏仁味苦性降,能降气止咳平喘。麻黄以宣肺定喘为主,苦杏仁以降气止咳为要。二药伍用,一宣一降,宣降结合,肺气通调,止咳平喘之力益彰。可以治疗风寒咳嗽、气喘诸证;癃闭、水肿,证属肺气不宣者;突发性耳鸣、耳聋,证属肺气不宣,耳咽管阻塞者;中风偏枯诸症。
       
       白前与前胡,白前走里,清肺降气,祛痰止咳;前胡走表,宣散风热,降气消痰。若外感风寒、风热,或痰浊壅肺,均可引起肺的清肃功能失调,以致气逆、咳嗽多痰等症。故以白前清肃肺气,降气化痰;用前胡宣散风热,下气化痰。白前重在降气,前胡偏于宣肺。二药伍用,一宣一降,肺之清肃功能恢复正常,故痰可去,嗽可宁。可以治疗咳嗽初起,肺气不宣而致肺气上逆、咳嗽吐痰、痰吐不爽、咽痒、胸闷、气促等症。
       2.2  降法   常用药对有葶苈子与大枣,白芥子与莱菔子。
       
       葶苈子与大枣,两药伍用,名曰葶苈大枣泻肺汤,因大枣甘缓补中,补脾养心,缓和药性;葶苈子苦寒沉降,泻肺气而利水,祛痰定喘。二药伍用,以大枣之甘缓,挽葶苈子性急泻肺下降之势,防其泻利太过,伤其胃气,共奏泻痰行水、下气平喘之功。可治疗痰涎壅滞,肺气闭阻,咳嗽痰喘,悬饮,肺痈等证。
       
       白芥子与莱菔子, 两药伍用,出自《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莱菔子辛甘,长于顺气开郁,下气定喘,消食化痰,消胀除满;白芥子辛能入肺,温可散寒,长于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二药配伍运用,相互促进,利气消食、祛痰止咳、降气平喘之力增强。可以治疗老人虚人痰嗽等症;久咳痰喘等症。
       2.3   润法 常用药对有知母与川贝母,阿胶与紫菀。
       
       知母与川贝母,知母苦寒,气味俱厚,上行入肺,中行归胃,下行走肾,功专滋阴降火,消痰止嗽,润燥滑肠;川贝母苦甘而凉,质润,走上焦、入心肺,能润肺散结,化痰止嗽。二药伍用,并走上焦,清气滋阴、降气润燥,化痰止咳力增强。可以治疗阴虚燥咳诸症;肺热咳嗽,痰壅喘急;肺痨咳嗽等证。
       
       阿胶与紫菀,二药伍用,出自《张氏医通》紫菀散。阿胶补肝血、滋肾水、润肺燥,止血;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二药伍用,相互促进,育阴润燥、祛痰止咳、补血止血力增强。用于治疗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等症;支气管扩张引起的咯血等症。
       2.4  收法  主要药对有麻黄与罂粟壳,熟地与当归,人参与三七。
       
       麻黄与罂粟壳,麻黄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汗解表;罂粟壳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痛。麻黄以宣为主,罂粟壳以敛为要。麻黄突出一个开字,罂粟壳侧重一个合字。二药伍用,一宣一敛,一开一合,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止咳平喘甚妙。治疗久咳肺气不收,干咳少痰,咳嗽不止等症。
       
       熟地与当归,熟地益肾纳气,补血养肝;当归补血和血,活血止痛,又主咳逆上气。二药伍用,滋阴补血,益肾平喘之功益彰。治疗妇女久咳、久喘,而阴亏血虚者;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等症;心悸、失眠、眩晕证属精亏血虚者。
       
       人参与三七,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宁神益智;三七祛瘀止血,活血止痛。人参以补为主,三七以散为要。二药伍用,一补一散,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益气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止咳甚妙。治疗虚劳咳嗽,老年体弱之痰嗽,经久不愈者;冠心病心绞痛诸症;各种出血性疾患。
       
       以上四法,为药对在祛痰法四个治疗阶段的临床应用,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遵照辨证施治的法则灵活运用往往效佳。
       
       综上所述,药对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以药物性能和治法为依据,以安全有效为目的,结合炮制、剂量而精确遣药确定下来的用药基本单元。但是目前关于药对组成形式在中医药学界尚未达成共识,我们期望着今后药对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完善。药对的临床研究多个人经验总结,或是文献研究总结,所以临床研究应寻找更多的相关现代研究为其提供实验依据,从而进一步丰富理论来源。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