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不同饲养方式对冬虫夏草寄主幼虫初期成活的影响
作者:刘飞,伍晓丽,张德利,曾纬,尹定华,陈仕江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 400065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为提高冬虫夏草寄主幼虫在饲养初期的成活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基质、饲料和幼虫密度3因素对初孵幼虫(饲养约2个月时间)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每条初孵幼虫投放24 g基质对幼虫成活率没有影响;每条初孵幼虫投放3 g饲料的成活率显著;每条初孵幼虫的活动空间为60 cm3的成活率显著。基质和饲料不同的投喂方式研究表明,“基质混合饲料”的饲养方式不利于初孵幼虫的成活。结论不同的饲养方式对幼虫成活率影响较明显。
       【关键词】  冬虫夏草 蝠蛾属 人工饲养 成活率
       Studies on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Breeding Ways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Host to the Cordyceps sinensis (Berk.) Sacc. during First Time of the Artificial Breeding
       LIU Fei, WU Xiaoli, ZHANG Deli, ZENG Wei, YIN Dinghua, CHEN Shijiang
       Chongqing Academ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ongqing  400065,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survival rate of Hepialus gonggaensis.Methods The effects of the base material, Fodder and larva on the survival rate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24 g base material which was given to one larva had no effect to the survival rate, 3 g fodders or the room of 60 cm3 which was given to one larva had obvious effect to the survival rate. The way of base material mixing with fodder was not beneficial to the survival rate. ConclusionDifferent breeding ways have obvious effect on the suruival rate of the host to the Cordyceps sinensis (Berk.) Sacc. during the first time of the artificial breeding.
       Key words:Cordyceps sinensis (Berk.) Sacc.;   Hepialus;  Artificial breeding;  Survival rate
       
       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 (Berk.) Sacc.是冬虫夏草菌侵染蝙蝠蛾幼虫Hepialus而形成的虫菌结合体[1]。它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主产于我国的四川、青海、云南、西藏和甘肃等省区[2],对冬虫夏草的人工培殖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到现在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3]。目前重点在对提高冬虫夏草的质量和产量进行研究,其中产量的提高直接和寄主幼虫高成活率的饲养有关。然而幼虫的饲养技术一直有待于改进,特别是对于初孵幼虫的饲养,由于初孵幼虫面临的是一种新的生活环境,其饲养初期的生活力很脆弱,稍有不适就会出现大量死亡。因此研究在饲养初期各成活因素对幼虫成活率的影响有重要意义。