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冠心贴膜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黏稠度的影响
作者:李冬玉, 高彩霞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冠心贴膜;,,冠状动脉性疾病;,,心绞痛;,,血液黏稠度
       摘要:目的观察冠心贴膜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黏稠度的影响。方法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均给予冠心贴膜外贴心前区,1~3贴/次,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其治疗前后其血液黏稠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血液黏稠度水平有显著差异。结论冠心贴膜具有显著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
       关键词:冠心贴膜;  冠状动脉性疾病;  心绞痛;  血液黏稠度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我院近年来针对冠心病心绞痛痰淤交阻的病机采用冠心贴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较好疗效,并观察其对血液黏稠度的影响,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根据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选择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0岁,平均51岁;病程1个月~13年,平均11年。按照卫生部1993年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确定中医证型和冠心病心绞痛的轻重分级标准。中医分型:心血淤阻证80例,痰浊壅塞证20 例;心绞痛程度分级:轻度20例,中度80例,重度0 例;均为经体检无心、脑、肾疾病及糖尿病的正常人,各型在性别和年龄构成之间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采用我院自制冠心贴膜,1~3贴/次,1次/d,贴心前区。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禁止使用除硝酸甘油外其他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西药物。血液流变学指标:于治疗前采取静脉抗凝血,用北京世帝公司生产的R80型全自动血液黏度仪,在室温25℃条件下,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治疗1个月后复查。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 ±s表示,采用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液黏度的变化见表1。治疗后心绞痛患者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表1  治疗前后血黏度的比较(略)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痹”范畴,主要病机为气滞血淤、心脉淤阻。临床中以痰淤交阻多见,故理气通络、活血化淤、化痰通络、温经通脉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冠心贴膜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方法,采用外用贴剂降低血液黏度,治疗心绞痛,其疗效颇佳。该贴膜方药组成:黄连,半夏,栝蒌,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生地,柴胡,枳壳,桔梗,川牛膝,蒲黄,灵脂,制乳没,桂枝,血竭,苏合香,冰片。全方立足于“逐淤活血”及“理气化痰”,具逐痰化淤、行气止痛之功效。方用柴胡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脉络通、淤血除。治痰需先顺气,气顺则痰消。故用枳壳降气化痰,兼行气止痛。二药相配,化淤与消痰并重。佐以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赤芍、川芎,皆为化淤之良药,专为血淤而设。栝蒌、半夏化痰散结,血竭破血消淤。苏合香、冰片芳香走窜,助枳壳行气化痰。生地、黄连养阴生津兼清内热。使以桔梗、牛膝引药上通下达。桂枝助阳化气,温通经络。当归养血活血,使去淤而不伤正。诸药配伍共奏活血化淤、理气化痰、温阳通脉之效,使痰淤消,心脉通,而胸痹心痛自消也。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具有典型的血瘀证表现[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4]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蒲黄、血竭、灵脂、制乳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尚能镇痛;枳壳显著降低冠脉阻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血流量;桔梗抗炎,降血脂,扩张血管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半夏降血脂;桂枝增加冠脉血流量,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改善微循环;麝香、苏合香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抗血栓形成且能止痛;冰片抗心肌缺血且能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川芎含苯酞衍生物、双苯酞衍生物、生物碱、有机酸类和有机酸酯等化学成分。川芎可显著抑制离体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冠脉痉挛,增加冠脉血流量[5]。诸药合用既能增加冠脉血流、减少心肌耗氧量,又能明显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变可能是该贴膜取得良效的机理之一。
         参考文献:
       [1]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S].1993:41.
       [3]  陈可冀,张之南.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57.
       [4]  侯家玉.中药药理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5]  戈继业,张振玲.川芎药理作用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1994,14(10):638.
       (郑州市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