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脾胃论》甘苦配伍法探析
作者:卫向龙,许二平*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450008)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疗效关系。方法研究原著及参考文献,以及频数统计原著作中所有药物。 结果《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多以甘苦并用,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4个方面的作用。结论《脾胃论》中甘苦配伍用药规律仍然遵循《内经》主旨,以及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
       【关键词】  《脾胃论》;甘苦配伍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的代表作。该书之所以著名,就在于它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治疗许多慢性疾病制定了有效的治则方药,涉及病种广泛,实用价值高。研究《脾胃论》的药物性味配伍特点,有助于探讨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和对脾胃学说的进一步研究。
       1《脾胃论》用药归类
       李东垣认为方剂之中,每一药物的气味属性对于其在处方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提出“补泻在味,随时换气”[1]之论。如补剂多用甘味药,泻剂多用苦味药,还应随时依据药物的气厚与气薄而更换配伍。药物气味的不同阴阳属性与天地造化之阴阳属性相应,与疾病的阴阳属性相对抗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脾胃论》立方63首。63方中所用药物,如果把醋、酒、茶也统计在内,只有119味[2]。根据《药类法象》中对各药物的性味记载为准,对119味药物性味进行划分:其中以用药次数超过6次以上的药物性味中,甘味的药物有11次,苦味药有9次,辛味的药物有7次。其中补中益气汤中的药物组成,用药次数排在前9名中。甘味药物数为5次,苦味药物数4次(当归以苦味为准)。从中可见一斑,李东垣在甘苦配伍应用方面有独到见解。
       2《脾胃论》用药特点
       从《脾胃论》中药物性味中,可以看出其甘苦配伍有以下特点。
       2.1甘苦配伍,补脾胃升举阳气纵观全书选用药物119味,方剂63个,而尤以补中益气汤之8味药交错出现为最多,约54个方剂,占总方数的86.3%[3],考方中人参、黄芪、甘草味甘为主药,有补元气、泻火热之功;白术健脾燥湿;当归味苦和营养血滋润血腑,使气有所归(血能载气),也能防止气独盛而生热化火(壮火食气),使气血调和,脾旺而不受邪;陈皮味苦理气化浊,协同而使诸药虽补而不滞,动静结合;升麻、柴胡味苦,气升散,引经而升发脾阳;诸药甘苦合用,补脾胃升举阳气,以助生长之机。达到治疗有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和情志失常导致的胃不能受纳水谷,脾难以输送精微,升降机能失调,脾阳下陷,阴火随之上升的诸多疾病。
       2.2甘苦配伍,升阳兼泻“阴火” 补脾胃升脾阳,是东垣治疗脾胃虚弱各种疾患的基本法则。他认为脾气行于四脏,是无定体,顺逆传变,多反映在心、肝、肺、肾四脏的病机中,治疗四脏的“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或用升浮药,或用沉降药,都要从脾胃兼化去考虑。提出以“以甘温药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的原则,如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中用人参、黄芪、升麻、柴胡、羌活、苍术辛甘升浮;运用石膏、黄连、黄芩之甘苦沉降,“自偶而奇,奇而至偶,寓泻阴火于升发阳气之中”。药物选用以甘苦之药为主,使邪气分途而出,达到治病切中肯綮之效。
       但脾胃不足,阴火乘脾,分作从本从标两个侧重点。一个是以脾胃不足为主,重点用升浮药,补中升阳,佐以甘寒泻火,即所谓“先补后泻”。一个是以阴火有余为主,重点用沉降药,苦寒坚阴。泻阴火而救肺肾之阴,配以甘温辛润,即所谓“先泻后补”[4]。这是在临床实践之中具体辨证运用。
       2.3甘苦配伍,以达疏肝理气《脾胃胜衰论》引《经》言“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肝木旺胜,戕克脾土,湿气下流,郁而为热,导致风热郁而不得伸,出现各种症状,如身体沉重、多怒、妄见妄闻等。方中以柴胡、独活、防风、升麻、羌活苦味之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达疏肝理气之用。茯苓、白术、甘草甘味药健脾除湿,以令阳气生,使大发于阳分。在《分经随病制方》中,如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等,脉洪大者,以羌活、防风、甘草、藁本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消其肿,以人参、黄芪益其元气而泻其火邪。体现了甘苦药物的配伍,能达到祛除湿热,升发阳气,使肝脾调达,疏肝理气健脾之效。
       2.4甘苦配伍,善除长夏湿热 脾胃虚弱、湿困脾机,谷气下流,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其证“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可用清暑益气汤治之。黄芪、人参、甘草甘温益气, 升麻从阴引阳,一以治少阳清升之气不足,一以治脾胃的谷气下流,苍术、白术、泽泻运脾渗利而除湿,橘皮健胃调中,更加黄柏,味苦燥湿,使清升浊降而诸症可解,是方治脾虚湿盛。并叙述了加减情况,血虚加人参补之,阳旺则阴血能生,更加当归以和血,又宜少加黄柏以救肾水,或少加黄连以降心火。可以看出甘苦性味配伍,还能起到风能胜湿之功效。
       3小结
       李东垣主张:“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法用药耳”。创立以适应春、夏、秋、冬四时的发病规律的辨证用药法[5],但从以上甘苦配伍4个方面起到的作用来看,其在自制方中仍然遵循《内经》之旨“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以及在《气运衰旺图说》扼要概括的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来指导组方,并且使在临床运用中能获得佳效。
       【参考文献】
          [1]李东垣. 脾胃论,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9.
       
       [2]杨威,孙明杰,于友华,等.《脾胃论》方剂配伍规律刍议[J].中国中医药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0):10.
       
       [3]刘洪岩,孟宪亮.《脾胃论》风药应用探析[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6):369.
       
       [4]叶敏瑞.《脾胃论》“扶阳助土”用药特点[J].四川中医,1997,(12):3.
       
       [5]王玉超.《脾胃论》用药特点浅探[J].甘肃中医,2008,21(6):2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