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芍药的分化及其应用的探讨
作者:陈 林, 刘友平*, 向楚兵, 黄 伟, 陈鸿平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1137)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芍药自梁代起,开始依花色、产地划分赤、白,并逐渐从功能、主治上区分开来,形成了“白补赤泻、白收赤散”的经验总结。现代中药学以赤芍长于凉血逐瘀,归为清热凉血药;白芍长于补血养阴,归为补虚药。然芍药入药历史悠久,分化以前,《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所载方剂均统以芍药入药。现代临床工作中,这些方剂中芍药品种的选择常常被混淆,同一方中用药不一、混用的现象以及流通环节混杂的情况也给临床带来困扰,是否会对临床疗效产生影响,尚有待于从物质基础、药理药效等方面进一步的研究。文章就芍药的分化及其应用作一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考。
       【关键词】  芍药; 分化; 应用
       芍药为临床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自梁代芍药分赤、白以来,历代医家多认为其功效、主治均有不同,逐渐形成了“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1]的经验总结。现代中药学分类,以赤芍长于凉血逐瘀,归为清热凉血药;白芍长于补血养阴,归为补虚药[2]。《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规定赤芍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白芍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P.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两者产地加工亦仅有白芍去皮水煮的差异。
       芍药药用历史悠久,梁代分化以前,均统以芍药入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所载方剂均统称芍药,未有功效、主治划分。现代临床工作中,这些方剂因疗效确切,仍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有广泛的应用。芍药分化以前的成方中芍药品种的选择常常混淆,同一方中用药不一、混用的现象以及流通环节混杂的情况也给临床带来困扰。这是否会对临床疗效产生影响,我们认为尚有待于从物质基础、药理药效等方面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芍药的分化及其应用,从本草学源流对功效主治的分化及分类依据标准,从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一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考。
       1 芍药的分化
       1.1 魏晋以前,统以芍药入药赤芍与白芍同源,药用历史悠久,汉以前统称以芍药。其名始见于《诗经·郑风》“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山海经》已有其分布最早的记载,当时华北、华中一带均有分布,详述其功效始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南北朝时期开始有对赤白芍划分的思想,梁代《本草经集注》对芍药的记载首次从产地角度明确提出赤、白芍之名,但未指明具体方法,此时在实际应用中也并未将二者从功效、主治上明显区分开。
       1.2 金代以后,赤、白分化至今及至隋、唐、宋初专著,如《日华子本草》等仍统称芍药。但医家已开始对赤、白芍功用有了较多的认识,并逐渐分开使用,逐渐开始有了零星记载,如《太平圣惠方》将赤芍独立出来,并列举其的代表方赤芍药汤,治赤痢多,腹痛不可忍。《开宝本草》亦载“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二色”。《图经本草》载“芍药有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 即赤芍)。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但此时,赤、白仍以根色和花色的差异而区分。
       金代,医家多以赤芍偏于行血凉血,长于散邪而泻肝火,区别于白芍偏于养血益阴,长于敛阴柔肝而平肝阳,兼能安脾,《注解伤寒论》中首次提出“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 的总结,对后世影响较大。至此,赤、白芍分用才渐为公认,此后的本草论著对白芍、 赤芍的功效主治、加工炮制、分布栽培、临床运用等方面予以区别,并详尽记载。
       至明代,对赤、白芍的配伍运用及炮制对功效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本草纲目》谓:“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景岳全书》则详述了赤、白芍的功效差异,并首次明确指出白芍有安胎作用。
       清代,赤芍独立应用,在清热凉血、活血止痛方面大行其道,并对其配伍应用有了较广泛的记载。《药品衍义》载“赤芍,味苦能泻,带酸入肝,专泻肝火”。《本草求真》载“赤则有散邪行气之意,能于血中活滞。故凡腹痛坚积,血瘕疝痹,经闭目赤,邪聚外肾为疝,腹内为瘕,因于积热而成者,用此则能凉血逐瘀”。王清任创血府逐瘀汤便以赤芍与当归、川芎活血,伍柴胡、枳壳行气,行血中瘀滞,解气分郁结,为活血止痛代表名方。《得配本草》载赤芍“得槟榔,治五淋。配香附,治血崩漏下”,“血虚,疮溃,无实热者,禁用”,“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本草述》亦对赤芍的功效及配伍运用作了详细阐述,“赤芍药同橘皮、藿香、木瓜、甘草,治中恶腹痛;同芎、红花、生地黄、当归、白芷、荆芥,治破伤风,发热疼痛;同牛膝、当归、地黄、延胡索、山楂、泽兰、红蓝花、五灵脂,治初产恶露不下,腹痛,冬月加肉桂;同金银花、白芷、鲮鲤鱼、紫花地丁、夏枯草、茜草、生甘菊,消一切痈肿;同香附、当归、地黄、延胡索、青皮,治经阻腹痛,加五灵脂、蒲黄,能散恶血,逐败血。” 《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赤芍长于化瘀清热,“化瘀血,赤者较先,故治疮汤者多用之,为其能化毒热之瘀血不使溃脓也”。
       现代,赤、白芍发展成为功效迥异的两个药,赤芍长于凉血逐瘀,白芍长于补血养阴。赤芍还发展为多基源药材,除芍药和川赤芍外,全国尚有草芍药P.obovata Maxim.,毛叶草芍药P.obovata var.willmottiae (Stapf)stern.,美丽芍药P.mairei Levl.等10余种(变种)的根做赤芍药用。市场调查表明,流通的赤芍主要为芍药P.veitchii Lynch.的野生品的根,与白芍来源一致。
       1.3 分类依据研究赤、白芍分类标准,古今不一。总结起来,大致有按颜色、产地、炮制加工、是否栽培、地域5种标准区分。
