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略论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优势
作者:张永兴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抗病毒中药;,,特点;,,作用机理;,,现代研究
       摘要:对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优势,使用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和探讨。认为中药抗病毒应用目前已经遍及国内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对病毒具有多重作用、很少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较小、部分药物兼有解热、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优势。作者主张在使用抗病毒中药时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抗病毒与整体调节相结合,并针对当前中药抗病毒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提出宜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抗病毒中药;  特点;  作用机理;  现代研究
       SARS及禽流感的出现,提高了人们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警觉性。但是,已有的病毒被征服了,还会出现新的病毒。人类与病毒的较量,将是永远的话题,人们与各种病毒性传染病的抗争,也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中医药有两千多年防治传染病的宝贵经验,如何充分发挥中药在治疗病毒性传染病中的优势,并从中药中寻找和开发抗病毒药物的任务已经刻不容缓。本文试就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优势,使用原则和方法,以及宜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论述与探讨。
         1  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优势
       1.1  抗病毒中药临床应用概况病毒感染性疾病,属于中医温疫病范畴。中医药治疗瘟疫病,包括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治疗瘟疫病之大家,如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药,如银翘散、桑菊饮等。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抗病毒方药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应用,不但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也向人们展示了中医治疗温疫病的现代科学内涵。据有关文献资料报道,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几乎已经遍及国内目前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等[1]。1957年,北京出现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请近代名医蒲辅周会诊,按暑温、暑湿辨病,按卫气营血论治,分别施以清暑解表、通腑泻热、清热化湿、清营凉血等治疗方法,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对当时医学界振动很大[2]。1998年冬末春初,北方地区流行性感冒流行,有关中医医疗单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为表寒里热,即所谓的“寒包火”,并以此拟定了具有一定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中药制剂“感冒合剂”,用于防治北京及周边地区患者17万人,取得了良好效果[3]。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发热、低血压、出血和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疾患。周仲瑛[4]中药研究治疗出血热812例,病死率为1.1%,而西药对照组病死率为5.08%,表明用中医药治疗出血热比单纯使用西药有较好的疗效。2003年初春,波及全国24个省市的“非典”,给我国人民带来一场灾难,共使5 327人患病。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由于中医药积极参与了“非典”的治疗过程,大量使用了具有抗病毒的中药,使我国治疗“非典”的疗效显著提高。据统计,全世界治疗“非典”的病死率为9.6%,而我国治疗“非典”的病死率为6.5%,明显低于世界平均病死率[1]。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流行,很多医疗单位使用具有抗肝炎病毒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并用于预防,均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对疫情的控制起到了一定作用。艾滋病作为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面进行了大量试验和临床研究,也已取得了一些可喜苗头。其他,比如用抗病毒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单纯性疱疹等等,也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2  中药抗病毒的特点与优势中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不但疗效显著,而且由于其自身的药物特性,必然表现出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不同于西药的一些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抗病毒同时,许多药物兼有解热、抗炎等作用,对病毒引起的感染具有多重作用,如缩短发热的时间,控制炎症的扩散,促进炎症的吸收等,即对病毒以及病毒引起的病理反应能多途径、多方位起作用,如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等;二是在抗病毒同时,部分药物兼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组织,如黄芪、灵芝、西洋参等;三是在抗病毒同时,一般很少伤害正常组织细胞,毒副作用较小,如菊花、当归、何首乌等;四是由于中药采取的是个体化的治疗,对病情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做到有的放矢。另外,也应当看到,由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多元化,病毒对其也很少产生抗药性。显然,中药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临床应用中药抗病毒的原则和方法
       中药抗病毒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良好疗效,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其抗病毒的优势也是有目共睹。需要指出的是,用抗病毒中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时,需要认真贯彻以下两个原则:
       2.1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中医治病的精髓,它贯串于中医治病的全过程以及各个方面,临床使用抗病毒中药也必须辨证。因为病毒作为外邪,可以为风、为寒、为暑、为湿、为燥、为火,可以致热、致实,有时也可致寒、致虚。又由于患者个体的差异,同一病毒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也往往不尽相同。所以,在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时,辨证论治是十分必要的,是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也要辨病,明确患者是属于何种病毒性疾病。一般具体治疗方法是,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同时考虑根据不同病毒性疾病,选用有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即随证选药,随病用药,将辨证与辨病用药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治疗病毒性肝炎,如属肝胆湿热,应选用黄芩,既可清热利湿,又有抗肝炎病毒作用若肝炎属气阴两虚证型,则应选用女贞子治疗,女贞子既有补阴功效,同时也有抗肝炎病毒作用。以此类推,这样才更能充分发挥中药抗病毒的优势及治疗效果。
