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神志不安疾患及安神剂的配伍规律探析
作者:杨力强, 蒋慧华, 唐亚平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安神剂是针对神志不安之证而设。引起神志不安的病因多种多样,证候表现复杂。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安疾患。因此安神剂越来越多地受到医家们的重视。文章通过安神剂发展回顾、神志不安疾患病因病机的分析,对神志不安疾患的治法及安神剂的用药配伍规律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神志不安 安神剂 治法 配伍规律
       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病证的方剂,统称为安神剂[1]。安神剂是针对神志不安之证而设,所谓神志不安,是指以烦躁不宁,心悸健忘,虚烦失眠、心悸怔忡、惊狂善怒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证候。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安疾患。因此神志不安疾患及安神剂越来越多地受到医家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安神剂发展回顾,神志不安疾患病因病机、治法的分析,探析安神剂的用药配伍规律,供同仁参考。
       1  安神剂发展回顾
       
   
       安神剂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朱砂、枣仁等安神药物的记载,并列为上品,为安神剂的发展奠定了药物学基础。《黄帝内经》中虽没有安神的方剂,但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惊者平之”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等论述,为安神剂的组方奠定了治法基础,成为安神剂的立论依据。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黄连阿胶汤、《金匮要略》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等,迄今为临床上常用的补养安神剂。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千金磁朱丸,具有镇心、安神明目,治眼目昏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癫痫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安神剂在宋代亦有相应发展。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安神丸,补心、定惊、泻火,治小儿心虚肝热,神志恍惚。金元时期百花齐放,学术争鸣,其中著名医家李杲治验丰富,别具匠心,创制出著名朱砂安神丸,迄今仍广为临床所沿用。明、清时期,医家广采历代前贤之论,参其一己之心得,创制出诸多新的安神剂,丰富了安神剂的内容。如《医学正脉》朱砂消痰饮,主治心气虚、痰迷心窍,惊悸;《症因脉治》枣仁远志汤,主治虚烦不得卧,真阳不足,心神失养等;《医学心悟》生铁落饮,主治痰火狂证;《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安魂汤,治惊悸不眠等。综上所述,安神剂内容丰富,数量多,应用历史悠久,但清代以前尚未专设安神剂,诸多具有安神之功的方剂分列于他类之中,如磁朱丸列于《备急千金要方》七窍病中,朱砂安神丸列于《医方考》怔忡惊悸门中,天王补心丹列于《医方集解》补养门中,酸枣仁汤列于《成方便读》和解剂中。随着对神志不安疾患研究的深入,逐渐对具有安神作用的方剂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自成体系,始有安神剂之称谓,专列安神类方剂。
       2  关于神志不安疾患
       
   
       神志不安既是单一的疾病,同时又是某些疾病的常见症状,长期的神志不安又是诱发和加重某些疾病的重要因素。导致神志不安的因素很多,外因内伤均可。概括起来即与脏腑功能失调以及与火、痰、瘀血有关。脏腑功能失调主要责之于心肝肾三脏及脾胃,而其中尤以心为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这些均说明了人的思维、意识及一切活动皆属于心,每因精神因素,均可影响于心,导致神志不安;精血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精而为水脏,心主血而为火脏。《慎斋遗书》中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肾气之上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肾之法也”。这说明心肾相交,水火互济才能维持心肾的正常功能。若是恣情纵欲,耗伤肾阴,阴精亏损,不能上奉于心,心火独亢,以致心神摇荡,而神志不安;《灵枢·本神》篇云:“肝藏血,血舍魂”,心主血,肝藏血,肝心为母子之脏。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耗伤肝血则肝血不足,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肝之血虚则神无所归,魂无所主而心神不安。另外与脾胃有关,《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且脾主意与思,为气血生化之源,化生气血上荣于心,如脾胃受病,化源不足,不能上奉于心,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而致神志不安。邪热炽盛,热扰心神,则心神不宁;痰浊、淤血内阻,蒙蔽心窍,轻则心悸怔忡,重则发为惊狂、癫痫,甚则神昏。
       3  神志不安疾患的治法
       
