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胆汁返流性胃炎之胆胃同病说浅析
作者:王惠娟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胆汁返流性胃炎 胆胃同病 发病机制
        胆汁返流性胃炎(BRG)是指胆汁样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胃所致的胃粘膜炎症,为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有实验研究已证实胆汁返流性胃炎有明显的癌变趋势。199008第9届世界胃肠病学会大会上,提出了胃炎新的分类法—悉尼系统,列返流性胃炎为胃镜下胃炎的一个独立类型。因此,对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研究不断受到重视。本文从中医整体学说之脏腑理论出发,结合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其主症及胃镜下表现,提出了胆邪犯胃,胆胃同病的重要病机。
       1  胆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
       1.1  胆胃生理上相互协调
       1.1.1  胆胃协同,腐熟水谷祖国医学认为,胆胃同属中焦,“中焦如沤”,二者共同参与消化吸收。《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即为通过肝胆的疏泄功能,才能保证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从而增强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使水谷化成精微,以供后天之需。《医学求是》亦云:“少阳为中气之枢纽,枢轴运动,中气得以运行”,即言明了脾胃气机升降是否协调,主要在肝胆之疏泄功能。同时脾胃气机升降对肝胆之疏泄亦有较大的影响。现代医学也证明,食物经胃通向十二指肠,胆总管亦开口于十二指肠奥狄氏括约肌,使胆汁下行进十二指肠,共同完成消化作用。
       1.1.2  胆胃同主气机通降肝胆脾胃同居中焦,其中肝脾性升,胆胃宜降,以斡旋气机。正如黄元御《四圣心源》云:“木生于水,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可见胆胃之顺降乃是生理功能正常的体现。
       1.1.3  少阳胆火助胃土温润胆属少阳,少阳胆火是少火的一部分,少火生气,充斥表里,温煦周身。中焦如沤,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脾胃受少阳之气其方能取汁变化而成为血。同时少火之生发亦受胃气之资助。人无胆气则生机停废,人无胃气则化源绝断。《血证论》云:“且胃中相火,如不亢烈,则为清阳之木气,上升于胃,胃土得其疏达,故水谷化;亢烈,则清阳遏郁,脾胃不和。”胆之于胃,一是生及之开端,一是后天之根本。
       1.1.4  经络分布祖国医学认为胆属少阳经,其经脉走向从耳前经过,行之侧身,通过横膈络肝属胆,分支出于少腹两侧及腹股沟部;胃属阳明经,其经脉走向较复杂,但亦从耳前经过,通过横膈络脾属胃,分支通过脐旁亦进入少腹。所以两者在耳前及少腹部相互交会重叠,因而其运行的气血阴阳可以相互贯通。
       1.2  胆胃病理上相互影响
       1.2.1  胆病及胃、胃病及胆《灵枢·四时气》曰:“善呕,呕有苦,常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指出本病病机为邪在胆,而逆在胃。《伤寒论》谓少阳病“默默不欲饮食”即系指胆火犯胃,胃失和降所致,临床上胆道疾病患者常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胃失和降的症状。张介宾谓:“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使也”《素问·气厥论》曰:“胃移热于胆”脾胃功能受损,脾失健运,湿阻中焦,影响肝胆疏泄功能。
       1.2.2  胆胃同病张锡纯曰:“戊土不降,甲木失根……胆胃上逆,木土壅迫,此痞满、噎膈所由来也。”《四圣心源》又云:“肝气宜升,胆火宜将,然非脾气之上逆,则肝气不升,然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指出肝胆之疏泄功能调节脾胃的气机升降,脾胃的气机升降又影响着肝胆疏泄。病理上可表现为肝气郁滞,胆失疏泄,横逆犯胃,以致胆胃同病,临床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口苦,呕吐苦水等,胆汁返流性胃炎即属此类。在大量临床病例观察及文献资料中亦证实,经胃镜检出胆汁返流性胃炎者多合并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道疾病,而胆道疾病患者进行胃镜检查,亦多见胆汁返流入胃[1~4]。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的炎性胆汁刺激,导致十二指肠蠕动紊乱、幽门功能不全和胃肠道激素分泌紊乱,终致胆汁返流入胃有关 [5]。另外,胆囊切除术后,由于胆汁持续排出,潴留在十二指肠内,且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发生改变,均为胆汁返流提供了条件。
