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驳骨丹的生药学研究
作者:陈 青, 苏 玲, 朱 华, 朱意麟, 蔡 毅*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为驳骨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驳骨丹的原植物形态、性状、显微结构、理化性质。结果驳骨丹显微的结构特点有:根次生构造不明显,皮层有气室;茎表皮细胞处晶细胞常见,内含大型螺状钟乳体;可见皮孔。叶主脉维管束呈浅槽型,上表皮外被角质层,气孔、腺鳞常见,上、下表皮均含有长圆形或棒状钟乳体的晶细胞;粉末可见腺鳞、钟乳体、石细胞、纤维束、螺纹导管和具缘纹孔导管、厚壁细胞等。薄层色谱中可见6个斑点,紫外灯下除1个斑点是黄色荧光外,其他均为鲜红色荧光。驳骨丹共检测出37个色谱峰,初步鉴定了其中的26个化合物,鉴定率为70.27%。在已鉴定出的驳骨丹挥发油成分各组分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主要有:植物醇(含39.70%)、植物酮(含4.75%)、1-辛烯-3-醇(含2.84%)、广藿香醇(含2.74%)等。结论以上研究对驳骨丹有生药学意义。
       【关键词】  驳骨丹; 生药学
       驳骨丹,又称裹篱樵、接骨草、小驳骨(《南宁市药物志》)、驳骨消、小接骨(《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等,为爵床科驳骨草属植物驳骨丹Gendarussa vulgaris Nees的全草,广泛分布于我国广西、广东、海南等省。《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苗如竹节,出广西……”。该药具有祛风湿,散淤血,续筋骨的作用,主治风湿痹痛、月经不调、产后腹痛、跌打肿痛、骨折[1]。民间常取鲜品捣烂,或用酒调后热敷患处。现代研究表明,其叶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根含生物碱爵床脂素(justicin)和挥发油[1],目前只有临床应用[2]、栽培[3,4]和成分[5]等方面的研究。
       由于驳骨丹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但有关质量标准研究的内容相对简单,科学性不强。为此,我们拟进行生药学鉴别方面的研究,为驳骨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驳骨丹,采自广西中医学院药用植物园,经广西中医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蔡毅教授鉴定其为爵床科植物驳骨丹Gendarussa vulgaris Nees的全草。
       1.2 仪器切片机,MICROM公司(型号:HM355S);显微镜,OLYMPUS公司 (型号:CX31RBSF);摊片烤片机,湖北阳光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型号:YG-280KX);气相质谱联用仪,美国安捷伦公司(型号:6890N-5973N );挥发油提取器;超声仪 ,必能信超声(上海)有限公司(型号:SB3200)。
       1.3 试剂TO型生物制片透明剂、二甲苯、无水乙醇、冰醋酸、番红、亮绿、石油醚、甲醇、苯、氯仿、乙醚、无水硫酸钠、正丁醇、醋酸乙酯、蒸馏水,均为分析纯。
       2 方法
       2.1 显微切片及粉末制法撕取表面细胞制片、石蜡切片、粉末过60目筛,制片。
       2.2 薄层鉴别称取驳骨丹的粗粉2 g,加甲醇30 ml超声提取30 min,过滤,滤液用石油醚萃取3次,石油醚液合并,浓缩至1ml,待用。吸取石油醚液1 μl,点于硅胶薄层板上,以苯-氯仿-甲醇(65∶35∶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356 nm)下检视。
       2.3 挥发油成分气-质联用分析
       2.3.1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色谱柱为HP-5弹性石英毛细管柱 (0.25 mm× 30 m,0.25 μm);色谱柱程序升温条件:初始温度80℃,保持3 min,以5℃/min升至120℃,保持8 min,再以5℃/min升至200℃,保持8 min,再以5℃/min升至270℃,保持8 min;分流比10∶1;气化室及检测器温度均为280℃。载气为氦气(1.0 ml/min)。EI离子源;电子能量70eV;接口温度250℃;离子源温度230℃;扫描质量范围50~550 amu。
       2.3.2 方法分别称取190 g小驳骨全草粗粉(40目),加水1 600 ml浸泡过夜,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附录挥发油测定法项下甲法操作提取挥发油,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得挥发油。挥发油得率为0.08%。
       3 结果
       3.1 原植物形态常绿小灌木,高1~2 m。茎直立;圆柱形,青褐色或紫绿色;节膨大呈膝状,枝条对生,无毛。单叶对生,具短柄;披针形,长4~11 cm,宽1~2.5 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青绿色,下面灰绿色,光亮。春夏开花,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内;苞片对生,长约2 mm。花萼五裂,裂片条状披针形,与苞片同生有黏毛。花冠二唇形,上唇2微裂,下唇3浅裂,白色或粉红色,下唇带紫色斑点;雄蕊2,药室2。夏季结果,蒴果棒状,无毛,长约12 mm。
       3.2 性状茎圆形,节稍膨大,表面灰褐色,嫩枝绿色,老枝可见皮孔;横切面白色,中间见圆形髓部,微凹,质硬;叶常卷曲皱缩,展平后呈披针形,长3~9 cm,宽0.8~2.5 cm,纸质,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边缘不平整; 叶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叶柄长1.2~2.5 cm。气微香。