       1.3.1 以颜色区分以花色区分始于梁代《本草经集注》“白芍,其花纯白,大而美丽,根亦白色,故名” 。以根的颜色划分赤、白芍始于宋代《日华子本草》“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此便芍药花根”。《开宝本草》“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二色”。其后,元代《汤液本草》,明代《本草纲目》,清代《本草从新》等本草均有以花色、根色区分的记载。
       1.3.2 以产地区分梁代《本草经集注》“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首次从产地角度介绍江苏白山、蒋山、茅山的芍药为白芍,其他地区多为赤芍。清代《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有“白芍出于南方”,“赤芍出于北方关东三省”的记载。《药物出产辩》:“白芍产四川中江渠河为川芍,产安徽亳州为亳芍,产浙江杭州为杭芍;赤芍,原产陕西汉中府,向日均以汉口来之狗头芍为最好气味”。《中药大辞典》记载白芍药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现代浙江产者称杭芍药,品质最好;安徽产者称为亳芍药,产量最大。赤芍药主要产于内蒙古,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
       1.3.3 以炮制加工方法区分清代逐渐发现芍药无论开白花还是红花,其根均为白色。所以有用“火酒润之,覆盖过宿”的办法来人为划分赤、白芍。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本草述钩元》 “近用赤芍多于白芍中录取”。
       明清以后,逐渐以产地加工作为划分赤、白芍依据。白芍在产地加工中,需要“去皮水煮”[3]。《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记载了白芍在栽培产地去皮水煮,加工方法与今相同。《药材资料汇编》中对赤、白芍的划分已与今完全相同,《生药学》“古人以白花芍药称白芍,近代则以除去外皮的称白芍,连皮洗净晒干的称赤芍” 均可以作为以产地加工区分赤、白芍形成于近代的依据。
       1.3.4 以是否栽培划分自20世纪初开始,赤、白芍的来源已近与当今相似,杭州白芍、四川中江渠河的川芍、安徽亳州的亳芍等皆为芍药P.laetiflora的栽培品,而“北方关东三省”以及“陕西汉中府”的赤芍则多为分布于东北及陕西等地芍药属的野生种类。
       研究表明,芍药种内大致分为野生和栽培两大类群,在野生种群中来自多伦的芍药单独聚为一类,在药用栽培群体中产于安徽亳州的与产生浙江磐安、缙云的芍药各聚为一类[4]。
       1.3.5 按地域划分“诸药所生,皆有境界”,研究表明,温度对赤、白芍的生长和化学成分积累产生影响。赤、白芍分布大致随纬度方向产生地带性的规律分布。即使同一纬度如四川同时有赤、白芍分布,赤芍分布在2 000 m以上高海拔地区,与分布于500 m以下海拔高度的白芍有明显区别。赤、白芍划分应与地域分布结合起来[5]。
       2 芍药应用中存在问题探讨
       2.1 应用广泛芍药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体现在经方中,无论寒热虚实,表里内外俱可用之,病变涉及伤寒六经各经病证及诸多杂病。《伤寒论》载方124首,用芍药达33首;《金匮要略》载方206首,用芍药达34首。合计78次,占全部方剂21%,出现频数仅次于甘草、桂枝、大枣和生姜,位列第6[6]。芍药入药可为汤剂,亦可作散、丸。用量多则7两,少则7铢。除当归芍药散和当归散为其它药物2~3倍用至1斤外,常用量2~4两不等,其功效及主治每随剂量变化及配伍变化不同而不同[7]。
       2.2 品种选择困扰
       2.2.1 同方用药不一以桂枝茯苓丸为例,王氏化裁桂枝茯苓丸治疗色素膜炎、中风后遗症、慢性鼻窦炎等,方中均选用白芍入药[8]。余氏[9]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气滞血瘀,或因痰湿内阻等因素导致血瘀不行,气机被阻而积结成癥,则选用赤芍。陈氏[10]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子宫肌瘤用白芍,治疗卵巢囊肿选用赤芍。用药品种的选择,多基于“白补赤泻”的经验总结。
       从中成药标准来看,同为桂枝茯苓丸,《中国药典》2000年版(Ⅰ部)、2005年版(Ⅰ部),处方为赤芍;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1990年)中药成方制剂处方为白芍。《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所载桂枝茯苓丸和桂枝茯苓胶囊,丸剂处方为赤芍,胶囊剂处方为白芍[11]。
       又如桂枝芍药知母汤,梁氏[12]用治遗精后关节疼痛,选用赤芍入药。而邓氏[13]用于治疗重症风湿性关节炎,选用白芍。郑氏[14]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则选用赤、白芍同用。
       从现代临床应用到国家标准来看,这种关于芍药用药品种的选择存在同一方中用药不一的现象,这是否意味赤、白芍可等同入药?这是否会对临床疗效产生影响?
       2.2.2 赤、白不分近年来文献报道的赤、白芍入药,仍有不区分,而统以芍药概之的,如宋氏[15]用桂枝芍药甘草汤治热痹,马氏[16]化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桂枝茯苓丸。更有余氏[9]用四逆散化裁为调经八味汤,其中选用当归、赤白芍、泽兰叶各15 g。
       2.2.3 药材流通存在混杂而从药材来看,现代所用白芍来自于栽培芍药,而野生芍药主要为赤芍的来源。产地普遍存在药农将栽培种芍药根小者,不经去皮水煮处,作为赤芍销售;也有将野生芍药根大者,经去皮水煮后作白芍用。药材生产流通过程中也存在赤、白芍混用情况[17]。
       2.2.4 赤、白芍是否功效迥异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赤、白芍是在具有共同功效的前提下,各有其特点,不应列为功效相异二药[17,18]。现代赤、白芍来源相同,仅产地加工“去皮水煮”之异。但芍药根表面粗皮量很小,水煮处理可能会减少某些成分的含量,但不应有质的改变[17]。现代研究也表明,二者化学成分相似,药理作用有很多相同之处[19,20]。
       3 讨论
       赤、白芍分用虽由来已久,但成于分用之前的诸多方剂,未有赤、白之分,如经方中的芍药品种赤、白如何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来源相同,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相似的赤、白芍是否应列为完全不同的两药,还应有赖于对两药差异性研究的深入;现代临床报道与国家药品标准同方用药不一的现象,亦不能作为赤、白芍可等同入药的直接依据,随着中药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应逐渐规范处方用药名,应对赤、白芍进行等同性研究; 赤、白芍药材流通环节混杂情况的改善,有赖于药材质量标准化研究工作的深入;赤、白芍等同性和差异性的研究,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通过现代色谱、质谱技术建立药材指纹图谱;二是通过建立适合赤、白芍主要传统功能的体外或体内药效学研究模型,选择能反映其主要传统功能主治的药效指标进行药效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271.
       
