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药射干的本草学研究
作者:夏循礼 何光源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英HUST-RRes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4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对历代主要本草著作所载射干进行了考证,分析射干及其混淆品—鸢尾、蝴蝶花、白射干之间的异同以及形成混淆的原因,为准确识别和使用射干提供了一定基础
       【关键词】  射干 本草学
       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 DC为鸢尾科射干属植物,是一味比较常用的中药,具清热解毒、利咽消痰、散结消肿之功效,药用其根茎。我国仅一种。自《神农本草经》始,我国历代本草学著作多有记载。但是射干异名众多,又常与鸢尾科的鸢尾、蝴蝶花(也称川射干)和白射干等混淆,而本草著作也有相当一部分仅注重考经问典,少有实地考察和验证,因此也是混淆难清。对射干的栽种和购销、用药都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本文尝试对射干的本草历史作一简要介绍,并予以分析考证。
       1  射干的名称问题
        射,读shè,又读yè。《说文》:“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射干,射读yè,作名词,指射人。如仆射,古官名,掌兵事。故射干亦名夜干。现在都称射(shè)干,而其始多称射(yè)干,或者夜干。明朝刘文泰编撰的《本草品汇摘要》[1]和宋代唐慎微撰的《证类本草》[2]都明确提到这一点。而为何命名射干?据赵存义,赵春塘在《本草名考》[3]中分析:“此物在夏秋之中抽茎,强硬而长,如射(yè)人执竿,因名射(yè)干”。《本草图经》[4]也谓:“今观射干之形,其茎梗疏长,正如长茎状,得名由此尔。”而陶弘景所云[5]:“花白,茎长,如射人之执竿。故名”。此义有疑,因为射干并不著白花。有可能是陶弘景并未见到花期时的射干,只是在已有射干之名后对其进行名考时推定的,所以在花色上描述有误;或者是陶弘景所见为开白花的白射干,乃鸢尾科的一个属,植物形态上与射干有较多相似之处。但其余描述基本正确,名考也合乎推理。
        射干异名众多,有乌吹,乌扇,乌蒲,草姜,乌翣,凤翼,鬼扇,扁竹,扁竹根,仙人掌,绞剪草,剪刀草,山蒲扇,野萱草,蝴蝶花,紫蝴蝶,开喉箭等。多是各地俗名,也有一些是混淆品的俗名,见诸历代本草著作。各种异名大多是根据射干的植物形态而来。如根据射干叶的形状的有乌扇、乌吹、乌翣、乌蒲、凤翼、鬼扇、山蒲扇、仙人掌等;又如射干叶扁而根茎状似竹、姜,故名扁竹、扁竹根、草姜等。只是蝴蝶花、紫蝴蝶二名,可以断定为鸢尾,误认作射干,取其花形、花色命名而误,因为射干花并形不象蝴蝶,也非紫色。可能是鸢尾科中的鸢尾和蝴蝶花(川射干)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当然,前面提到的据射干叶形而命名的各种俗名中,也不可避免有混淆鸢尾、蝴蝶花和白射干为射干的,因为射干与鸢尾、蝴蝶花和白射干之间叶形极为相似,只是难以一一考证罢了。而扁竹和扁竹根则更有可能是射干和蝴蝶花的混用名,除非明确分辨花的颜色。至于吴普所云“射干,一名黄远也(御览)。”后世皆不见载于其他本草著作,难于考证,也不知所云。
        另外,还有陈藏器在《本草拾遗》[6]中论及:射干总有三物,《佛经》云:夜干貂犬就(jiu,左犬右就),此是恶兽,似青黄狗,食人;又阮公诗云:夜干临层城。此即是树,今之射干,殊高大者;本草射干,即人间种为花卉,亦名凤翼。叶如鸟翅,秋生红花赤点。又有荀子云∶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其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这几种说法,除了本草射干记载可以接纳外,另外两种说法都不能确认。射干有树类一说,阮公诗与荀子语即矛盾,且没有其他文献印证,现在也不见射干树。至于《佛经》所云恶兽,有可能更多是故事传说而已,且与本草无涉,因此不作多考。
       2  射干的本草记载
        《神农本草经》[7]记载射干语为:“一名乌扇,一名乌蒲,生川谷田野。”此时即已定名为射干,并且有“乌扇、乌蒲”的异名。生长环境准确,为后世本草著作采用。《神农本草经》将射干位列下经,属于“大毒”之品(《神农本草经》对本草分经依据“补而无毒为上经,补而微毒为中经,大毒为下经。”并且上经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经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经为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药思想本原重预防、养生,次之则治疗。而现代医学思想则不再分经论药,重在疗效,对症即为良药,治愈方为佳品,无上中下经之分。
