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二圆互交和三圆互交哲学模式及其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廖慧玲 尹思源 王全 周喜芬 石含秀 冯志强    
作者单位:1.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2.泸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二圆互交和三圆互交哲学模式具有主动互交、相互联系和产生新质、动态发展和变化,既对立又统一等内涵。作为一种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具有简明和直观的特点。该模式可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哲学知识的普及活动中应用。
       【关键词】  二圆互交;三圆互交;哲学模式;应用
       The Philosophic Mode of the Bi-cyclic and Tri-cyclic Mutual Cross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CM
       LIAO Huiling, YIN Siyuan, WANG Quan, ZHOU Xifen, SHI Hanxiu, FENG Zhiqiang
       1.School of Chinese-Western Medicine, Luzhou Medical College, 646000,China; 2.School of Basic Medicine,Luzhou Medical College,Luzhou,Sichuan 646000, China
       Abstract:The philosophic mode of bi-cyclic and tri-cyclic mutual crosses have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active mutual crosses and dyna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 reciprocity and transformation, and the unity of opposites. It possesses the peculiarities of the brachylogy and straight view as a method for thinking and studying on the problems. It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ing and popularizing philosophic knowledge.
       Key words:Bi-cyclic mutual crosses; Tri-cyclic mutual crosses; Philosophic mode; Application
       
       目前中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还是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哲学及其模式用于教学并不多。本文应用二圆互交和三圆互交哲学模式于中医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  二圆互交和三圆互交哲学模式的内涵[1]
       1.1  独立性和整体性
       在二圆互交和三圆互交哲学模式中,每个圆可视为一相对独立和平等的个体、部分、因素或特定的物质系统等,具有自身的功能、运动变化的特征和规律,通过互交形成整体。
       1.2  彼此主动互交世间任何事物之间
       (或参与体内任何功能活动的各个因素之间)均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基于此,二圆互交和三圆互交不是简单地或机械地将其组成的内容或具有的功能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主动开放和互交来构建纷繁的变化和丰富的哲学内涵。
       1.3 时间和空间的相互作用
       在初始阶段,互交部分可能存在不确定的因素,随相互作用的时间延长和空间增大,尽管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但会逐渐表现出各自的和相互作用后的某些功能或特征。
       1.4  相互容纳和支持
       对于不同的个体或事物的互交,表示人们在不排斥对任何人或事物进行了解和认识的同时而相互吸纳(互补)和包容、沟通和支持、平等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物质财富、或彼此既竞争又协调。
       1.5  产生未知在互交的部分可以产生许多未知的因素,由此成为人类探索和研究自然以及人类本身的不竭源泉。
       1.6 产生新质和公共区互交
       后共同不断产生的新质,使系统内部始终充满活力。以三圆互交为例,A、B和C分别代表三个圆,A和B互交产生新质D,A和C互交产生E,B和C互交产生F,A和B及C互交产生G。互交后的新质在功能上彼此刺激,最终发展为和谐的和相对稳定的整体或彼此既对立又统一的体系。D、E、F和G亦可视为相互拥有的公共区,此区既可使彼此相互吸纳而发展,又促使其中的每个个体自觉形成公共的意识和精神。
       1.7 同向和反向运动
       不同的因素或物质系统,彼此互交的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相互沿同一方向运动的时间延长和作用的强度增大,每个圆和互交的面积亦逐渐增大,但二圆始终不会融合,即在发展共性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个性。已产生互交的二圆亦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但彼此不会再彻底地分离。
       1.8 发展成多圆互交
       二圆互交可发展为三圆互交和多圆互交,三圆互交既可以发展为多圆互交亦可以转化为二圆互交。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圆和彼此互交部分的质和量均已发生变化。在该模式中,每个互交的圆内还可以存在二圆互交、三圆互交或多圆互交,由此构成的巨大复杂系统表现了世界事物联系的广泛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科学地思考和处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三圆互交和多圆互交具有重要的作用。
       1.9 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每个社会人都应有鲜明的个性,但现实是任何成功都离不开相互的配合和协作。所以,在多圆互交的整体中,每个人或事物在其中都应既有其个性又有彼此相似的共性,达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二圆互交和三圆互交以及多圆互交涉及的新质产生、个体与整体,动态发展与变化,相互作用和联系以及转化,既对立又统一、统一不失个性、对立不打破完整和相对的稳定等,都是哲学知识的范畴。
       2 二圆互交和三圆互交哲学模式的应用
       2.1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应用
       该模式除在冯志强教授主编的著作、院内外教学活动以及其他教师的教书育人活动中应用外,在本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该模式简明直观和内涵丰富的特点使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易于向学生讲解具有抽象、空间分布、动态发展和变化、整体和复杂性的科学问题。在冯志强教授为学生举办的专题讲座中,结合中国近代史阐明个人前途同祖国命运之间的关系,做人和做事呈二圆互交,以及医学生不但应掌握精湛的技能以诊治疾病,还应具有丰厚的人文思想和精神等问题。学生将其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或认识事物的工具而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对许多事物的处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学生认为该模式把他们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使他们能在复杂的或抽象的问题中发现突破口,培养了他们全面和准确地认识、理解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2 在中医药理论教学和实践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为我国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因其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很难理解。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的运动变化产生万物,推动着事物发展变化[2]。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阴阳的特性有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可分性。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等五种物质的基本特性作为分类依据,从而作事物的属性归类,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学说与二圆互交和三圆互交及多圆互交的哲学内涵具有有机的联系,因此用二圆互交或三圆互交理论结合图表可直观的给学生讲解。另外阴阳学说只讨论了阴阳的对立,在阴阳的互交方面尚是空白,运用二圆互交的理论有可能从中发现新质,对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
        方剂教学中则可更多应用二圆互交或三圆互交模式的内涵[3],如大承气汤中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两药相须为用,使泻下热结之功益峻;辛温解表剂麻黄汤以苦辛性温的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配以同样辛温的桂枝,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甚至有的药物配伍在一起会产生新的功效,如黄柏的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知母的功效为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二者加在一起能产生新的功效清虚热,降虚火;又如升麻和柴胡单独使用并无升举作用,但将其放在补中益气汤中就有明显的升举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学中包含了二圆互交或三圆互交模式的哲学内涵,我们在教学中将复杂的中医理论用二圆互交或三圆互交甚至多圆互交所具有的内涵进行阐释,必将加深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其动态发展和变化,相互联系或转化,以及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激发其探究未知的欲望,训练其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并可通过在中医教学中应用二圆互交和三圆互交以及多圆互交哲学模式,形成中医学中阴阳学说二圆互交,气血津液三圆互交,五脏六腑及方剂配伍多圆互交理论模式;以及形成一种将中医药理论与哲学模式有机地结合的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并在其他从事中医药教学的教师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冯志强.二圆互交和三圆互交理论模式及其应用[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5,28(6):504.
       
       [2]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
       
       [3]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