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试论“针道自然”
作者:刘强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针道自然”;,,针灸;,,顺势而治
       关键词:“针道自然”;  针灸;  顺势而治
       众所周知,中医理论的形成直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道家思想。道家认为,道的统一性贯穿于万物,而且是各种具体事物的自然性和结构,所谓“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庄子・天道》)道是自发性的,《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即自然而然。而事物皆有自然的趋势,《准南子・原道训》曰:“夫萍树根于水,木树根于土,鸟排虚而飞,兽实而走,蚊龙水居,虎豹山处,天地之性也;两木相摩而然,金火相守而流,员者常转,者主浮,自然之势也……由此观之,万物固以自然。”在这种认识指导下所形成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主要考虑依事物的内在本性和自然趋势来行事,有意识地取法自然,而不是去进行违反自然的、事物本性的活动,这在《准南子・修务训》中有较为透彻的阐述:“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昔夫人之用舟,沙之用鸠,泥之用,山之用。夏渎而冬陂,因高为田因下为池,此非吾所谓为之。圣人之从事也,殊体而合于理。”只有遵循事物的本性采取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基于这种思想认识方法,作为针灸治疗理论之源的《内经》中有一段绝妙的阐述:“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岐伯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长短,废绳墨而起平木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数,逆顺之常也。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岐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决冲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灵枢・逆顺肥瘦》)大段的文字,原是为引出最后一句,以说明人的形质不同则刺法也应有异的道理。实际上,已经阐明了针道必须合于天道的思想。天道即自然之道,符合自然之道的行事方法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用针亦是如此,针刺方法要与人的气血状态相合,才能取效。例如体质与针刺的关系,《灵枢》中的《逆顺肥瘦》《行针》等篇皆指出,不同患者显现于外的体质特点及对针刺反应性的差异,乃是内在固有的阴阳气血特性的反映,针刺方法只有与各人的阴阳气血的偏盛多少,滑涩之势相顺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如形体粗壮,皮肤粗黑且唇厚者,其血质浓浊,气行涩迟,整体呈现一种重浊之势,所以针刺取深刺久留针的强势之法。形体消瘦,皮肤白细,唇薄言轻者,认为其血质清稀、气行滑利,整体呈轻清之势,则针刺方法以浅刺不留针之弱势对应。由此归纳出“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灵枢・根结》)的因体质而异的针刺原则。时间与针刺的关系也是这样。由于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体阴阳气血活动与自然界不同时间的阴阳盛衰保持同步,一年之中,春夏之季,阳气升发,气血外浮,故刺之即浅;秋冬之时,阳气收藏,气血内沉,则予以深刺。一月之中,“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竖;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针刺的方法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素问・八正神明论》),针刺补泻的运用对应随月相而异的气血消长之势。一日之中,各经脉气血由于依次流注而盛衰有时,故《素问・针解》篇指出:“补泻之时,与气开阖相合也。”即是考虑针刺补泻与经气的往来盛衰之势一致。同理,根据十二经脉的气血多少,《灵枢・九针论》指出:多血多气的经脉,针刺适用出血出气的术式,反之则不宜出血出气。如阳明经多血多气,刺之宜出血出气;太阳经多血少气,故刺之宜出血而不宜出气。这是根据经脉特点采取不同的针刺方式,以应合其盛衰之势。同样,顺自然之势而为的思想方法 ,也体现在针刺补泻手法操作上,如:针刺补法,以轻柔徐静为特征,进针“微旋而徐推之。”(《灵枢・官能》),“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九针十二原》),然后“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素问・离合真邪论》)。以此术式对应虚证表现出的虚弱低下,不足之势。针刺泻法,则以力重动疾为特征,进针要求“切而转之”,“疾入徐出”,“摇大其穴……”(《官能》)等,以此合于实证表现出的亢盛、剧烈有余之势。寒证热证刺法,《九针十二原》谓:“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热性属阳,主动、势趋于外;寒性属阴,主静,势趋于内。所以刺热证以浅刺疾出,不留针,刺寒证以深刺久留,以合于寒热的本性及其态势。正所谓“为治之道顺而已。”(《类经》)。顺其势而治的思想提示我们在针灸临床诊治过程中,一是顺生理特性,即着眼于针灸方法与机体阴阳气血活动的特性相顺应,如顺体质,顺天时,顺十二经气血多少等,二是顺病证特性,强调针灸方法须与病证表现的特性相一致,如补泻刺法,寒热刺法等。在顺自然之势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去洞悉和贯通诸多针灸原则与方法,从而达到心领神会,运用自如,以取得针灸治疗的最佳效果。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  47500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