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发热的护理及疗效
作者:王艳玲,何玲,施新宇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发热;,,疱疹性咽峡炎;,,薄荷蝉蜕饮;,,保留灌肠;,,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在薄荷蝉蜕饮保留灌肠治疗疱疹性咽峡炎过程中的良好护理和护患沟通对疗效所起的作用。方法随机将118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薄荷蝉蜕饮保留灌肠,对照组用乙酰对氨基酚类退热。结果治疗组灌肠一次成功率为86.67%。结论在薄荷蝉蜕饮保留灌肠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发热中,医护人员用心的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是保证一次性灌肠成功的关键,也是帮助疾病恢复的有利条件,使有效率达到94.96%。
       关键词:发热;  疱疹性咽峡炎;  薄荷蝉蜕饮;  保留灌肠;  护理
       疱疹性咽峡炎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大多数是柯萨奇病毒感染(CVB)引起,多在夏秋季发病,常以高热、咽峡疱疹为主要表现。少数因高热引起惊厥,可导致脑损伤。临床上应用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退热疗效不稳,对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副作用较大。我们在薄荷蝉蜕饮保留灌肠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发热的基础上注重一般护理及保留灌肠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发热的基础上注重一般护理及保留灌肠前的医患沟通和灌肠后的护理,收到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病例选择2001-04~2002-10月临床符合疱疹性咽峡炎诊断[1],柯萨奇病毒(CVB)抗体阳性,在我院儿科住院的11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8例,入院时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略)
       1.2  实验室检查WBC<70×109/L 93例,WBC>10.0×109/L 25例,最低3.6 ×109/L,最高15.0×109/L,CVB抗体阳性118例。
         2  方法与结果
       2.1  操作前心理沟通与患儿的沟通是通过医护人员的眼睛和语言来沟通,但更重要是由家长来传递心灵的沟通,家长的语言、情绪、表情直接影响患儿。因此先要与家长沟通,患儿患的是什么病,需要行保留灌肠的方法来治疗该疾病,它的优点及治疗效果,操作过程以及不良反应,告之治疗中注意事项,让家长从心理上接受这样的治疗方法,再由家长将医护人员的意图传递给患儿,使患儿接受治疗方案;并告之术后的注意事项及护理;术中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及时向医生报告患儿病情。灌肠前先将灌肠所用的器械准备好,不要在患儿面前准备,避免造成患儿恐惧,而且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语言要亲切,尽量分散患儿注意力。
       2.2    方法两组按常规治疗,高热惊厥治疗,治疗组用薄荷20 g,蝉蜕20 g,加凉水1 000 ml,浸泡10 min后文火煎开5 min,自然凉至常温,小于1~2岁患儿100 ml保留灌肠。操作前与患儿及家长沟通,并嘱患儿排空大小便,根据患儿年龄将所需药物加入灌肠筒内,连接10号一次性灌肠管,经肛门、直肠把药液直接送入结肠,结束后抬高患儿臀部10~20 cm保留30 min,防止药物外流。2次/d,至体温正常停用。对照组用乙酰氨基酚类退热,每天由责任护士测量体温并记录。
       2.3  成功标准1次成功:灌肠前准备就绪后到病人床前操作时将肛管进入直肠顺利一次将药液滴注完;2次成功:灌肠前准备就绪后到病人床前因患儿及家属因素要等待或者是肛管进入直肠不顺利需第二次插入及药液滴注不完全。
       2.4  疗效判断标准3 d内体温下降至正常为显效;5 d内体温下降至正常为有效;大于5 d仍发热合并并发症为无效。
       2.5  统计学均用 SPSS12.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
       2.6  结果见表2~3。
       表2  两组灌肠前心理沟通后成功率比较(略)
       表3  两组治疗后体温下降至正常时间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 χ2=36.379,P<0.01
         3  讨论
       薄荷含有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薄荷醇及薄荷酮,薄荷油内服吸收后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起到发汗解热作用。薄荷煎剂对各种病毒及革兰氏细菌均有抑制作用[2],蝉蜕含有大量的甲壳质及蛋白质等,根据动物实验表明有镇静作用,能阻断神经节使动物活动减少,保持安静[3]。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蝉蜕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能降低横纹肌紧张,并有阻断神经节作用。临床观察薄荷蝉蜕饮保留灌肠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其疗效好,有效率达94.96%,治疗组体温下降至正常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中4例有高热惊厥史,在治疗过程中未引起高热惊厥的发生,可能与蝉蜕作用有关。两药联合攻关保留灌肠其机理是因直肠血管丰富、药液通过肠系膜吸收直接通过下腔静脉进入血液循环,作用快。药物在大肠内的深度及保留时间长短对其疗效也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药液进入直肠潴留,产生便意而排出体外。我们灌肠完毕后继续抬高臀部10~20 cm,这样可以使药液进入乙状结肠。由于其容量大,保留时间长,使药物能被肠系膜充分吸收,从而提高疗效[4]。避免了反复使用退热剂带来的副作用,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中药口服量大,患儿不合作等带来的喂药困难,导致疗效差的情况。灌肠前向家长及患儿说明灌肠目的、意义,做好心理沟通,消除患儿及家长恐慌及紧张情绪,取得家长及患儿的配合,是灌肠1次成功率提高的关键。我们通过两组比较治疗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所以我们认为任何治疗及操作前医护人员用心的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是完全必要的,能使治疗有效率提高,也是疾病恢复的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5.
       [2]  雷载权.中药学,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0.
       [3]  崔林浩.中药大全,第1版[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173.
       [4]  丁青雯.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5.
       (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