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益气化淤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0例对照观察
作者:刘三都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益肝化淤方/治疗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化淤方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用益气化淤方,对照组用大黄虫丸,观察两组患者综合疗效、血肝纤维化[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IV型前胶原(IV-C)]和B超声像学指标(门静脉及脾静脉主干直径,脾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80.0%,血肝纤维化指标和B超声像学指标明显改善,与大黄虫丸组比较,P<0.05~0.01。结论益气化淤方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改善患者肝纤维化的血清学和B超声像学指标。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益肝化淤方/治疗应用
       近年来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防治方面展现了特有的优势,注重在调整机体功能、重视整体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活血化淤的同时,兼顾“扶正”“益气”等方法治疗肝纤维化。笔者用自拟益气化淤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全部12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均为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200210~200508住院及门诊病例,按就诊顺序单双数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诊断参照2000年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均阳性。益气化淤方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60例,男51例,女9例;年龄22~66岁,平均36.5岁;病程1~12年,平均4.6年;sALT(132±40)U/L,TBil(40.8±7.2)μmol/L,Alb(33±6.2)g/L,G(34±7.8)g/L。大黄虫丸治疗组(简称对照组)60例,男49例,女11例;年龄20~67岁,平均33.4岁;病程1~10年,平均分3.9年,;sALT(126±36)U/L,TBil(38.4±7.6)μmol/L,Alb(34.2±6.5)g/L,G(33.6±6.8)g/L。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均服用水飞蓟素片,多种维生素,有低蛋白血症者输注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组:益气化淤方由赤芍、丹参、黄芪、鳖甲(先煎)各20 g,茯苓、生地、泽兰、粉防己各15 g,柴胡8 g,三七4 g(研末冲服)等组成,1剂/d,水煎成400 ml,分3次,饭后30 min服。对照组:服大黄虫丸(湖南德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 g/次,3次/d。
       1.3  观察方法设计统一疗效观察表。每2周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并记录,治疗前和3个月疗程后检测患者HBVM、B超、血常规、血肝纤维化指标(HA、LN、ⅣC,药盒购自上海海军生物研究所,由专人按说明书操作),治疗前及治疗后每2~4周检查肝功能。
       1.4  疗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肿大的肝脾回缩或稳定不变,门静脉和脾静脉主干宽度缩小,肝功能和血HA,LN,ⅣC值恢复正常,为显效。症状明显改善,肿大的肝脾回缩或稳定不变,丙氨酸转氨酶(sALT)和总胆红素(TBil)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HA,LN,ⅣC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为有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或病情加重,未完成疗程提前退出治疗者,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显效25例,有效23例,无效12例,总有效(显效+有效)率80.0%;对照组分别为14例,16例,30例,总有效率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B超声图像的变化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B超声图像的变化(略)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n=60
       2.3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各项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的比较(略)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n=60
         3  讨论
       肝纤维化是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是慢性肝炎的基本病理特征,也是进一步向肝硬化发展的中间环节。肝纤维化进而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发展为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症和肝功能衰竭等不良后果。抑制乙肝病毒、保肝降酶、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几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目前抗乙肝病毒缺乏满意疗效的背景下,阻断、延缓或逆转肝纤维化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1]。祖国医学认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证候错综复杂,但其基本病机是正衰邪盛,湿热未尽兼血淤,肝郁脾肾气血虚。肝纤维化多由情志不舒、酒食不节、劳役过度、感染蛊毒、黄疸失治、营养不良等拖延失治,导致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气滞血淤损伤肝络而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脾肿大变硬,常体现在中医临证中的淤血症、症积痞块等。肝郁气滞导致血淤,经隧阻塞,血不养肝,关键在血淤。现代医学研究阐明,血淤症的本质是纤维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变性和微循环障碍。由此而确立了益气化淤的治则。大黄虫丸突出活血化淤功效,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有一定疗效。笔者应用自拟益气化淤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0例,临床总有效率80.0%,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肝功能,软缩肿大肝脾,回缩增宽的门静脉和脾静脉,降低血肝纤维化HA,LN,IV-C指标,疗效明显优于大黄虫丸组(P<0.05或P <0.01)。方中黄芪、茯苓补气利湿,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赤芍、丹参、鳖甲、泽兰活血化淤,软坚散结,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抑制胶原纤维增生;柴胡、粉防己清热利湿,具有保护线粒体及抗纤维化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各种损伤因子如肝炎病毒、药物及毒物等在损肝过程中,均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除了能够直接作用于各种信号分子,促使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和活化,诱导肝纤维化的发生外,还能攻击肝细胞的各种膜相结构,引起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形成一系列脂质过氧化物,脂质过氧化物可通过影响胶原代谢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黄芪、丹参及其有效成分具有肯定的抗氧化作用[2]。益气化淤方诸味药合用,多环节多靶位协同作用,收到益气养肝、活血化淤、软缩肝脾,标本同治之功效。临床应用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如适当延长疗程,有望提高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程明亮,刘三都. 肝纤维化的基础研究及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28.
       [2]  方志红,崔剑巍,胡义扬.中药抗自由基损伤与抗肝纤维化[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4,14(4):249.
       (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贵州 都匀  5580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