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清肝化湿汤治疗湿热型术后复发胆石症临床研究
作者:赵伟东, 农邦向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中药疗法;,,清肝化湿汤;,,胆石症;,,湿热证
       摘要:目的观察清肝化湿汤对湿热型术后复发胆石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采用自拟清肝化湿汤,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清肝化湿汤对湿热型术后复发胆石症治疗在综合疗效及排溶石疗效上与对照组比较有显显著性差异。优于对照组。结论清肝化湿汤对湿热型术后复发胆石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中药疗法;  清肝化湿汤;  胆石症;  湿热证
       胆道结石是一种常见病,术后易复发,症状反复发作,再手术率高,患者承受巨大的精神负担,严重威胁健康和生命。笔者运用清肝化湿汤治疗湿热型胆石症术后复发6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6例病人中男40例,女26例,年龄25~75岁,平均51.4岁。本次治疗与前次手术间隔为2年至30年,病程平均10.7年。单纯胆囊切除术21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25例,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15例,肝叶切除术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各方面都具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湿热证的诊断标准[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全部病例采用清肝化湿汤,药为:山栀子10 g,龙胆草5 g,大黄10 g,茵陈10 g,当归10 g,川芎10 g,羌活10 g,防风10 g,郁金10 g,莶草30 g,金钱草30 g。肝气郁结加川楝子、陈皮。1剂/d水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取胆石通胶囊,5粒/次,3次/d ,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复查并观察疗效。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综合疗效判定标准:症状与体征消失,B超检查证实结石消失为治愈;症状与体征有明显改善,结石变小在1/2或减少1/2以上为显效;症状与体征有所减轻,结石较前减少或变小者为有效;症状、体征、B超检查均无改善或加重者为无效。溶、排石疗效标准:B超检查示结石消失为治愈;B超检查示结石数量减少达1/2,或结石长径变小在1/2以上为显效;B超检查示结石数量减少或长径变小为有效;B超检查示结石无改变者为无效。
       3.2  两组综合疗效对比 结果见表1。
       表1  综合疗效比较(略)
       经统计学处理:χ2=9.26,P<0.05,判断结果:两组治疗的综合疗效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3.3  两组溶、排石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2。
       表2  溶、排石的疗效比较(略)
       经统计学处理:χ2=9.22,P<0.05,判断结果:两组溶、排石的疗效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湿热型胆石症主要由于湿热内蕴,炼灼胆汁结石而成。研究湿我们先从它的造字入手,湿的形符为"氵",说明湿与水有关联,湿的声符为显,我们常常与显相联的一个字就是明,明显或显明。是什么东西能够让我们获得明显或显明?白天是太阳,夜晚是灯火。太阳灯火都是阳的象征,阳能使之显,阳能使之明,故显者阳也,阳者显也,因此,水经过阳的温蕴就形成了湿,这是湿的本意[2]。湿的本质为水加阳。对于肝胆湿热在人体内的形成,首先重视水与火的失常。胆石症病位在肝胆,肝为相火,易于郁热,为逆火之源,脾肺肾是与水液代谢密切的脏腑,其中脾与湿同属中位,为肝所克,失其健运则湿浊内生,因而与肝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孔伯华则认为肝热、脾湿是导致湿热为病的最常见的病机。肝热,主要因为近今之人, 知持满养精,不知克制心神,一味损耗真阴,阴虚则阳亢。七情内伤,六淫外袭,饮食失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序,遂致胃虽纳谷,脾不运化,阳自升而阴自降,乃成天地不交之否,湿气内停[3]。 这样,肝热脾湿形成了肝胆湿热的主要病机。胆石症在治疗上常用手术疗法,手术疗法虽然解决了结石的存在,但对结石的病机肝热脾湿针对性不强,结石易于复发,中医治疗紧紧抓住肝热脾湿这对主要矛盾,协调处理肝气郁结,胆道淤阻这两个次要因素。山栀子、龙胆草、茵陈清热祛湿,大黄既能清利湿热,又能增加胆汁分泌,通畅淤阻胆汁,加强胆道括约肌运动,有助于结石排出[4]。茯苓健脾利湿,防风、羌活燥湿健脾,疏肝解郁[5],川芎、莶草活血化瘀。使肝热、脾湿、肝郁及排石得到协调处理,故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38.
       [2]  刘力宏.思考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0.
       [3]  李  岩,鲁兆麟.浅谈孔伯华对湿热之邪致病的认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2 : 16.
       [4]  赵海燕,任  婵,刘  锂.大黄在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中的运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5:585.
       [5]  史文丽,赵  平,周志平.风药在黄疸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05,465:386.
       (南宁市第三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3)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