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在诸多因素中,特别是温度、湿度以及饲料和基质种类方面对幼虫成活率的影响研究较多,本研究将对幼虫初期饲养阶段,饲料和基质的用量、投喂方式以及初孵幼虫的放养密度等对成活率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生产中饲养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质、饲料和幼虫的用量比例研究以H.gonggaensis Fu et Huang为研究对象。添加同样剂量和种类的添加剂,饲养方式相同,管理条件一致,每个处理重复3次。来年6月份统计幼虫的成活率。以100 g饲料作为1份、100 g基质作为1份、100头同一天孵化的同批初孵幼虫作为1份,即以100 g饲料∶100 g基质∶100条幼虫=1∶1∶1为标准作如下处理: 处理1:饲料∶基质∶幼虫=1.5∶1∶1; 处理2:饲料∶基质∶幼虫=1.5∶2∶1;处理3:饲料∶基质∶幼虫=1.5∶2∶0.5;处理4:饲料∶基质∶幼虫=1.5∶1∶0.5;处理5:饲料∶基质∶幼虫=0.5∶1∶1;处理6:饲料∶基质∶幼虫=0.5∶2∶1;处理7:饲料∶基质∶幼虫=0.2∶1∶1(少量多次)。
       1.2 基质和饲料不同的投喂方式研究以H.gonggaensis为研究对象。取同一天同一批孵化的100头初孵幼虫在养虫盒里放养,管理条件一致。各处理的饲料用量约150 g,基质用量约200 g,处理方式如下,处理Ⅰ:先铺一层基质,在基质上面铺一层饲料,最后在饲料上铺一层基质,基质平均分作两份,将初孵幼虫放在基质上;处理Ⅱ:先铺一层基质,再在基质上面铺一层饲料,将初孵幼虫放在饲料上;处理Ⅲ:先铺一层饲料,再在饲料上面铺一层基质,将初孵幼虫放在基质上;处理Ⅳ:基质混合饲料后,表面再覆盖一层基质,将初孵幼虫放在基质上。每个处理添加剂的种类、用量以及添加方式一致。每处理重复3次,来年6月份统计幼虫的成活率。
       1.3 计算方法初期死亡数:幼虫投放后一个星期死在饲养料表面的幼虫数量;越冬基数:幼虫投放数与初期死亡数的差;越冬成活数:越冬后幼虫成活的数量;越冬成活率:幼虫的越冬成活数占幼虫越冬基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分析实验结果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4]。
       2  结果
       2.1  基质、饲料和幼虫的用量比例对幼虫成活率的影响从表1看出,基质、饲料和幼虫不同的用量比例对幼虫成活率的影响显著。表1  基质、饲料和幼虫的用量比例对幼虫成活的影响(略)
       2.1.1  当基质和幼虫的投放量相同时(见处理1、5和7以及处理2和6)在一定的范围内,幼虫成活率随饲料投放量的增加而增加。处理1的饲料投放量为150 g,其幼虫成活率为21.0%并且显著高于饲料投喂量分别为50 g和20 g的处理5和7;处理2的饲料投喂量为150 g, 其幼虫成活率为22.7%并显著高于饲料投喂量为50 g的处理6。上述结果表明,在0.2 g饲料到1.5 g饲料的范围内,饲料用量越多,幼虫的成活率越高,并且给每条初孵幼虫投喂1.5 g饲料要比投喂0.5 g和0.2 g饲料的成活率要高。表2  基质和饲料不同的投喂方式对幼虫成活的影响(略)
       2.1.2  当饲料和幼虫的投放量一致时(见处理1和2)基质用量为100 g的幼虫成活率为21.0%,基质用量为200 g的幼虫成活率为22.7%,统计分析表明二者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在处理3和处理4中也产生同样的结果。由此表明,基质用量100 g和200 g对初孵幼虫的成活率作用一致。
       2.1.3  当饲料和基质的投放量一致时投放50头幼虫和投放100头幼虫的两个处理中,幼虫的投放量越少,越有利于幼虫成活率的提高。在处理1和4中,投放50头幼虫的处理其成活率达42.9%,而投放100头幼虫的处理其成活率仅为21.0%,统计分析表明其成活率差异显著。同样,处理2和3中,投放50头幼虫的处理其成活率达50.9%,而投放100头幼虫的处理其成活率仅为22.7%,统计分析表明其成活率差异显著。
       2.2 基质和饲料不同的投喂方式对幼虫成活的影响从表2各处理的初期平均死亡数看,处理Ⅰ最高达3.3头,其次是处理Ⅳ约2.3头的死亡数,处理Ⅱ的死亡数最少为1.3头,统计分析表明幼虫平均越冬基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这一结果基础之上,各处理的平均越冬基数之间也就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初孵幼虫在饲养料表面的死亡除幼虫取食困难造成的以外,还有其它因素如前期损伤造成死亡等,如果确实只因为取食困难造成死亡,那么容易取食的处理Ⅱ就不会或者少量出现死亡的幼虫。从平均越冬成活数和越冬成活率来看,处理Ⅱ两者都最高,处理Ⅰ和处理Ⅲ的都接近,处理Ⅳ两者都最低。统计分析表明,处理Ⅰ,Ⅱ和Ⅲ之间的成活数和成活率差异都不显著但都与处理Ⅳ的差异达到显著,由此表明处理Ⅳ的饲养方式不利于幼虫饲养初期的成活,而其它处理对幼虫饲养初期的成活作用影响一致。另外在统计过程中发现,处理Ⅰ,Ⅱ和Ⅲ的幼虫在养虫盒内分布较分散,处理Ⅳ的幼虫分布较为集中,这一结果表明,处理Ⅳ的饲养方式不利于初孵幼虫的分散生活。