        《名医别录》[5]记载射干更为全面和具体:“一名乌翣,一名乌吹,一名草姜,生南阳山谷田野。三月三日采根,阴干。”首次提到根据药用部位根茎的形态特征产生的异名“草姜”,生长地理也提到南阳(和现在的南阳是同一地点),并且对采收和炮制也开始关注。三月是合适的采收时节,秋季九、十月也是适合的采收时节。因为射干药用部位是根茎,按沈括在《梦溪笔谈》[8]中所述“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尽归其根。”射干为多年生草本,药用的也是其宿根(根茎),所以三月和九十月都是采根的适当时节。“阴干”至当,后世有“暴干”之说,不若“阴干”为要。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9]中论述射干:“一名乌扇,一名乌蒲,一名乌翣,一名乌吹,一名草姜。生南阳川谷田野。三月三日采根,阴干。此即是乌翣根也,庭坛多种之,花黄色。乌翣,即其叶名矣。又别有射干,相似而花白茎长,似射人之执竿者。”此处的“又别有射干,相似而花白茎长”当为鸢尾科的白射干,除了花为白色,其余形态特征与射干基本相似。
        苏敬等在唐《新修本草》[10]中说“射干,此说是也。其鸢尾,叶都似夜干,而花紫碧色,不抽高茎,根似高良姜而肉白,根即鸢头也。”在这里,苏敬等对射干和鸢尾的叶、茎、根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辨,皆当。陈藏器在《本草拾遗》[6]中也对射干和鸢尾进行了比较:“鸢尾、射干二物相似,人多不分。鸢尾也人间所种,苗低下于射干,如鸢尾,夏秋生紫碧花者是也。”在这里,陈藏器是对射干和鸢尾的苗高、特别是花色进行了比较。紫碧花是鸢尾科鸢尾、蝴蝶花两属植物的花色特征。
        五代韩保昇等撰的《蜀本草》[11]首次对射干的株高、花、实、根须、根皮、肉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高二三尺,花黄实黑,根多须,皮黄黑,肉黄赤,今所在皆有,二、八月采根,去皮,日干用之。”“根多须”是射干根茎与须根的明显特征,“肉黄赤”表明当时南阳射干的质量上乘。只是“去皮”在炮制上不多见,去尽根须洗净,阴干备用即可。“二、八月采根”时节也不失准确,因为农历的二、八月与三月和九、十月农时日期差异不是很大,只要当年气候吻合“取无茎叶时采”也为妥当。
        宋代的苏颂在《本草图经》[4]中对射干的开花、结实等有了更进一步的描述:“生南阳川谷、田野,今所在有之。人家庭院间亦多种植,春生苗,高二、三尺;叶似蛮姜,而狭长横张,疏如翅羽状,故一名乌翣,谓其叶耳;叶中抽茎,似萱草而强硬;六月开花,黄红色,瓣上有细纹,秋结实作房,中子黑色;根多须,皮黄黑,肉黄赤。三月三日采根,阴干。”其所言“瓣上有细纹”可能有误,应是瓣上着赤色斑点。“秋结实作房”首次描述了射干结实“作房”的特征。
        《日华子本草》[12]云“根润,亦有形似高良姜大小,赤黄色,淡,硬,五、六、七、八月采。”对根茎的描述细致准确,只是采根时节过散,并且五、六、七月正是花期和结实期,尚处生长和成熟期,非为采收时节。
        《本草衍义补遗》云“根为射干,叶为乌翣,紫花者是,红花者非。”将射干与乌翣的正名、异名区别解释为根和叶的不同部位而导致的不同名称,不当。射干叶并非用药部位。“紫花者是,红花者非”则正好颠倒了射干与鸢尾的花色特征。可见《本草衍义补遗》在射干的论述上混淆、错误太多,不宜引用参考。
        《本草会编》言“射干非一种,有花白者,花黄者,花紫者。丹溪独取紫花者,必曾试有验也。”在这里,射干与鸢尾科其他植物混为一谈。至于“丹溪独取紫花者,必曾试有验也。”可能朱氏曾以鸢尾或者蝴蝶花用药,也达射干经本之功,而并不曾以射干和鸢尾平行试验,检其功效。《本草会编》转引朱氏之论,实乃轻信“权威”而致以讹传讹罢了。明代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13]中也有类似错误:“(射干生)川泽郊原,随处生长。叶如翅羽扇,俗呼乌翣根。一说:叶类萱草坚强,根多短须黄黑。花开四种,紫、白、红、黄。丹溪取紫为真,只因试过有验。三月三日采根,暴干。”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14]中详尽记载和论述了射干的本草特征:射干即今扁竹也。今人所种,多是紫花者,呼为紫蝴蝶。其花三、四月开,六出,大如萱花。结房大如拇指,颇似泡桐子,一房四隔,一隔十余子。子大如胡椒而色紫,极硬,咬之不破。七月始枯。张揖《广雅》云∶鸢尾,射干也。《易通卦验》云∶冬至射干生。土宿真君本草云:射干即扁竹,叶扁生,如侧手掌形,茎也如之,青绿色。一种紫花,一种黄花,一种碧花。多生江南、湖广、川、浙平陆间。据此则鸢尾、射干本是一类,但花色不同。正如牡丹、芍药、菊花之类,其色各异,皆是同属也。大抵入药功不相远。”从其记载来看,李时珍对射干也多有讹误。比如其“扁竹、多是紫花者、呼为紫蝴蝶、大如萱花、颇似泡桐子、一房四隔、一隔十余子”都是鸢尾科的蝴蝶花植物的特征,也就是川射干,可以作为射干的替代品使用。而其引用的《广雅》《易通卦验》《土宿真君本草》等描述,也都语焉不准。但其分析判断“据此则鸢尾、射干本是一类,但花色不同。正如牡丹、芍药、菊花之类,其色各异,皆是同属也。大抵入药功不相远”则至当,鸢尾(属)、射干、蝴蝶花、白射干的确同属鸢尾科,功效成分相同或相近,确实“入药功不相远”。由此足见李氏本草大家精见。
        其余《本草祥节》《本草从新》《本草求真》《补增图经节要本草歌括》《本草求原》等诸家本草,对射干也多有记载和论述,但不出前述各家之论,故不一一赘录。
       3  讨论
