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艾滋病救治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作者:苗明三 乔静怡 郭会军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从疾病的相对性、机体的相对性、疗效的相对性、药物的相对性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了现行艾滋病救治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探讨艾滋病救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认为现行的艾滋病中西医药救治各有特点,现代医学救治具有针对病因、指标明确、见效迅速等优势,中医药救治具有调整机体、重视人本、综合防治的优势;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艾滋病救治中的作用,解决现有艾滋病救治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艾滋病 疾病相对性 疗效相对性 机体相对性 药物相对性 中医药 扶正祛邪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位杀手,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蔓延迅速,感染人数不断增加,但目前还没有可以治愈的有效方法。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和恐惧程度也不断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对预防艾滋病有积极的作用;但过度的关注,又引起了恐惧,心理因素已严重影响了艾滋病感染者应有的生活和救治。本文就艾滋病的救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1  疾病的相对性
       1.1  疾病的发生与痊愈是个过程艾滋病是一种病,虽现还无治愈的手段和方法,但从发展的观点,艾滋病必将能被治愈。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关于艾滋病的心理障碍称为艾滋病恐惧症,其全名为“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恐惧症”,俗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不仅仅是由于对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的片面性认识和错误理解,而且相当一部分人是与其本身的性格基础以及其他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尤其和焦虑障碍关系密切。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可能是有过高危行为的人;也可能是没有过高危行为的人,恐惧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观想象和联想。据大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咨询检测情况看,真正患上艾滋病的只有1%,但患“恐艾症”的“病人”很多,相当多的人因为对艾滋病知识了解不多或不正确,以至于产生心理疾病,很难矫正。目前有些人检查体内艾滋病病毒呈阴性,并未感染艾滋病病毒,但是却呈现出艾滋病的症状,如原因不明持续感冒、出皮疹等,内心恐惧对机体的伤害已超过艾滋病本身的伤害。每年死于艾滋病的人数明显少于得流感的人数,但人们对流感并没有呈现多么恐惧;既然对死亡人数相对而言多得多的流感都不惧怕,也就没有必要对艾滋病那么恐惧。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艾滋病。
       
       艾滋病能否自愈?持否定观点的人很多,但现实生活中有感染艾滋病的患者未经治疗自愈的报道。人类进化了数万年,历经了多次致命的感染和疾病。在缺医少药的古代,人类都存活下来了,说明人类机体本身存在强大的自我保护机能,可以通过机体的调整、自身防护能力的变化,甚至遗传的变异,实现对感染疾病的抵抗。艾滋病是人类的共同敌人。按发展的观点,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即使没有特效药物的出现,人类也能实现对艾滋病的抵抗。当然各种救治药物、疫苗等的应用,会加速这种目的的实现。艾滋病再厉害、再严重,它也只是个结构很简单的病毒所致,也仅是疾病中的一种。所有的疾病都有自愈的可能,所有疾病都有被机体战胜的可能,并且这种可能随着医学的发展将逐步变成现实。
       1.2  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趋势是机体对病毒适应能力的提高艾滋病病毒简称HIV,是一种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的免疫系统,最终使免疫系统崩溃,使机体因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发病并死亡。当HIV进入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也会对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虽不能完全清除病毒,但在一定的时间内可有效地控制HIV的繁殖。病毒和机体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机体对病毒适应能力的提高,使病毒毒力、传播性以及致病性均会下降。现认为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0年左右,在发展成艾滋病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明显症状地生活和工作。甚至部分病人可携带艾滋病病毒长时间不发病。更有甚者,有一些人对艾滋病有天然的抵抗力。疾病发生是机体与病原、病因相互搏杀、相互影响的过程,按进化论的观点,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主要趋势必定是机体对病毒适应能力的提高,病毒毒力降低、传播性降低、致病性降低。
       2  机体的相对性
       2.1  机体对病毒具有强的适应能力目前中医药对艾滋病的防治作用(抗病毒、增强免疫力)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科学的观察手段与方法(如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T淋巴细胞功能测定等)研究国人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改变,研究中西药联合治疗后病人免疫功能恢复的规律,研究对机体功能的调节,应是艾滋病防治研究方面的重点。
       
       HIV的主要靶细胞是CD4细胞,即T辅助细胞,HIV感染CD4细胞后,HIV-RNA在逆转录酶作用下转变为前病毒DNA,在整合酶作用下与细胞DNA整合,以后CD4细胞逐步被破坏,当其数量由正常的800~1050/mm3减少到200/mm3以下时,患者因免疫功能严重缺陷而出现机会感染及肿瘤[1]。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IV进入靶细胞除需要CD4分子这一主要受体外,尚需其他辅助受体。现已发现了十余种HIV的辅助受体,其中最主要的有2种,即CCR²5和CXCR²4。CCR²5是嗜巨噬细胞毒株的主要辅助受体,它帮助HIV进入巨噬细胞;CXCR²4则是嗜T淋巴细胞毒株的主要辅助受体[2]。
       