       3.3 显微结构
       3.3.1 根横切面类圆形。次生构造不明显。表皮为1列薄壁细胞,排列紧密,外侧较厚,略有栓化。皮层宽广,外皮层排列较紧密、整齐;中皮层占大部分,细胞类圆形,壁薄,排列疏松,有气室,间有厚壁细胞散在;内皮层细胞1列,细胞较小,稍微扁平,连续成环。外韧型维管束排列成环;韧皮部狭窄,木质部占大部分,呈多角形;导管多单个,放射状排列。髓部可见(见图1)。
       3.3.2 茎横切面类圆形。表皮细胞1列,排列紧密;晶细胞常见,内含大型螺状钟乳体;可见皮孔。皮层细胞类圆形,为数列薄壁细胞,偶见石细胞散在;内皮层细胞1列,细胞较小,稍微扁平,连续成环。外韧型维管束成环;韧皮部狭窄,由多角形韧皮薄壁细胞组成;木质部较宽,导管多单个,呈放射状排列。髓部宽广,由大型多角形的薄壁细胞组成(见图2)。
       3.3.3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排列紧密。上表皮外被角质层,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下表皮细胞较小,类方形;气孔、腺鳞常见;上、下表皮均含有长圆形或棒状钟乳体的晶细胞。栅栏组织为1~2列长圆形细胞,贯穿于主脉上方;海绵组织为5~6列薄壁细胞,排列疏松。外韧型主脉维管束呈浅槽型,韧皮部外侧可见1~2列纤维;其上下表皮细胞内侧可见数列厚角组织(见图3)。
       3.3.4 叶表面上、下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垂周壁略有弯曲;可见气孔、腺鳞及大型含晶细胞,内含长圆形或棒状钟乳体。下表皮气孔较多,为直轴式(见图4)。
       3.3.5 粉末黄绿色。腺鳞常见,圆形或卵圆形,头部由4个分泌细胞排列成辐射状,直径25.8~38.9 μm 。钟乳体众多,长圆形或棒状,一头稍尖,表面有疣状突起,长100.6~161.3 μm 。石细胞单个或多个,卵圆形、长圆形或类方形,三面厚,孔沟明显,宽14.3~38.8 μm 。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长梭形或长条形,宽4.6~19.4 μm 。气孔直轴式,长19.2~41.7 μm。螺纹导管和具缘纹孔导管易见,宽10.5~39.0 μm。厚壁细胞单个散在,长圆形或卵圆形,宽20.8~37.1 μm (见图5)。
       3.4 理化性质
       3.4.1 薄层鉴别在紫外线(365 nm)下观察,薄层板上有6个斑点,除E斑点为黄色荧光外,其他均为鲜红色荧光斑点(见图6)。
       图6 驳骨丹薄层色谱图
       3.4.2 挥发油成分气-质联用分析对总离子流图中的各峰经质谱扫描后得质谱图,经过质谱数据系统检索(NIST02标准图库;WILE275标准图库),人工谱图解析,并查对有关资料[6],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而确定出驳骨丹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结果见表1。表1 驳骨丹挥发油成分分析结果
       4-异丙基萘4-Isopropyl-1,6-
       dimethylnaphthalene0.22C15H1819814植酮Hexahydrofarnesyl acetone4.75C18H36O26815十八烷Octadecane0.31C18H3825416十九烷Nonadecane0.29C19H4026817法尼基丙酮Farnesyl acetone0.57C18H30O26218异叶绿醇Isophytol0.29C20H40O29619二十烷Eicosane0.33C20H4228220二十一烷Heneicosane0.65C21H4429621植醇Phytol39.70C20H40O29622二十二烷Docosane1.03C22H4631023三十四烷Triacontane1.24C34H7047824二十四烷Tetracosane1.28C24H5033825二十五烷Pentacosane1.31C25H5235226四十四烷Octacosane1.09C44H90618
       4 小结
       驳骨丹显微的结构特点有:根次生构造不明显,皮层有气室;茎表皮细胞处晶细胞常见,内含大型螺状钟乳体;可见皮孔。叶主脉维管束呈浅槽型,上表皮外被角质层,气孔、腺鳞常见,上、下表皮均含有长圆形或棒状钟乳体的晶细胞;粉末可见腺鳞、钟乳体、石细胞、纤维束、厚壁细胞、螺纹导管和具缘纹孔导管等。 薄层色谱中可见6个斑点,紫外灯(365 nm)下除1个斑点是黄色荧光外,其他均为鲜红色荧光斑点。
       驳骨丹共检测出37个色谱峰,初步鉴定了其中的26个化合物,鉴定率为70.27%。在已鉴定出的驳骨丹挥发油成分各组分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主要有:植物醇(含39.70%)、植物酮(含4.75%)、1-辛烯-3-醇(含2.84%)、广藿香醇(含2.74%)等。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7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59.
       
       [2] 陈昭勇.接骨草酒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J].广东医学,1984,5(4):28.
       
       [3] 李永涛,郭丽荣,张应林,等.秋季对小驳骨扦插的初步尝试[J].中学生物学,2006,22(3):37.
       
       [4] 周传明,邓永青,熊 英,等.小驳骨锈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初报[J].广西植保,2002,15(2):1.
       
       [5] 刘文粱,黄爱东,熊 飞.小驳骨丹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2,9(8):57.
       
       [6] 周家驹,谢桂荣,严新建.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社,化学与应用化学出版中心,200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