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浅谈中医整体观哲学思想
作者:樊姝 , 胡洁琳, 曹中兵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中医;,,哲学思想;,,整体观
       关键词:中医;  哲学思想;  整体观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代谢上是相互联系的,在形态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上是协调一致的,在病理变化上是互为影响的。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界中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必然影响到人,人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人之间组成了人类社会,社会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着,社会的许多因素对人体的心理、生理、病理变化都可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的精神和形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精神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机体活动,形体是精神的基础,精神是形体的产物,精神意识反过来又对形体产生重要影响。人体是由许多执行不同机能的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由于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了人这个整体。五脏之间的联系,表现为相生相克的特性,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通过相互资生,促进体内的变化和机体的生长发育;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通过相互制约,防止五脏功能过于亢进,以保持平衡。在五脏中,心又为主宰,这种主宰作用是通过心与其它脏腑的协调和联系而体现的。另外,脏属阴,腑属阳,一阴一阳,构成表里关系,即脏腑在功能上相互影响的配合关系。脏腑与组织器官之间又是凭借经络进行联系的,经络遍布全身,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将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连成一体。所以,人体实质上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缀,联合五体、五官、五华的统一整体。中医在长期实践中,已经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从这一认识出发,就能理解人与自然界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体对于这些影响,也必然相应地反映出不同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所以《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如在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中,有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的规律,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人体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说:“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时之变,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这种脉象的沉浮变化,也是机体受四时气候影响后,在气血方面所引起的适应性调节的反映。又如昼夜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也很明显。就大多疾病来看,一般在清晨比较轻些,下午逐渐加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指出早晨、中午、黄昏、夜半,人体的阳气存在生、长、收、藏的规律,因此病情也会随之有慧、安、加、甚的变化。再如地理环境的不同,对疾病亦有一定影响,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地理环境有关。《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月付,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由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极大,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提出了因时因地的重要治疗原则。其理论根据即在于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医经过长期的观察,特别是在积累了长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人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指出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人自身的心理状态、社会行为、生活习性、道德修养等对人的影响尤为显著。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闭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意思是说,人若情绪稳定,精神平衡,知足常乐,开豁大度,加之饮食有节度,起居有规律,适当地劳作等,身体就健康,少患疾病,且能延年益寿。很多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生活习惯方面,饮食不节,大饥大饱,过寒过热,偏嗜五味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又如过量的活动和超过能力所能负担的重度劳动,或房劳太过,皆能使人致病。因为强用其力则伤骨,房劳太过则伤精,肾主骨生髓,所以主要关系到肾。《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若入房过度,则伤肾。”可以看出,中医非常重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强调人与社会的统一,故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人的精神和形体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精神依附于形体而存在,是形体的产物,但对形体也可以发生反向作用。《灵枢・决气》篇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指出父母先天之精相互交合,产生形体,而后由形体发育产生出神来。没有精化生的形体,就没有神的存在。可见,神是依附于形体而存在的,当形体形成以后才有神的化生,体现为神的活动。根据《内经》理论,人的精神意识包括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情志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无论精神意识或情志活动皆由五脏精气所化生,是五脏活动的产物。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悲、恐。”说明人的精神意识和情志活动由五藏司控,五脏精气是精神意识和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内经》还指出,一切精神失常都可以在形体内部找到其物质根据。如《素问・脉解篇》说:“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颠疾也”。指出狂颠等精神失常的机制,是由于阳气积滞于人体上部,不与下部的阴气相接,使阴气独居于下,不能制约阳气,阳独盛于上,扰乱心神所致。另外,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还可对形体产生反向作用,如情志过于激烈,或持续过久,则导致形体发生疾病。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医整体观的系统分析,阐明整个世界和宇宙是由气所组成的,气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极微小的物质颗粒,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而且气与形可以相互转化。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命的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本质在于机体内部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遗传变异和应激性等重要特征。提示人体本身、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精神与形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加深人们对中医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等精辟学术思想的再认识。
       ( 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