       因此,机体功能是疾病发生发展最重要遏制因素,其对病毒具有强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故对机体功能调节应是疾病治疗的重点。机体对HIV的免疫反应是指HIV进入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对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虽不能完全清除病毒,但在一定的时间内可有效地抑制HIV的繁殖。
       2.2  疾病发生与精神、心理、饮食、锻炼密切相关《内经》所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明确提出了致病因子和人体抵抗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运用了这一关系的准则确立了“扶正祛邪”的治则,这就是中医学关于免疫学的早期认识。即正气不足、免疫力低下,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正气虚弱,瘀血、浊毒内停所致;治疗方面,则宜扶正与祛邪兼顾,“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扶正疗法即通过补益、强壮方药调整阴阳、气血和脏腑的生理平衡,增强免疫功能;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形成,提高解毒能力。而祛邪疗法如活血化瘀法,则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脏器血流,有利于清除免疫复合物,并抑制抗体产生。
       
       机体的免疫功能除与疾病、药物密切相关外,精神因素也很重要。注重调摄精神,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体现,但反过来,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脏腑的活动,所以,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既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也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重要因素。患病后的恐惧、孤独、抑郁和忧虑等也将使病人在心理方面受到严重的损害,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我们应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治疗,使病人能倾诉内心的困扰、想法和情感,帮助病人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适应现实,增强生存能力。
       
       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饮食不足或调理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
       
       “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这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推迟向衰老变化的过程。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使生活和工作充满朝气蓬勃的活力和轻松愉快的乐趣;可以帮助建立生活的规律和秩序,提高睡眠的质量,保证充足的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人体的适应和代偿机能,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等。
       