       3 讨论
       初孵幼虫的成活受温度、湿度、基质、饲料和幼虫用量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基质、饲料和幼虫用量三者对饲养初期成活率的影响研究是在冬虫夏草正常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海拔高度等的条件下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饲料、基质和幼虫用量不仅分别对饲养的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同一幼虫用量前提下,饲料和基质以不同的投放方式对幼虫的分布以及初期成活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3.1 饲料用量对成活率的影响
       饲料过多会造成浪费,饲料过少会由于幼虫不易取食而死亡。从最终越冬成活幼虫每条所用的饲料量来计算,其实际投喂量远远大于1.5 g。例如,处理3的幼虫越冬成活率最高,其每条幼虫投喂量最初设计为3 g,越冬后,投放的50头幼虫只有25头左右成活,因此越冬后每条幼虫投喂量实际约为6 g。所以,6 g饲料可能才是幼虫越冬所需的最佳投喂量。如果幼虫的初期死亡是由于饲料不足的原因引起,按照3 g饲料存活25头幼虫的比例算,那么投放6 g饲料幼虫可相应存活50头。这一推测是否正确有待于进一步验证研究。
       3.2 基质用量对成活率的影响
       基质的用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幼虫的成活。基质过多会增加初孵幼虫接近饲料的难度,从而加速幼虫的死亡;基质过少不仅使幼虫在初期找不到避身之所,而且会加快盒内水分的流失,最终幼虫因环境不适而死亡。最佳的基质用量应该是二者兼顾,研究表明每条幼虫投放2~4 g基质的幼虫成活率差异不显著,盒内水分也能长期保存。
       3.3 幼虫投放量对成活率的影响
       最终的成活率结果表明,以养虫盒内平均成活30头幼虫计,每条幼虫所拥有的空间约60 cm3;同样的活动空间增加一倍的幼虫投放量,其最终的成活数也只有30头左右,由此证明,当饲料投放150 g,基质投放100~200 g时每条幼虫的活动空间为60 cm3。通过扩展幼虫的活动总空间,比如增加饲料和基质的投放量来增加盒内幼虫的最终成活数是否会有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3.4 饲料和基质的投放方式对成活率的影响
       传统饲养方式在饲养初期会发现幼虫具有密集现象,这是饲养环境不适造成的结果。在传统饲养方式中,幼虫能从表面钻入到有饲料位置的通道很少,如果要从仅有的通道钻入避光或取食,就将会使得幼虫密集在某一个位置,其结果就引起个体之间为空间和食物的争夺,从而导致幼虫互残致死。通过对用量和方式的研究表明,“下基质+上饲料”的饲养方式既能够满足初孵幼虫立即取食,又能满足初孵幼虫尽快躲避光等不适因素。然而这一方式是否可以节约又高效地应用于大生产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总之,初孵幼虫的饲养是一个关键而又复杂的过程,期间不仅要注意基质、饲料和幼虫密度等因素对幼虫成活的影响,更重要的还要将温度、湿度等因素相结合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Ⅰ部[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75.
       
       [2]杨大荣, 龙勇诚, 沈发荣, 等. 云南虫草蝠蛾生态学的研究——Ⅰ.区域分布和生态地理分布[J]. 动物学研究, 1987,8(1):1.
       
       [3]刘飞,伍晓丽,陈仕江,等. 冬虫夏草人工培殖的研究概况[J]. 中草药, 2007, 38(2):302.
       
       [4]南京农业大学.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第二版)[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5:14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