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不同变异类型裕丹参中丹参酮ⅡA及丹酚酸B含量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红瑞, 李志敏, 高致明*, 曹金斌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102;南阳白云山和记黄埔丹参开发有限公司,河南 方城 4732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对人工栽培群体不同变异类型裕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进行分析,遴选优良的变异类型,为裕丹参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以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为检测指标,对变异类型裕丹参药材样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在各变异类型丹参药材中的量存在较大差异。小叶型丹参酮ⅡA含量较高,三叶型丹酚酸B含量较高。结论裕丹参表型的变异已经引起了化学成分的变化,可以通过遴选优良的变异类型,培育高产、优质的裕丹参栽培品种。
       【关键词】  变异类型丹参 丹参酮ⅡA 丹酚酸B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其干燥根及根茎入药,在中国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1]。裕丹参S. miltiorrhiza Bge.因其根色泽紫红,品质优良,生长在古裕州(今河南省方城县),质量优于全国各地同类产品,成为一种道地产品而得名。由于丹参是常异花授粉植物[2,3],在其分布区内,由于突变、隔离及自然选择等原因,会分化出种内有差别的地理生态种群,主要表现在形态、解剖、生长发育以及药用有效成分含量等方面的变异[4,5]。本实验以栽培管理措施一致的人工栽培群体中不同变异类型的裕丹参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不同变异类型裕丹参中丹参酮ⅡΑ和丹酚酸B含量进行分析,揭示不同变异类型裕丹参与有效成分的相关性,筛选优良的变异类型,为裕丹参优良栽培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1  器材
       
   
       药材为200508采自河南省方城县裕丹参仿野生抚育园种质资源圃不同变异类型的丹参,由河南农业大学高致明教授鉴定。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Empower色谱工作站;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BP211D型电子分析天平;KQ-500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
       
       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对照品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甲醇、乙腈为色谱纯,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
       2  方法
       2.1  变异类型的划分以文献[6]为依据,选择容易观察的叶数、顶生叶大小、叶色等3项指标进行裕丹参变异类型的划分,设定茎生叶多7叶为多叶,多3叶为3叶。植株中部功能叶片顶生叶长大于7.0 cm,宽大于4.0 cm为大叶;长小于3.5 cm,宽小于2.0 cm为小叶。共划分4个类型,类型名称见表1 。取样时分株进行编号,测定。测定部位均为主根。
       2.2  丹参酮ⅡA HPLC分析条件[1]及标准曲线的制备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体积流量0.8 ml/min;检测波长270 nm;柱温为30℃;进样量10 μl。配制浓度分别为7.5,12.5,25.0,37.5和50.0 μg/ml的丹参酮ⅡA对照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为横坐标(X),以浓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Y),并进行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为:Y =3.67×106X-8.43×103(r=0.999 6)。样品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31%,RSD为1.76%。
       表1  丹参不同变异类型形态特征(略)
       2.3  丹酚酸B HPLC分析条件[1]及标准曲线的制备甲醇-乙腈-甲酸-水(30∶10∶1∶59);体积流量0.8 ml/min;检测波长286 nm;柱温为30 ℃;进样量10 μl。配制浓度分别为5.0,10.0,15.0,20.0和25.0 μg/ml的丹酚酸B对照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为横坐标(X),以浓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Y),并进行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为:Y=5.29 ×104X-2.43×103 (r=0.999 3)。样品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1%,RSD为1.47%。
       2.4  统计处理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LSD法分析变异类型间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差异。
       3  结果与分析
       
   
       各类型药材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见表2,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3.1  丹参酮ⅡA含量比较4个类型药材样品中丹参酮ⅡA含量变化较大,在0.38%~0.99%,平均为0.63%。含量最高的是小叶型为0.99%,超过《中国药典》规定的不低于0.2%标准的近5倍。
       3.2  丹酚酸Β含量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药材中丹酚酸Β量变化在3.2%~7.2%,平均为5.62%。其中三叶型丹酚酸Β量最高,超过《中国药典》规定的量的近2.5倍。含量最低的是小叶型。
       4  讨论
       
   
       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是丹参中主要活性成分,其量的高低可以判断丹参药材质量的优劣。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变异类型裕丹参中两者的平均量分别达到了《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中规定的0.2%,3.0%的最低标准。但是,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变异类型裕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及丹酚酸B的量变化较大。从有效成分量的高低角度看,小叶型可以作为优良变异类型定向培育高丹参酮ⅡA裕丹参栽培品种,三叶型可以作为优良变异类型定向培育高丹酚酸B裕丹参栽培品种。
       表2  不同变异类型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Α和丹酚酸Β量比较(略)
       表中同列不同字母表示显著差异P<0.01;n=6
       表3  变异类型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Α和丹酚酸Β量方差分析(略)
       丹参不同变异类型间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量的高低差异达到极显著的水平,说明丹参表型变异(分化)已经引起了药材化学成分的变化,这就为裕丹参品种选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通过优良变异类型的遴选,培育优质高产裕丹参栽培品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是最基本、最可靠、经济有效的增产手段,药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工作与农业和林业相比相对滞后,而药用植物品质(产量及有效成分)的优良性、均一性、稳定性和可控性是保证中药生产和中成药疗效的首要环节。丹参年需求量巨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但是,裕丹参从野生到栽培没有经过系统的人工选择,在生产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栽培品种。本实验的结果为裕丹参选择育种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2.
       
       [2] 刘文婷,梁宗锁,蒋传中,等.丹参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5):17.
       
       [3] 李 今.药用植物丹参传粉因子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2):58.
       
       [4] 郭宝林,冯毓秀,赵杨景.丹参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2,27(7):492.
       
       [5] 王文全,沈连生.中药资源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205.
       
       [6] 张兴国,王义明,罗国安,等.丹参品种资源特性的研究[J].中草药,2002,33(8):74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