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泻心汤证组方原理探源
作者:蒋楠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 214001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泻心汤 伤寒论 痞证
        《伤寒论》中记载三个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其组成药物类似,治疗病证相似,组方结构亦相似,在20世纪30年代敦煌出土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一书中,载有救误治方泻心汤一首,主治“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而且其组成与此亦十分类似,同时书中提到《伤寒论》方的创制与此有密切关系,本文以此为基础,就《伤寒论》三个泻心汤的组方原理作一溯源。
       1  痞证原因
       痞证产生原因,《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泻心汤条认为是:“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1]所致。《伤寒论》记载,半夏泻心汤条:“伤寒五六日,……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甘草泻心汤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可以看出,“外邪乘虚陷入”是泻心汤证产生的根本原因,误下之后,使中焦更虚,邪气不仅未除反而乘虚陷入,此是半夏泻心汤证主因。
       2 泻心汤类方药组成
        《辅行诀》中泻心汤由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组成;半夏泻心汤由黄连、黄芩、干姜、半夏、人参、甘草、大枣组成;甘草泻心汤为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生姜泻心汤为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加生姜四两组成。
        依《辅行诀》中泻心汤组方原则对3个泻心汤的药物归类,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泻心汤类方其组成从性味上可以归为“苦”“辛”“甘”三大类,这种分类与中医界普遍所认识的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是不同的。
       3 泻心汤组方原理溯源
       
   
       从表1中可以看出3个泻心汤是在泻心汤的基础上增加药味及变化剂量而成,图1中(见下),左上方“除痞”附近的“苦”,“辛”,“化甘”3格是组成泻心汤的3个基本性味。按这种基本结构将《辅行诀》中的5个救误治方的药物依《辅行诀》中药物性味归属代入图1中,即形成图2的样式。表1  泻心汤类方组成归类(略)
       
       其中组成泻心汤的药物黄芩黄连属苦味,干姜属辛味,人参甘草属甘味,形成了泻心汤的3个基本性味集合,这是治疗痞证的基本性味结构。半夏泻心汤是在辛味中增加了半夏一味,在甘味中增加大枣一味,基本的性味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伤寒论》中的生姜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减去干姜的用量加入味辛的生姜而成,甘草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又增加甘味的甘草一两而成,其中的性味结构亦未发生变化,所以仲景皆以泻心汤命名,以说明其基本功用的一致性,而其变化也是基本功用上的微调,以适应具体的虚实寒热的变化。
       4  痞证治疗的基本组方架构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伤寒论》是《汤液经法》的发展,在《辅行诀》一书中,陶宏景认为“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也言道:“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 ,用之多验。”这说明《伤寒论》中的3个泻心汤是张仲景对泻心汤的“增减”,并且这种增减仍符合泻心汤制方之原理,也就是说这4首方剂有共同的制方理论基础,并且治痞有基本的制方构架。
       
       痞证的治法由“苦”,“辛”和”甘”味3种性味集合构成,这是其制方的基本构架。在此基础上,仲景在《伤寒论》中因病情上的变化相应的调整泻心汤的药物及剂量,因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而增加生姜以温胃行水化饮,并减干姜用量;因屡经攻下,中气受损严重,故将甘草加至四两以补益中气,这种在基本原则下的变化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体现了制方基本原理与具体病情的结合,同时也提示我们在基本构架基础上的性味上的重心变化,是方证内涵的应有之意。
       【参考文献】
           [1]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26.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