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
作者:张红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团城山骨科医院 435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疏肝健脾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包括腹胀、早饱、上腹疼痛、泛酸及烧心,同时患者无器质性病变或代谢或精神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通常分为反流型、溃疡样型、运动障碍型和混合型(又称非特异型)。笔者临床对100例患者运用疏肝健脾法及西药吗丁啉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
       1.1  病例资料
       1998年我院收治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其分型、男女比例、年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胃镜或X线检查,除外胃肠肿瘤、消化性溃疡,经B超、X线排除肝、胆、胰脏及肠道器质性疼痛。无糖尿病及甲亢等全身性疾病。
       1.2 分型参照消化不良分型[1]。根据临床症状分4型:①反流样型:主要症状为胸骨后不适、泛酸、烧心、食物返流。②溃疡样型:主要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疼痛,空服痛或夜间疼痛,进食与服抗酸剂能缓解。③运动障碍型:主要症状为腹胀、嗳气、早饱、恶心、呕吐。④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1.3 临床症状评估标准患者需提示才意识到症状存在为轻度;症状明显,但不影响日常工作为中度;症状明显且影响生活质量为重度。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治疗组运用中医疏肝健脾法,组方: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治疗。处方:人参20 g,白术12 g,茯苓30 g,姜半夏12 g,青皮、陈皮各6 g,柴胡9 g,枳壳20 g,香附10 g,煅瓦楞子9 g,川厚朴9 g,白芍10 g,甘草6 g。1剂/d,1剂两煎,分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之品,停用其他药物。对照组口服吗丁啉(西安杨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 mg/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
       2.2 疗效判断观察指标包括:早饱、腹胀、上腹痛、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烧心等。观察方法:每例患者每周复诊1次,治疗后分别对消化不良症状进行评估。完全或基本完全解除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1~2项,且为轻度为显效;改善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3~4项,且为轻度)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5~6项症状,其中1~2项为中度)症状不变或加重,为无效。在治疗4周后随访1个月,记录副作用。
       3  结果
       3.1  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运动障碍型和混合型情况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反流型、溃疡样型则两组无明显差异。
       3.2  两组临床表现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3.3 副作用和停药后症状改变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停药后1个月,治疗组复发4例,对照组复发7例。
       4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即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指由消化不良证候群组成的、原因未明的非器质性疾病,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病例中,有相当部分均为此病。临床特点为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证候群,临床多表现为反复发作或较长时间内连续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伴有餐后饱胀、腹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食欲不振、泛酸和胸骨后疼痛等,其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虽然它不属于器质性疾病,但却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质量,因此,调理脾胃,回复胃肠道正常的功能,促进胃肠动力的改善,使胃气充足,是组方用药的基本思路。
       
       该病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呃逆”“反胃”等范畴,这些病证的病位均在胃,而与肝之疏泄、脾之运化、胃之和降最为有关,其中肝脾功能失调是形成本病的基本病机,脾胃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司,肝气失于条达疏泄。本病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脏,其病性为本虚标实,故予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治法,故选柴胡疏肝散理气疏肝兼止痛,选参苓白术散健脾和胃益气,方中柴胡、枳壳、香附、青皮、陈皮、川厚朴枢转气机,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和胃;陈皮、半夏、白术和胃降逆化湿。全方扶正祛邪相合,降逆化湿互补,临床应用达到了调和脾胃升降,恢复中焦运化功能的目的。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本方能调节胃肠功能,提高细胞酶活性,升高胃泌素含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从以上研究不难看出本方临床用药安全,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广。故只要辨证正确,合理用药,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上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窦艳玲,柯美云.功能性消化不良[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6(2):165.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