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骆驼刺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
作者:苏小川,黄昀,赵永昕,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新疆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疆 乌鲁木齐 830011;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筛选出提取骆驼刺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考察乙醇浓度(A)、料液比(B)、提取时间(C)、提取次数(D)4个因素对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进行检测。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为40%乙醇,料液比1∶20,提取时间1.5h,提取3次。结论该工艺条件提取率高且稳定。
       【关键词】  骆驼刺 总黄酮 正交实验 芦丁
       Studies on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Flavonoids in Alhagi sparsifohia Shap
       SU Xiaochuan, HUANG Yun, ZHAO Yongxin, HAJI Akber Aisal
       1. Xinjiang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 and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Xinjia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rumuqi 830011,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elect an optimal extraction process of the total flavonoids from Alhagi sparsifolia Shap.. MethodsThe orthogonal design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of extractant(A),dosage liquor(B),extraction time(C) and extraction times(D) on the content of flavones in Alhgi sparsifoua shap.. ResultsThe optimum extraction condition was 40% ethanol, solid-liquid ratio 1∶20, 1.5h for 3 times. ConclusionThe optimal extraction process of the total flavonoids in Alhagi sparsifolia Shap. is stable.
       Key words:Alhagi sparsifolia Shap.; Total flavonoids;   Orthogonal design;   Rutin
       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是豆科(Leguminosae)骆驼刺属植物[1],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为维吾尔医常用药材,在民间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用于治疗风湿和癌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骆驼刺乙醇提取物有抑制移植性肝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2]。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例如心血管系统活性、抗菌及抗病毒活性、抗肿瘤活性、抗氧化、抗炎镇痛、保肝等[3]。我们在研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中的化学成分时发现骆驼刺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但骆驼刺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尚无文献报道。本实验以植物中总黄酮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回流提取法,用正交实验优选提取条件,用分光光度法对骆驼刺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1.1 原料及试剂骆驼刺采自新疆托克逊,经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生物标本馆沈观冕研究员鉴定为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全草。取干燥的骆驼刺粉碎,过6目筛备用。NaNO2,Al(NO3)3,NaOH,无水乙醇均为分析纯。芦丁标准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2仪器DZTW型调温电热套(北京市用光明医疗仪器厂),岛津UV-255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JD200-3电子天平(沈阳龙腾电子有限公司),DENVILLE 260D高速离心机。
       2 方法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对照品溶液的制备:芦丁对照品在120℃下干燥至恒重,精密称取25 mg,置50 ml容量瓶中,加乙醇适量,超声处理使溶解,放冷,加乙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0 ml,置5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即得(1 ml中含无水芦丁0.2 mg)。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对照品溶液1,2,3,4,5,6 ml分别置25 ml容量瓶中,各加水至6 ml,加5%亚硝酸钠溶液1 ml,混匀,放置6 min,加10%硝酸铝溶液1 ml,摇匀,放置6 min,加氢氧化钠溶液10 ml,再加水至刻度,摇匀,放置15 min,以相应的试剂为空白,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00 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建立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0.011 63X - 0.012 14,其线性范围为8~48 mg/L,相关系数r=0.999 5。 见表1。表1  标准曲线数据(略)
       2.2 测定波长的选择取标准溶液1 ml,按“2.1”项下操作,置于UV-255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上在200~600 nm范围进行扫描,总黄酮反应产物在500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与《中国药典》[4](2005版)一致。因此,选择500 nm为测定波长。
       2.3 骆驼刺中黄酮提取率的测定准确称取骆驼刺粗粉5 g,不同条件下回流提取后过滤定容至250 ml,取6 ml滤液离心(6 000 r/min×4 min)后取2 ml滤液定容至25 ml,同上述方法进行测定。
       总黄酮提取率(mg/g)= 稀释倍数×C×V/5
       3  结果与讨论
       3.1 乙醇浓度对提取率的影响称取骆驼刺干粉5 g,在料液比为1∶15,提取时间为1 h,提取2次,保持提取液微沸的条件下,不同乙醇浓度对骆驼刺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见图1。
       由图1可知,乙醇浓度在30%时,总黄酮提取率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总黄酮的提取率逐渐下降。
       3.2 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称取骆驼刺干粉5 g,在乙醇浓度为70%,提取时间为1 h,提取2次,保持提取液微沸的条件下,不同料液比对骆驼刺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见图2。
       由图2可知,随着料液比的变化,浸取液比例越大,骆驼刺中总黄酮的得率也越大,当料液比达到1∶10以后,黄酮的提取率曲线增长变得平缓,变化不明显。
       3.3 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称取骆驼刺干粉5 g,在乙醇浓度为70%,料液比为1∶15,提取2次,保持提取液微沸的条件下,不同提取时间对骆驼刺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见图3。
       由图3可以看出,提取时间对总黄酮的提取率影响较大,提取1.5h时总黄酮提取率达到最大。
       3.4 提取次数对提取率的影响
       称取骆驼刺干粉5 g,在乙醇浓度为70%,料液比为1∶30,提取时间为3 h,保持提取液微沸的条件下,提取次数对骆驼刺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见图4。
       由图4可以看出,提取次数对总黄酮的提取率影响较大,提取3次时总黄酮提取率达到最大。
       3.5  正交实验设计
       3.5.1  正交表的设计
       通过上面实验的分析,采用L9(34)正交表进行实验,因素水平见表2。表2  因素水平设计(略)
       3.5.2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对回流条件下骆驼刺总黄酮进行正交实验,以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正交实验结果见表3。表3  正交实验结果(略)
       3.5.3  验证实验以最佳工艺条件平行重复3组实验,测得的总黄酮的平均含量为16.998 mg/g,优于正交实验结果。
       4 结论
       骆驼刺总黄酮的提取,各因子的影响效果依次是D>B>A>C,用正交实验法分析出乙醇提取骆驼刺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是:A2B3C3D3,即乙醇提取骆驼刺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40%,料液比1∶20,提取时间1.5 h,提取次数3次。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方面的活性。本实验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出了骆驼刺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研究该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和开发其药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第42卷,第2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63.
       
       [2]杨秀伟,蒋玉梅,李君山,等.骆驼刺中一个新的黄酮醇葡萄苷化合物[J].中草药,1996,27(12):707.
       
       [3]徐任生,叶阳,赵维民.天然产物化学,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63.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05版)[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3.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