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超声监测颈动脉斑块治疗效果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阳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100035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超声;监测;颈动脉斑块;疗效
       动脉粥样硬化常与冠状动脉血管受累同时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1]。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颈部动脉位于体表最暴露并极为表浅的部位,是高频超声探头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理想的超声成像窗口。经超声检查显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其日后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立为独立的危险因素,所以说对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进行干预性治疗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超声监测颈动脉硬化斑块以评价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
       1.1  研究对象
       1.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2006-09~2009-03本院脑梗死住院病人,共150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57例。脑梗死诊断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
       1.1.2 分组情况
       150例患者中选出134例软斑块及溃疡斑块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6例,对照组58例。治疗组76例中男性53例,女性23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2.52岁;对照组58例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3.16岁。
       1.2 仪器
       GE公司生产Logiq7、ViVid7,探头频率10~12MHz。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丸,3次/d;肠溶阿司匹林300 mg,1次/d,早饭后服用,1周后改为100 mg,1次/d;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20 mg,1次/d,睡前服用。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及立普妥,用法同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15 d,用药前后对比观察颈动脉超声表现。
       2.2 颈动脉超声检测
       两组病人于治疗前后均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平卧头部向检查对侧轻度外展,探头置于颈部纵横扫描,仔细检查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及斑块特征并测定各斑块的最长径和斑块厚度(mm)。
       2.3 颈动脉检测指标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ima media thickness,IMT):正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mm,以1.0mm≤IMT<1.5mm判断为内中膜增厚,内膜回声连续性中断,但未出现向管腔突出的特征。斑块定义为局限性回声结构突出管腔,厚度≥1.5 mm。斑块厚度定义为内膜—动脉腔界面至中外膜界面的距离。评估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时采用斑块积分法,计算颈内、颈外、颈总动脉各斑块厚度(mm)的总和,即一侧颈动脉斑块积分加上对侧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长度不计入积分。按斑块超声表现的不同特征,将其分为软斑、硬斑及溃疡斑。
       2.4 统计学分析
       应用国际通用统计软件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计算,数据以±s表示,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内中膜厚度两组患者内中膜均呈现不同程度增厚。经用药后,治疗组有68例患者IMT减小,占89.47%;对照组有23例患者IMT减小,占39.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治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用药前减小,治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对照组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的比较(略)
       3.2 斑块积分经用药后,治疗组有67例斑块积分下降,占88.16%;对照组有14例患者斑块积分下降,占24.1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治疗组颈动脉斑块积分较用药前下降,治疗组颈动脉斑块积分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典型病例超声声像图表现见图1~2。
       3.3 不良反应
       治疗组及对照组在用药期间未出现出血和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4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的全身性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声学改变,即超声标识,主要有两种征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atheromatous plaque)。近年的研究表明,IMT增厚的改变早于斑块的发生,并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2]。本研究中134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内中膜增厚,用药后治疗组内中膜厚度较用药前减小,用药后治疗组内中膜厚度较对照组亦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中发现有不均质或低回声斑块,这种斑块内部含较多脂质核,并有大量炎症细胞侵润,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较少,纤维帽较薄,部分斑块内部还伴有明显的新生血管形成或斑块内出血,这种脂质斑块对与局部血流动力学有关的机械力比较敏感,斑块边缘的高切应力导致斑块破裂,继而血栓形成,随之脱落出现脑栓塞,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根源。我们通过对134例患者的不均质或低回声斑块用药后进行观察,在治疗组中部分病例原血管内的斑块缩小或消失,斑块积分较用药前下降,用药后斑块积分较对照组亦下降。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用药前左颈总动脉分叉处至左颈内动脉起始部长约1.3cm 范围被低回声充填,彩色多普勒显示无血流信号,提示完全闭塞,在用药后第15天复查彩超发现原闭塞之血管有细小血流束通过,1个月再次复查时,则原细小血流束又消失,说明血管再通后又闭塞。国内有学者对312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复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经12~18个月的随访,其中61例复发,复发率约为20%。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狭窄程度以及溃疡斑与复发成正相关[3]。国外研究认为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即使在药物的干预下,复发率仍为15%~20%。因此,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复发,必要时应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此时,超声作为药物治疗的监测及随访检测均不失为一种可靠的手段。
       
       综上所述,动脉硬化是脑血管病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可推迟脑血管病的发生。无创性超声技术对动脉检测的准确性与脑血管造影的符合率高达90%[4]。我们体会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超声检查干扰小,易于观察、易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关键是斑块性质的识别,从而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为观察药物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微小变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徐宝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5,26(5):498.
       
       [2]Yamasaki Y.Kodmna M,Nishizawa.et al.Carotid intima—mediathinckness in Japanese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prediction of progressi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J].Diabetes Care,2003,23:1310.
       
       [3]易兴阳,潘光强,余昌明,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2):68.
       
       [4]宋亚宏,张小琳.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7,6:15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