       艾滋病是一种疾病,其发生、发展也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精神、心理、饮食、锻炼密切相关。因此,重视病人的精神、心理、饮食和锻炼因素可以提高机体功能,从而遏制疾病的发生发展。
       2.3  机体防病是多方面的集合疾病的发生是机体与病原体相互搏杀暂时失利的一种结果,但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使疾病已经发生,机体的防御及防病因素仍在积极发挥作用。机体防病因素除对病原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外,还有综合的调节功能,间接影响病原体的繁殖和活性;此外药物也可以诱导机体对疾病产生预适应性。调动机体防病因素正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中医药对患者实施在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增强和保护被HIV破坏的正气,从而抑制致病因子的繁殖和活性。
       2.4  疾病的治疗应以人为本系统分析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学治疗疾病的特点,不难发现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围绕的是以疾病为核心,中医药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围绕的是以病人为中心。症状体征作为人体内在病变的外在表现,是人体整个系统状态发生改变的客观存在,两大医学体系对其的认识是各有偏重。对于艾滋病而言,抗病毒药对艾滋病病毒的抑杀优势是目前中医药很难比拟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优势不是否定抗病毒,而是对于那些抗病毒治疗不敏感,或毒副作用较大,或抗病毒虽有效但机体生存状态仍较差者,给予中医药治疗后,明显改善生存质量,这同样是实现了医学的目的;再者通过调整机体也可间接抑杀病毒。整体上讲,疾病的治疗应以人为本而不应是以疾病、病变为本。
       3  疗效的相对性
       3.1  金指标有其相对性艾滋病救治中有现行的金指标,病毒载量要降低、CD4要上升。设立疗效判定标准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过分强调“金标准”将会使疾病治疗陷入困境,现行标准主要体现的是治病;现代抗病毒药物具有降低病毒载量速度快、指标改善明显等特点。但治病的本质是救人,人的感觉指标、提高生存质量等应有重要地位。建议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谓的“金标准”可以占到60%左右,而人的自我感受也应作为重要的指标。并且在所有疾病的治疗中,患者的饮食、体重、生活习惯、心情、活动能力、自我感受等也应有重要的地位。应建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新学说——“超限理论”。医学的目的是防治疾病,重点应是人,淡化以病为主的所谓金标准,应利用一切有利于机体的手段和方法,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指标评价体系和金标准。
       3.2  T细胞不是机体免疫功能的全部早期HIV研究的重大突破之一就是发现CD4分子是HIV的主要受体。HIV特异性CTL对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可能是CD4,CD4+T淋巴细胞减少是HIV的致病作用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病毒载量低,CD4、CD8、CD3、T细胞、NK细胞含量高,对于艾滋病的治疗是有利的。但是,机体是个有机整体,除了主要指征外,这些因素只是影响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方面;还有很多相关指标,如补体系统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补体C3是补体系统的关键成分,补体C3及其他补体成分在人体抵御病原体感染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3]等;机体体液免疫、补体系统、NK细胞等在防治艾滋病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应引起重视。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研究的指标成分虽然明确,但比较单一,指标成分很难与疗效全面直接对结。机体功能的改善有利于艾滋病的救治;机体既可以是降病毒后的免疫重建,也可是免疫改善后的病毒抑杀。
       4  药物的相对性
       4.1  药物帮助机体内因驱除疾病抗HIV药物的研究从1983年发现该病毒即开始。首次发现核苷类化合物叠氮胸苷(AZT)有抑制HIV病毒细胞病变和逆转录酶的作用,随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以HIV的逆转录酶、特异性复制酶及蛋白酶为靶点,结合有效药物的立体化学结构及病毒靶位复制酶的立体结构,已经有多种核苷类和多种非核苷类艾滋病病毒逆转录酶抑制剂及蛋白酶抑制剂被开发出来。迄今为止,已有二十多种药物上市[4]。但是药物对病毒的杀伤力越强,可能造成对机体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也越大。迅速发展的现代医学的艾滋病治疗方案和救治药物,也提示原有方法的缺陷较多。 由于单独使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易产生耐药性,长期应用会出现较大的毒副作用,因此,现在对艾滋病的治疗采用的方法多是联合用药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药物的快速显效也应考虑疗效的消退;艾滋病是疑难病、是多靶点病,单一或几个的靶点药物应用,应考虑耐药性。药物应用的目的是帮助机体驱除病因、战胜病魔,而不是代替机体行使作用;在评价药物的疗效时,更应关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4.2  对病毒杀伤力强的药物,应考虑对其机体的毒性应用联合用药的疗法以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被显著抑制,免疫系统机能得以重建,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但是,联合用药的药物均是病毒抑制药物,免疫系统得以重建的现象仅仅只是继发性的。虽然在联合用药的初期,体内病毒载量下降到较低水平,但是由于艾滋病病毒善变的特性,会对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药物治疗失效,患者免疫功能随之起伏不定。作为最具传染性和危险性的无症状期,由于此期间病毒在人体内繁殖,并导致人体的免疫系统长期受损,因此在无症状期及接下来的发病期内,免疫系统的功能大大减弱,常常会产生各种并发症。但是抗病毒药物治疗多在发病期或病毒载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无症状后期,因此,这种使用抗病毒药物和联合用药治疗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常常因为人体免疫机能的长期失调,导致后期的失效和副作用。理想的救治方案是机体、病毒和药物三者之间达到合理的平衡。
       4.3  现代医学是祛邪及间接的扶正,中医药是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 由于HIV病毒的易变性,缺乏适当的动物模型,疫苗研制面临很大困难,现有抗病毒的治疗药物尚不能从根本上杀灭病毒。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医药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现代医学重视的是杀灭艾滋病病毒,病毒被杀灭的同时(或继发)可出现间接的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即所谓的免疫重建,是典型的驱邪或驱邪间接扶正过程;但也有可能病毒杀灭的同时免疫很难重建。中药虽有一定杀灭艾滋病病毒的作用,但直接抑杀作用要弱得多,更多的是扶助人体正气后,通过机体功能的作用,间接发挥清除病毒的作用;是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并重;但也有可能扶正后邪并不好祛。整体上看,中医药的作用虽相对较弱,但更全面、更具优势。
       5  展望
       
       分析现行艾滋病救治方法的得失优劣,展望艾滋病中医药救治前景的困惑和希望,笔者建议:对现行的所谓艾滋病救治评价的“金标准”应进行完善,在艾滋病的救治中应突出病人的生活质量、自我感受等在疗效评价中的地位;总结中医药救治艾滋病的规律和特点,分类总结基本治则和基本方药;建立中医药救治艾滋病的“循证医学”;重新认识中西药联用,建立艾滋病救治中中西药联合用药的标准和评价方法。相信艾滋病中医药救治的发展,不但提高了艾滋病的救治效果和疗效,同时也将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促进现代医学救治体系的完善,促进中西医药体系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桂希恩,许喜泳.关于艾滋病的几个问题[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3,9(1):4.
       
       [2] 李太生,王爱霞,邱志峰.艾滋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和免疫重建[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0.
       
       [3] 张 剑,魏 强.补体C3在艾滋病发病机制中的辅助作用[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30(1):63.
       
       [4] 罗士德,鞠 鹏.治疗艾滋病的中西药物比较[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3):1.
       ¨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