       2   胆胃不和,胆胃同病是本病的重要病机
        胆胃生理相通,病理相关。若胆胃失于谐和,一方面邪在胆,影响脾胃升降功能;另一方面,脾胃功能失调之际,肝胆乘之侮之,出现肝不随脾升,胃不随胆降。二者均可产生胆胃不和,胆气上逆于胃,而见胆汁返流入胃。
       2.1  情志失调,胆胃疏降失常肝主疏泄,肝胆相合,条达气机。若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胆附于肝,肝气逆动,引动胆火,胆气外溢,上迫于胃府,蛊惑胃气,逆气上冲,致胆胃不和、胆胃同病。胆邪(热、湿热、郁火)逆乘于胃,胃失和降,则见纳呆、嗳气;胃气引胆汁上逆,胆味苦,循经上蒸而致口苦,甚者见呕吐苦水;胆邪犯胃,郁滞胃府,血脉失和,脉络受损则见胃脘疼痛。如胃镜下常见有胃粘膜肿胀、充血、糜烂或溃疡形成;邪热灼胃伤津,或肝胆火热郁蒸则见烧心、泛酸,胃镜下表现胃液色黄粘稠或絮状胆汁斑块附于粘膜表面。治疗应重在疏肝利胆,给胆汁以出路,使肝胆疏泄条达,胆汁排泄畅顺,则胃府通降功能正常,所谓胆利则胃和。
       2.2  中气不足,土虚胆乘禀赋不足、长期劳累过度或病后体虚,导致中气不足,脾虚无权履转输之功,胃虚不能司和降之职,升降摄辖无权,胆不能受气而虚,虚火上炎,引动胆汁上溢于胃。病机为木虚胆乘,亦属胆胃不和、胆胃同病。如《长沙药解》云:“甲木之升源于胃气上逆,胃气上逆源于中气之虚”。气虚或浊邪阻滞,气机升降失常,可致痞满,胃镜下见胃粘膜局限性苍白,或肿胀,皱襞粗大,排列紊乱,胃蠕动频率减慢,蠕动无力。故本病无论寒热虚实,其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均为胃失和降,并贯穿本病的始终。胃镜下见胆汁返流入胃亦是明证。《医经余论》曰“脾宜健而运,胃以通为补。健脾宜升,通胃宜降。”叶天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所以和胃降逆为贯穿始终的最基本治法。
       2.3  饮食不节,湿热蕴阻中焦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胆胃具有协同作用,胆汁沉降依靠胃气和降,胃腐熟水谷依仗胆气升清,即所谓“肝随脾升,胃随胆降”。《灵枢·痹论篇》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医学正传·胃脘痛》亦有:“致病之由,多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吐,日积月深,……故胃脘痛”的说法。暴饮暴食,过食酒酿,恣食辛辣燥热之品,皆能损伤脾胃,导致湿热内蕴中焦,胃失和降,脾气壅滞,不能沉降胆汁;或胆气失摄,不能助胃气下行,胆气乘逆,上溢于胃而致胆胃不和、胆胃同病。胃镜观测到本病患者均有黄绿色胆汁样十二指肠液滞留于胃腔,为湿热阻滞脾胃的中医理论提供了最好的佐证。故疏胆和胃的同时,应同时兼以清热化湿,有助肝胆疏泄和脾胃升降功能的恢复,胆胃和谐而病瘥。
        综上所述,祖国医学认为,胆胃相通,在生理上协同消化,共主通降,病理上互相影响,胆病及胃,胃病及胆,终致胆胃同病。本病最基本的病机为胆邪犯胃,胆胃不和,胆胃同病,并存在于本病的始终,病理常表现湿热中阻。治疗上可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兼以清热化湿,实行胆胃同治。胆胃同病说将丰富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病机学内涵,对寻觅有效的防治方法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红玉,王明芳.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病因探讨[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5,3(11):20.
       
       [2]侯 玲,时吉庆,菅留建,等.胆囊切除术后胆汁返流性胃炎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3,9(2):77.
       
       [3]肖 群.胆系疾病与完整胃胆汁返流及其相关胃炎关系探讨[J].淮海医药,2007,5(3):246.
       
       [4]李国安.辨证治疗胆胃同病116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1993,25(5):28.
       
       [5]王好伦,连少峰,王治海,等.胆汁返流性胃炎与胆囊炎关系的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9,24(6):42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