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黔产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研究(Ⅱ)
作者:黄静 杨理明 杨立勇 赵能武 赵俊华 潘炉台    
作者单位:1.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省药品检验所,贵州 贵阳 550001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水龙骨;蕨类植物;种类;分布
       20  披针骨牌蕨
       又名万年青、青年草,系水龙骨科植物披针骨牌蕨Lepidogrammitis diversa (rosenst.) 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800~2 000   m的阴湿林下,附生树干或石上。分布于纳雍、贵阳、道真、桐梓、绥阳、松桃、印江。性凉,味微苦、涩。具有清热利湿,止痛止血作用。主治小儿高热,肺热咳嗽,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21 抱石莲
       
       又名石瓜子、爪子草、小肺筋、爪米石豇豆,系水龙骨科植物抱石莲Lepidogrammitis drymoglossoides (Bak.) 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300~1 500 m的山坡林下,山谷溪边的石上或树干上。分布于威宁、兴义、黎平、罗甸、贵阳等地。性微凉,味甘、淡。具有清热解毒,除湿化瘀,舒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咽喉痛,肺热咳血,风湿关节痛,淋巴结炎,胆囊炎,石淋,跌打损伤,疔毒痈肿,肌肉萎缩。含黄酮、生物碱、甾醇、氨基酸、糖等化学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22 中间骨牌蕨
        又名石爪、仙人指壳,系水龙骨科植物中间骨牌蕨Lepidogrammitis intermedia 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500~1 400 m的山坡林下,山谷或河谷石上。分布于松桃、江口、荔波、赤水、赫章、毕节、水城、平塘、都匀等地。性平,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气作用。主治脾虚食积,消化不良,小儿疳积。
       23 骨牌蕨
        又名上树咳、桂寄生,系水龙骨科植物骨牌蕨Lepidogrammitis rostrata (Bedd.) 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1 000~1 850 m的常绿阔叶林下石上或树干上。分布于印江、榕江、雷山、黎平、剑河、惠水、独山、荔波、三都。具有清热利尿,除烦作用。主治淋漓癃闭,热咳,心烦,淋症,感冒,疮肿。
       24 肉质伏石蕨
        又名豆瓣鹿衔、底绿通经,系水龙骨科植物肉质伏石蕨Lemmaphyllum carnosum Presl的全草。生于海拔1 300 m左右的林下,附生于石上。分布于荔波、兴义、毕节、正安、息烽。性凉,味甘、辛。具有活血散瘀,清热止咳,解毒消肿,利湿散结作用。主治淋巴结核,咯血,风湿痹痛,尿结石,腹水,小儿惊风,肺热咳嗽,骨折,中耳炎,毒蛇咬伤。
       25 小叶伏石蕨
        又名镜面草、靠背金钱、伏石蕨,系水龙骨科植物小叶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的全草。生于海拔720~1 000 m的密林下,附生于树干上或石上。分布于施秉、荔波。具有清热止咳,凉血止血,解毒作用。主治肺热咳嗽,肺痈,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咽喉肿痛,腮腺炎,痢疾,瘰疬,痈疮肿毒,皮肤湿痒,风火牙痛,风湿骨痛。含蜕皮甾酮、蕨甾酮等化学成分。
       26 丝带蕨
        又名木兰、木劳金,系水龙骨科植物丝带蕨Drymotaenium miyoshianum (Makino) Makino的全草。生于海拔800~2 200 m的溪边或山坡密林下,附生于石上或树干上。分布于松桃、威宁、毕节、安顺、贞丰、安龙、长顺、都匀、翁安、道真。具有清热熄风,活血作用。主治小儿惊风,劳伤。
       27 滇鳞果星蕨
        又名滇星蕨、千里马,系水龙骨科植物滇鳞果星蕨Lepidomicrosorium subhemionitideum (Christ) P.S. Wang的根茎。生于海拔600~1 550 m的密林下、攀缘石上、树干上。分布于赤水、道真、荔波、三都、独山、榕江、贞丰等地。具有清热止咳,活血通络,除湿止痛作用。主治咳嗽,骨折,跌打损伤,劳伤疼痛,风湿痹痛。
       28 相异石韦
        又名破血丹、小蛇头草,系水龙骨科植物相异石韦Pyrrosia assimilis (Bak.) 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500~1 050 m的溪边、路边及林下石上或树干上,石灰岩及酸性山地均见。分布于罗甸、平塘、独山、都匀、贵定、福泉、凯里、黎平等地。具有镇惊,清热,利尿,止血,解痉,祛风安神作用。主治癫痫,小儿惊风,淋症,外伤出血,肺热咳嗽。
       29 波氏石韦
        系水龙骨科植物波氏石韦Pyrrosia bonii (Christ ex Gies.) 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约1 000 m的林下。分布于务川、兴义、安龙、册亨、荔波、独山、贵阳、紫云等地。性凉,味苦、涩。具有清热,镇惊,利尿,止血作用。主治癫痫,小儿惊风,淋症,外伤出血,肺热咳嗽。
       30 光石韦
         
