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辨证施治
作者:冼峰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655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以中药复方辨证加减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12例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两组均给予创面常规清洁消毒换药处理,1次/d,同时两组均以肠溶阿斯匹林25 mg口服,3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施以中药复方辨证论治。两组均以两个月为1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症状积分、血流变学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4%,对照组总有效率8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血液流变学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的降低症状积分与血液流变学指标,且简单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血栓性脉管炎; 闭塞性; 中药复方; 辨证论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hromboangiitiso biiterans TAO)又称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或Buerge病,是一种以累及周围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慢性闭塞性为特点的疾病,主要发生在四肢中、小动静脉,尤以下肢为甚。因其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严重时肢端可发生溃疡、坏疽,最终导致截肢,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笔者自2007-01~2009-06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56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所观察病例112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32~76岁,平均(53±8. 32)岁;病程3~17个月,平均(10±0. 3)个月;病情分期:Ⅰ期16例,Ⅱ期27例,Ⅲ期13例;发病部位:单侧下肢者42例,双侧下肢者14例。对照组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30~77岁,平均(52±8.56)岁;病程3~18个月,平均(10±0. 8)个月;病情分期:Ⅰ期17例,Ⅱ期25例,Ⅲ期14例;发病部位:单侧下肢者44例、双侧下肢者12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期、发病部分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拟定。①临床表现:患肢发凉、怕冷或灼热;患肢静止性疼痛;下肢间歇性跛行;肢端皮色苍白、紫绀、暗褐,或出现小面积溃疡;趾端肿胀或伴有表浅性静脉炎;患肢脉搏减弱或消失。②肢体动脉血流图、彩色多普勒等检查证实有肢体动脉闭塞供血障碍。③动脉造影可见受累处血管处于狭窄或闭塞状态,周围有侧枝血管,呈树根状,病变近端远端的动脉光滑平整,显示正常状态。④Bureger试验(+)。
       1.3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创面常规清洁消毒换药处理,1次/d,同时两组均以肠溶阿斯匹林25 mg口服,3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基础方:当归尾20 g,赤芍15 g,川芎15 g,乳香6 g,没药6 g,穿山甲6 g,皂角刺6 g,金银花10g,白芷10g,陈皮10g,甘草6 g。辨证加减:气血瘀滞证较重,原方重用当归尾30 g,赤芍20 g,加丹参10 g,桃仁10  g,全蝎10 g,红花10 g;若患肢伴发凉、怕冷,皮色苍白,肌肉萎缩,原方去金银花,加肉桂3 g,附子6 g,杜仲10 g;若患肢肿胀,或出现条索状硬结,或有表浅小溃疡,原方去防风、白芷,重用金银花20 g,当归尾30 g,赤芍20 g,加黄柏10 g,红藤10 g,连翘10 g,紫花地丁10 g,败酱草10 g;湿邪重加苍术10 g,薏苡仁15 g。上药水煎,1剂/d,早晚分服。两组均以两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症状(疼痛、间歇性跛行、溃疡)、血流变学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
       1.5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患肢温度、皮肤色泽正常,麻木、疼痛消失,溃疡愈合,可连续行走1km无明显不适,肢体动脉血流图、彩色多普勒等检查证实肢体动脉闭塞病灶供血良好为痊愈,患肢温度、皮肤色泽基本正常,麻木、疼痛基本消失,溃疡愈合或接近愈合,间歇性跛行明显改善,肢体动脉血流图、彩色多普勒等检查证实肢体动脉供血明显改善为显效;经治疗部分症状有所减轻为有效;经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为无效。
       1.6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涉及数据均经SPSS 13. 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结果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 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结果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2.2  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组织、纤维蛋白原,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果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比较(略)
       2.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怕凉、酸胀、麻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温降低等症状积分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3  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略)
       3  讨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中医学“脱疽”“脱痈”范畴,多由情志内伤,肝肾亏虚,寒湿侵袭,或寒邪郁久化热蕴毒,病久气血两虚,气血凝滞,经络闭阻不通,四肢气血失于濡养而致本病,本病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生与吸烟、性激素、寒冷潮湿、营养不良、遗传、外伤等因素有关,多采取手术治疗(包括血管移植、搭桥等),配合降脂、抗凝等,但疗效不理想[4]。
        本研究以中药辨证加减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方中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行走厥阴经,活血祛瘀,调营止痛;白芷、防风、陈皮辛香走窜,通行内外,宣通腠理,理气疏滞;穿山甲、皂角刺破积除结,穿通经脉;金银花、天花粉、浙贝母清热解毒,开瘀化痰,散结消肿;甘草调和诸药;酒温通善行之性,引导诸药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共奏通经散结、行血消滞、解毒清热、消肿止痛之功,达到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4%,对照组总有效率8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血液流变学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中医辨证论治血管性脉管炎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症状、体征,且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玉琦.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74.
       
       [2]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中册,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852.
       
       [4]伊红丽,杜志刚,陈则永,等.丹红注射液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41):87.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