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交泰丸加味方治疗痤疮50例临床观察
作者:龚丽 徐江堤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第二医院 435002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痤疮; 交泰丸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原因与内分泌、遗传、免疫感染、  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等诸多因素有关。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笔者自2006-09~2008-09期间用交泰丸加味治疗痤疮,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
       本组50例均为2006-09~2008-09在我院门诊确诊为痤疮患者,随机抽调50份病例,其中男6例, 女44例;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为28岁;病程2月~6年,平均6个月;异常痤疮严重程度,Ⅰ度(轻)6例,Ⅱ度(中)38例,Ⅲ度(重)6例。
       1.2 入选标准
       符合痤疮诊断标准,年龄22~34岁,1周内未进行痤疮的任何相关治疗者,无肝、肾功能受损者;排除有药物过敏史患者。
       1.3  面部痤疮严重程度分级采用pillsbury分类法[1]。
       1.4  临床症状与兼症
       额、双颊、口周、下额粉刺、血疹、脓疮、结节,伴口舌生疮,失眠,大便干燥或溏,舌质红,脉弦细或弦滑。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心肾不交证。
       1.5  药物及治疗方法
       自拟交泰丸加味组成:黄连10 g,肉桂10 g,栝蒌仁10 g,茯苓10 g,黄芩10 g,生薏苡仁30 g,生栀子10 g,连翘10 g,金银花12 g,陈皮6 g,柴胡6 g,香附6 g,生地10 g,皂刺10 g。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疗程为4周。
       1.6  观察方法
       入选患者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炎症性)记数,疗前记数为基础,分别于治疗后1,2,4周随访,记数与基础值比较评估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严重程度,评估安全性。
       1.7  疗效判断标准
       皮损完全消退或损害总数的减少≥90%为基本痊愈;60%≤损害总数的减少<90%为显效;20%≤损害总数的减少<60%为好转;皮损加重,无变化,损害总数的减少<20%[2]为无效。基本痊愈和显效合计为有效。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皮损的变化及疗效分析
       见表1~4。表1  交泰丸加味方治疗前后面部痤疮严重程度分级例(略)表2  交泰丸加味方治疗后疗效情况(略)表3  各种皮损在治疗期间的改变(略)表4  炎症性皮损及非炎症性皮损在治疗期间的改变(略)
       对本组48例痤疮患者进行分析,在治疗1周后粉刺和脓疱即有较大程度的改善,3例达到显效标准。治疗2周后4例达到基本痊愈的标准,患者的失眠、口舌生疮及大便干燥或溏症状基本改善。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有4例出现轻度腹泻,均发生于用药1~2 d,患者能耐受,未经特殊处理,腹泻症状3~5 d内消失。
       3 讨论
        痤疮属中医学肺风粉刺、座、酒刺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肺、脾、胃、肾密切相关,而痤疮按此辨证疗效甚微,主要因为其病机不同,患者多工作繁忙,生活无规律、精神紧张致肝气郁结、虚火上炎,辨证从偏实、偏虚两大方面入手。偏虚者与脏腑关系最为密切,无外乎肝肾不足、肝郁脾虚、肝脾不和等症;偏实者多与情志、饮食、地域等有较大关系,火湿、痰为常见病因。罗维丹[2]认为肝郁脾虚、心肾不变为主要病机。朱平[3]分析临床病例,发现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此外结合经络学说,面部痤疮的病损部位与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额(胃)、口周(脾)、颊(肝)等部位发病,会出现相应脏腑的病理表现,“有诸内而形诸外”,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属表里同病。
       
       交泰丸一方,出自明代韩的《韩民医通》一书,名见清代《回科简效方》。本方由黄连、肉桂两味药组成,两药用药比例为10∶1。药味虽简,但配伍独特,功能清心除烦,引火归元,交通心肾。面部痤疮的发生与发展均与肝密切相关。肾主精,为先天之本,育肾阴肾阳于一体。由于肝郁气滞,肝阴不足,致使肾阴亏虚,虚火上浮于面,火郁于内而发疹。在临床上,除了疏肝解郁、清火解毒之外,更要注意引火归元,以防过度的清解耗伤正气。本方以交泰丸引火归元,以黄芩、栀子、二花、连翘清热解毒;柴胡、陈皮、肝理气;皂刺消肿排脓。加茯苓、生薏苡仁健脾利湿;香附疏肝理气;生地清热凉血滋阴。全方共奏舒肝、健脾、交通心肾、解毒排脓之功。
        笔者在临床运用交泰丸加陈方治疗痤疮58例,观察1年,疗效显著,可供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6.
       
       [2]罗维丹,邬成霖.中药内服外治疗女性青春期痤疮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1):35.
       
       [3]朱平.和清治疗痤疮体会[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7):4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