   
       神志不安就其证候而言,可归纳为虚实两个方面,即神志不安实证和神志不安虚证。神志不安实证,是指心肝之阳气偏亢,热扰心神,如心烦失眠多梦,烦躁易怒,或惊狂等,常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气郁化火,热扰心神,或因惊恐所伤,神志不宁。按《内经》“惊者平之”,治当重镇安神。常以重镇安神之珍珠母、龙骨、牡蛎、生铁落等为主组方。神志不安虚证,是指阴血不足,心肝血虚,血虚无以养心,则神无所归,魂无所主,常见虚烦不眠,心悸怔忡,健忘等,按《内经》“虚者补之”之法,治当滋养安神。另外因热而出现神志不安者,宜泻火,因痰而惊狂者,宜治痰;因瘀血而狂乱善忘、心神不安者,宜祛瘀。因此,安神剂根据其适应证病性的不同,治疗不同而分为重镇安神剂与滋养安神剂。就安神剂所设的方剂而言,主要针对情志内伤所致的神志不安,至于因邪热炽盛,热扰心神;实热内结、痰热内扰、淤血内阻等所致的神志不安的治法与方剂,应当参考清热剂、泻下剂、开窍剂、祛痰剂、理血剂等有关方剂,不能以偏概全。
       4  安神剂的用药配伍规律
       4.1  重镇安神剂用药配伍规律
       4.1.1  以重镇安神药为主组方如:朱砂、磁石、珍珠母、龙骨、牡蛎、生铁落等。
       4.1.2  配清热泻火药 “气有余便是火”,心火亢盛,热扰心神则神志不安,故在重镇安神药中,常配伍清热泻火之品,使心火得清,心神自安。常用药物如黄连、黄芩、连翘等。如朱砂安神丸之黄连,生铁落饮之连翘。
       4.1.3  配滋阴养血药  因心火亢盛,易灼阴血,阴血不足,则虚火内生,心火愈盛,故配伍滋阴养血药,补其阴血不足,兼能滋阴清火,使心神得安。常用药物如生地黄、当归等。如朱砂安神丸中生地黄、当归,珍珠母丸中熟地黄、当归。
       4.1.4  配理气化痰药  火热炽盛,则易灼津炼液为痰,痰火扰心而致神志不安,故配伍理气化痰之品,以化痰宁心安神。常用药物如橘红、贝母等。如生铁落饮中橘红、贝母等。
       4.1.5  配消导药  因重镇安神药如:朱砂、生铁落、磁石等多为矿石类药物,此类药物易伤脾胃,故常配伍消导药,如神曲、谷芽、山楂等,以防重坠之品伤脾胃。如磁朱丸之神曲。
       4.2  滋养安神剂用药配伍规律
       4.2.1  以滋养安神药为主组方如:酸枣仁、五味子、柏子仁、夜交藤等。
       4.2.2  配滋阴养血药  因阴血不足,心肝血虚,血虚则无以养心,则神无所归,魂无所主而心神不安。故配伍滋阴养血药,以补其阴血之不足,血足则以养心,使神有所归,魂有所主,则神志自安。常用药物:生地黄、熟地黄、当归、阿胶等,如天王补心丹中的生地黄、当归、麦冬;黄连阿胶汤中的阿胶等。
       4.2.3  配益气药  由于神志不安易见心气不足之征象,故配伍益气之品,以补心气,养心神。常用药物:人参、甘草等。如天王补心丹中的人参,甘麦大枣汤中甘草。
       4.2.4  配清热药  由于阴亏血虚所的神志不安,常见阴不制阳,虚火内动的病理特征,故配伍清热泻火药,以清心火,宁心神。常用药物:黄连、玄参、知母等。如天王补心丹中的玄参,酸枣仁汤中的知母等。
       4.2.5  配伍健脾和胃药  滋养安神类药多腻滞碍脾,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弱者,宜酌情配伍健脾和胃之品。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参考文献】
           [1]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0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