       [2]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21.
       
       [3] 彭华胜,王德群.赤芍白芍划分的本草学源流[J].中华医史杂志,2007,37(3):133.
       
       [4] 周红涛,胡世林,郭宝林,等.芍药野生与栽培群体的遗传变异研究[J].药学学报,2002,37(5):383.
       
       [5] 黄璐琦,王 敏,格小光,等.赤、白芍药的划分与地域分布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4):204.
       
       [6] 肖 伟,黄金玲.仲景方用芍药说略[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4):359.
       
       [7] 任小宁,杨永超.浅议芍药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J].中医药信息,2007,24(3):41.
       
       [8] 杨 洲,王 付.王付教授化裁桂枝茯苓丸辨治杂病[J].光明中医,2009,24(1):23.
       
       [9] 余 芳.经方活用诊治妇人疑难杂症[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8):29.
       
       [10] 陈锐深,张玉珍,胡 艳.桂枝茯苓丸治疗妇科肿瘤临证体会[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6):482.
       
       [11] 魏贤坤,邵家德,宛宜文.桂枝茯苓胶囊中芍药品种疑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868.
       
       [12] 梁 岩,朱西杰.经方治难病三则[J].四川中医,2001,19(6):25.
       
       [13] 邓德强.马德孚教授经方治验举隅[J].陕西中医,2001,22(9):552.
       
       [14] 郑均山.经方合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1999,14(5):10.
       
       [15] 宋翠丽.经方治痹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5):411.
       
       [16] 马素侠.桂枝茯苓丸化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21:32.
       
       [17] 陈 勇,杨 敏,王飞.赤、白芍功效主治异同的本草学研究[J].四川中医,2006,24(11):42.
       
       [18] 李雪莲,来平凡.白芍品种的本草学研究及现代实验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08,4(5):36.
       
       [19] 周红涛,骆亦奇,胡世林,等.赤芍与白芍的化学成分含量比较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9):654.
       
       [20] 阮金兰,赵钟祥,曾庆忠,等.赤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19(9):965.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