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高峰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医学院校;,,心理健康
       关键词:医学院校;  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大学校园也不同于任何一种别的社会生活环境,在社会中处于较高层次。但正是这样一个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一个特殊层次,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共性趋势,又有其职业定向的个性特征,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附,交往与封闭,个人意愿与职业要求等诸多矛盾与冲突面前,表现出种种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因为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会成为一个好的医生。因此,应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  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进入大学,生活环境、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面对一个个陌生而全新的环境,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产生许多不适应,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障碍。主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学习积极性低 医学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比较高,因此这些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是当地的学习尖子,许多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和激烈的竞争,终于步入大学殿堂,心目中充满了对大学浪漫而又美好的憧憬。然而,在考入医学院校后,在集中了各地学习优等生的新群体中,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不再是校园中的宠儿,学习上也不是昔日的优等生了。往日的种种自豪已经与己无缘,在学习上也由原来的优越地位降到了一般,甚至落到了较差的地步。导致一些医学生对大学里的学习感到无所适从,学习积极性不高,整日生活在忧郁的阴影中。表现为自信不足和强烈的自卑感。伴随着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就易产生苦恼和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
       1.2  人际交往的困扰 由于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多数学生首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面孔陌生、众多问题需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动手解决的新环境。如何与来自天南海北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素养,以及个性各异的同学结伴友好,有许多同学不知所措,于是就产生出多疑、观望、文饰等不同程度的应激表现,如果这种应激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焦虑不安、头疼、神经衰弱等。
       1.3  经济引起的烦恼  医学院校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尽相同,有些经济条件较差。这些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不发达;也有少数来自城市的工薪阶层,父母或下岗,或年迈退休,收入都较低;还有部分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父母长期患病等等。家庭经济拮据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产生心理问题,轻则自卑,重则忧虑、紧张等。
       1.4  对爱情的茫然 大学是“校园浪漫曲”的高发地,首先,大学生生理成熟;其次,高中阶段的压抑,到了大学免除了家长、老师的约束,受到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情感的渴望和个人价值的需求,恋爱的发生也就有其必然性。但成熟的性生理与不成熟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交织在青春期的医学生身上。在现实中,许多医学生对爱情的涵义和本质理解不深,加之影视、网络等媒介的不良影响,导致个别学生不能正确区分对待友情与爱情,不能正确处理与学业的关系,把旺盛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过多的用于谈情说爱上,影响学业。大学生恋爱现象已十分普遍,因此失恋也就在所难免。有些大学生把失恋看作是极端严重的事件,这使他们的情绪、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学习、生活规律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由此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出现过自杀行为。
       1.5  就业恐慌在《中国青年报》与新浪网教育频道联合推出的针对就业引发心理压力的调查中,共有1 431人参与调查,结果发现,92.94%的学生存在就业压力;而77.5%的学生回答在找工作期间存在比较大的心理压力。随着不断上升的高校毕业生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切身感受到了就业恐慌。一方面学生感到自己不受社会欢迎,另一方面又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以及毕业前夕由于面临就业、考研、还贷、恋爱等因素的困扰,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反应,引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2  解决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医学院校大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成长规律,在走向成熟但还没完全成熟的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亟须老师、家长、学校的积极引导帮助,及时进行心理调适,给予行之有效的教育,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
       2.1  医学院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办法是开设心理健康课。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医学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心理问题,对寻常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远胜过“亡羊补牢”。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络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在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选修课,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心理健康课余科研活动,建立“心理健康协会”、“心理科学兴趣小组”,使医学院校校园环境出现浓厚的心理科研氛围。
       2.2  广泛进行社会交往广义上理解,社会交往可视为一个独特的社会实践领域,既包括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交往、在一些诸如比赛、集会、舞会等社会性活动中的交往,也包括一般的与师长、亲朋好友、社会各届人士的交往等。在社会交往中,个体可获得广泛的社会知识经验、与他人交流思想情感、获得有益的帮助等。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不能封闭自己,不能成为“书虫”、“书呆子”,必须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增进与同学、老师、社会各方面广泛的交往,在社会交往中增强心理体验,加强心理自控与训练,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2.3  加强自我调适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社会的积极努力外,也需要自我调节和训练,这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自我调适,包括整体认知结构、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调节情绪、锻炼意志品质、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康人格等方面的心理疏导。在努力学习心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自我调适技巧。
       2.4  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他们增进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途径,并不排斥寻求外部帮助与支持。当大学生明确意识到自身心理教育的迫切需要而自己不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时,不能选择退缩,必须主动地寻找外部力量的支持,尤其是应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学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帮助。因为他们相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步人了成人社会,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经验,尤其是有着专业化的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的知识与职责。一旦得到了帮助,大学生就能更容易解开心理困惑的纽结,找到重新发现自我、提高自我的方法与途径,使自我心理教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面对挑战,医学院校应充分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统一起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思考,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医学生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使之成为既具有竞争意识,又有协同合作精神;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又能体现健康心灵的医学人才,为我国的卫生医疗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延边大学医学部,吉林 延吉  1330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