       又名牛舌条、牛皮凤尾草、大肺痨草,系水龙骨科植物光石韦Pyrrosia calvata (Bak.) 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400~1 900 m的林下石上、树干上或石灰岩山地。分布于思南、黄平、织金、纳雍、务川、贵阳等地。性凉,味苦、酸。具有清热除湿,利尿止血,止咳化痰作用。主治感冒咳嗽,小便不利,石淋,吐血,外伤出血,胃炎,慢性支气管炎,尿结石,外伤出血。含芒果酸、异芒果酸、绿原酸等化学成分。
       31 毡毛石韦
        又名大金刀、牛耳朵,系水龙骨科植物毡毛石韦Pyrrosia drakeana (Franch.) Ching的叶。生于海拔1 500~2 500 m的石上。分布于盘县。性平,味甘。具有清热解毒,通淋作用。主治尿淋症。
       32 西南石韦
        又名长柄石韦、扁担草,系水龙骨科植物西南石韦Pyrrosia gralla (Gies.) 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1 900~2 540 m的石灰岩缝中。分布于威宁、贵阳。性凉,味微苦。具有利水通淋,清肺化痰,凉血止血作用。主治淋症,水肿,小便不利,痰热咳嗽,咯血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
       33 石韦
        又名小叶下红,系水龙骨科植物石韦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ell的全草。生于海拔700~2 000 m的路边、林下、林缘的树干上或石上。分布于贵州各地。性寒,味苦、甘。有利水通淋,清热止血,化痰止咳作用。主治热淋,血淋,石淋,小便淋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热咳嗽,胃炎,慢性支气管炎,尿结石,外伤出血。含里白烯、苷、甾醇、糖、有机酸等化学成分。具有镇咳、祛痰作用、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
       34 有柄石韦
        又名小石韦、猫耳朵,系水龙骨科植物有柄石韦Pyrrosia petiolosa (Christ) Ching的叶。生于海拔300~1 600 m的疏林下、林缘、裸石上及石墙上。分布于赫章、赤水、习水、桐梓、松桃、安龙、册亨、贵阳、修文、清镇等地。性微寒,味苦、甘。具有利尿通淋,清热止血作用。主治热淋,血淋,石淋,小便淋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热咳嗽。含甾醇、绿原酸等化学成分。
          
       35 柔软石韦
        又名牛舌条、大石韦、多形石韦,系为水龙骨科植物柔软石韦Pyrrosia porosa (Presl) Hovenk.的叶。生于海拔350~1 600 m的石灰岩地区的林下、林缘、灌丛下、旷地的石上,也附生树干上。贵州各地均有分布。性凉,味苦、甘。具有清热,利尿通淋,止血作用。主治水肿,石淋,小便涩痛,外伤出血。
       36 庐山石韦
         
       又名叶下红、血公鸡,系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i (Bak.) Ching的叶。生于海拔1 100 m的山谷沟边石上。分布于榕江、桐梓等地。性平,味苦。具有利尿通淋,清热止血作用。主治热淋,石淋,小便淋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热咳嗽,腹泻,跌打损伤。
       37 相似石韦
        系水龙骨科植物相似石韦Pyrrosia similis 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480~980 m的石灰岩山地林下石上。分布于兴仁、福泉、荔波、独山、平塘。具有清热利尿,通淋作用。主治接骨,淋病,蛇虫咬伤。
       38 越南石韦
        系水龙骨科植物越南石韦Pyrrosia tonkin-enses (Gies.) Ching的叶。生于海拔500~970 m的石灰岩地区的低山河谷地带,附生树干上或石上。分布于荔波、安龙、册亨、望谟、罗甸、关岭、镇宁、安顺。性凉,味微苦。具有清热利尿作用。主治尿道炎,热咳,淋病。
       39 绒毛石韦
       系水龙骨科植物绒毛石韦Pyrrosia subfur -furacea (Hook.) 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350~1 300 m的路边林缘石上或林下树干上。分布于普定、平坝、六枝。具有清热利尿,通淋作用。主治接骨,淋病,尿道炎,蛇虫咬伤。
       40 石蕨
       又名鸭舌鱼鳖、石豇豆、金扁担、金挖耳、手指背,系水龙骨科植物石蕨Saxiglossum angustissimum (Gies.) Ching的全草。附生于海拔550~2 500 m的树干、石上或石壁。分布于威宁、荔波、独山、平塘、松桃、印江、德江、修文、清镇。性凉,味淡。具有镇惊,活血调经作用。主治疝气,小儿惊风,肺热咳嗽,水肿,肾炎,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王培善,王筱英.贵州蕨类植物志,第1版[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112.
       
       [2]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贵州中药资源,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624.
       
       [3]吴征镒.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06.
       
       [4]何顺志.贵阳市中草药资源,第1版[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49.
       
       [5]何顺志.贵州中草药资源研究,第1版[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190.
       
       [6]贵州省中医研究所.贵州中草药名录,第1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55.
       
       [7]汪毅.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第1版[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360.
       
       [8]陈德缓,罗廷华,张厚权. 苗族医药学,第1版[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428.
       
       [9]邱德文,杜江. 中华本草·苗药卷,第1版[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6:178.
       
       [10]孙济平.毛南族医药,第1版[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246.
       
       [11]赵俊华,潘炉台,张景梅,等. 仡佬族医药[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21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