        3.1  射干与其他鸢尾科植物混淆的原因射干与鸢尾科其他植物鸢尾、蝴蝶花以及白射干混淆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都属于鸢尾科植物,不仅在生长环境、植物形态上有较大的共性,在其药用功效方面也有较大的共性。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射干的功效成分主要为其黄酮和异黄酮类次生产物,如鸢尾苷、鸢尾苷元、野鸢尾苷、野鸢尾苷元等,而鸢尾、蝴蝶花以及白射干也含有相同和近似的次生物质,特别是鸢尾和蝴蝶花(川射干),因此也表现出相同或者相似的功效。只是具体的情况还需要严格的比较研究。我们在射干的异黄酮合酶基因的克隆实验中发现,射干中得到的cDNA片段,在鸢尾中也可以得到同样大小的条带。而在大豆和绿豆中,却没有相同大小的DNA条带,尽管豆科植物富含异黄酮成分。这表明,射干和鸢尾的异黄酮成分有相同或较为接近的成分,而与大豆异黄酮成分区别较大。这可以为射干与鸢尾、蝴蝶花以及白射干的精准用药以及可否互为代用品,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互为代用提供必须依据,也对鸢尾科药材的应用提供重要的基础。
        3.2  射干的产地及道地射干产地很多,基本上在全国的大多数省份都有野生或者人工栽种品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4]中认为射干“多生江南、湖广、川、浙平陆间”;宋代的《本草图经》认为射干“生南阳川谷、田野。今所在有之。道地滁州。”此地所指滁州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滁州地区,接壤江苏。而陈仁山在《药物出产辩》[15]中认为“产江浙为正”。现在以湖北所产为道地,故称汉射干。实际上规范化种植基地在湖北武汉东邻的黄冈,所产射干质地上乘。由此我们可以推定,在我国应有几大区域都适合优质射干的生长,如湖北、江浙、川贵、河南等,是可以在这些地区大力推广和规范化种植优质射干的。
        3.3  射干的应用和推广射干尽管常用,并且栽种和产量、品质都可以有很好的保障,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和推广。本草历史上射干应用较广的主要是“射干麻黄汤”,射干配伍麻黄、生姜、细辛、五味子、款冬花、大枣、半夏、紫菀等,用于治疗咳逆上气、气喘等症,疗效较好。另外还有运用射干治疗各种炎症的,如腮腺炎、水田皮炎等,以射干煎服和药洗、药敷,都有疗效。射干的功效成分黄酮和异黄酮是较好的抗菌消炎物质,现代研究显示,异黄酮成分还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脂、抗血栓和心血管系统药理活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对射干的研究坚持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路,加强对射干功效成分的构效关系、药理、制剂技术等的研究,加强对射干优异品种的筛选,加强对射干规范化种植的研究和推广,都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作,值得为之。
       【参考文献】
         [1] 明·刘文泰.本草品汇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84.
       
       [2]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91.
       
       [3] 赵存义,赵春塘.本草名考[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480.
       
       [4] 宋·苏 颂.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1.
       
       [5] 梁·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37.
       
       [6]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63.
       
       [7] 魏·吴 普.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96.
       
       [8] 宋·沈 括.梦溪笔谈[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552.
       
       [9]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67.
       
       [10] 唐·苏 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57.
       
       [11] 五代·韩保昇.蜀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03.
       
       [12] 五代·日华子.日华子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3.
       
       [13]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38.
       
       [14]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520.
       
       [15] 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原色图谱[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