       2.2  抗病毒与整体调节相结合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又一基本特点,其精神实质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还认为人体和自然界也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根据这一思想,在临床使用抗病毒中药时,不能仅着眼于病毒本身,应当既看到病毒本身,更应看到病毒对整个机体的损害状况。在治疗用药时,不能仅以某一中药动物实验能抗某种病毒作为使用药物的唯一依据,堆积大量的抗病毒药物,还应当针对病毒对整个机体损害及病理变化情况使用相应药物。具体做法是,把抗病毒和整体调节有机结合起来,把使用抗病毒药物和使用其他相关药物结合起来。这种着眼于整体观念的治疗方法,既有利于控制病情,也有利于对病毒性疾病的根治,既有利于抗病毒疗效的发挥,也有利于调动机体内在积极因素,从而显著提高疗效。
         3  中药抗病毒现代研究进展概况
       3.1  中药及方剂抗病毒研究进展据不完全统计,从中药中筛选得到的,通过实验研究证实确对病毒具有较好活性的中药目前约有300多种,其中有100多种为目前常用中药[1]。从抗病毒药物的传统功效分布来看,以清热药、解表药和补虚药居多。如解表药中的桂枝、薄荷、柴胡;清热药中的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贯众;补虚药中的人参、黄芪、甘草等,都是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从其有效成分分布来看,几乎遍及生物碱类、黄酮类、苷类、挥发油、有机酸、氨基酸、酚、醛、鞣质、蛋白质、多糖和单糖等。如黄连所含的小檗碱和苦参所含的苦参碱均属生物碱,前者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后者对柯萨奇病毒有抑制作用。黄芩和老鹳草所含的黄酮类物质,对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夏枯草所含的皂苷属苷类物质,对爱滋病病毒有抑制作用。连翘所含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红景天所含的多糖类物质,对柯萨奇病毒有抑制作用。棉花根所含的棉酚为酚类物质,对爱滋病病毒有抑制作用[5]。中药抗病毒作用非常广泛。从其抗病毒作用的分布来看,几乎涉及到目前国内常见的病毒,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孤儿病毒、柯萨奇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疱疹病毒等[1]。流感是最为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有学者指出,人们对抗病毒中药的研究,最先就是从抗流感病毒开始的,因此,目前中药中抗病毒的药物以抗流感病毒的药物为最多。如常用的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关于目前抗流感病毒中药研究方法,主要有组织培养法、鸡胚法和整体动物保护法。由于鸡胚法与整体动物保护法相比,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又比组织培养法更接近机体,故凡能在鸡胚内增殖的流感病毒,经常使用鸡胚法进行抗病毒实验的研究及其药效的检验[6]。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最为常见,对人类健康危害也最为广泛的一种病毒,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及病毒携带者达3.5亿之多,其中我国约有1.2亿人。因此,科研人员一直在想方设法的寻找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目前,科研人员主要是通过以下3种方法筛选或对抗乙型肝炎病毒中药进行评价:一是直接作用于人血清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二是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三是利用鸭乙肝动物模型。通过上述方法,已经从两千多种中药中筛选出对肝炎病毒有较好抑制作用的中药几十种。如常用的黄芩、黄柏、柴胡等[7]。寻找并研究抗爱滋病病毒中药,是近年来国内药物研究的一个热点,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从中药中已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苗头。如常用的中药牛蒡子、夏枯草、紫花地丁、狗脊、淫羊藿,以及从天花粉中提取分离的天花粉蛋白、从甘草中提取分离的甘草甜素、从黄芩中提取分离的黄芩苷等,均对爱滋病病毒有抑制作用[5]。抗病毒方剂和中成药的研究,即复方整体抗病毒作用的现代研究,从总体来看,远不如单味药研究广泛,这与复方的复杂性有关。目前,整方做过抗病毒实验并显示有抗病毒作用的方剂和中成药约有近百首,常用的有30多首,如目前临床常用的方剂有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汤、葛根芩连汤、白虎汤等;常用的中成药有银黄注射液(口服液、颗粒)、板蓝根颗粒、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注射液、粉针剂)、复方双花口服液等[1]。
       3.2  抗病毒中药的作用机理关于抗病毒中药的作用机理,多数学者认为:一是直接抑制杀灭病毒;二是抑制病毒的复制,阻遏病毒增殖;三是延缓病毒所引起的细胞病变;四是提高宿主机体免疫功能,加强抵抗病毒能力。五是诱生干扰素和加强干扰素诱导作用。另外还有学者认为,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多元化,其抗病毒机理可能是综合作用的结果[1]。详细机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4  中药抗病毒临床应用与研究宜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抗病毒中药和方剂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不少成绩,而且因其在抗病毒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使其在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应用方兴未艾。同时,中药抗病毒的实验研究也有相当进展并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中药抗SARS病毒的筛选工作从2003年就已经开始,并得到国家“863”计划的立项支持。但是,中药抗病毒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目前还存在不少宜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就大部分药物而言,其抗病毒作用的有效成分尚不十分明确;二是临床使用证明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动物实验效果却并不满意,也有的药物实验研究表明有抗病毒活性而未能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或应用;三是人们眼前往往重视药物实验和临床的研究,即药效学的研究,但缺乏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即对抗病毒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量效关系、构效关系以及作用环节研究不够。另外,复方是中医应用的主要的也是最广泛的形式,对方剂和中成药整方,即复方抗病毒作用的研究,也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永兴,陈  忻,许利平,等.神奇的抗病毒中草药,第 1 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6,7,8.
       [2]  薛  秦.中西医结合概况,第1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66.
       [3]  肖林榕,戴春福,赖鹏华,等.温病学家治疫病经验,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32.
       [4]  王灿晖,王灵台,邓铁涛,等.中医药专家谈SARS,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
       [5]  中华本草编纂委员会.中华本草,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73.
       [6]  余道军.抗流感病毒中药研究概况[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5):72.
       [7]  王伯祥.中草药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概况[J].新中医,2001,33(2):3.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  100069)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