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消渴病方药传统文献研究现状
作者:邱昌龙,李继安,齐峰    
作者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通过对近年来的消渴病方药传统文献研究的回顾,分析现状并展望未来,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有效复方和开发新药奠定基础。对于目前的研究现状,认为从整体上看,传统消渴方药搜集整理工作并未全面开展;从具体研究看,研究手段单一,缺乏深度;存在重复研究,成果少。展望未来前景,提出从方药古籍中找到启发,获得理论创新点是治疗消渴有所突破的前提;筛选传统方药是开发新药的立足点。
       【关键词】  消渴; 糖尿病; 古籍; 新药筛选
       随着医学发展,目前已有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降糖药物可供糖尿病患者选择及联合应用,控制血糖达标已不太困难,但如何能同时注意保护脏器功能,避免低血糖和药物副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选用药物的标准也逐渐把药物的安全性提升到更高的位置[1]。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从整体调节入手,不良反应少,且可改善临床症状,它的多成分、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着重于“整体调节”,与现代医学“对抗疗效”的模式与作用机制完全不同,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就近年来传统消渴方药的文献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为从传统方药中筛选并开发糖尿病新药奠定基础。
       1  传统文献研究现状
       吕悦 等[2]以“消”“消渴”“渴”为检索词,检索出《本草纲目》中所有相关中药,并进一步筛选出治疗消渴的药物。对这些药物的归经、五味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本草纲目》中治疗消渴的基本用药规律是: ①用药的归经主要是肺、脾、胃、肝、肾为主。②五味主要以甘、苦、酸为主。孙丰雷等[3]通过对《本草纲目》治疗消渴常用的140余种药物的分析,认为该书用药具有药食同源、注重饮食治疗,甘寒清热、注重顾护脾胃,益气养阴、善用血肉有情,气血并重、用药多取苦寒,以毒攻毒、善用金石之品等特点。
        
       周君,冯妍等[4]按照临床实际应用情况,选出对消渴病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53种,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广泛收集了反映明清时期医家各学派的医案资料59例,并运用系统聚类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10味药物:生地、知母、麦冬、甘草(生炙)、佩兰叶、茯苓、肉桂、熟地、山药、黄连是治疗消渴病的有效药物,从而说明明清医家治疗该病的特点:①遵循滋阴清热法:系统聚类结果提示的治疗消渴的10个有效药物中,有4个药物(生地、知母、麦冬、黄连)具有清热或清热滋阴的功效,揭示了明清时期治疗消渴病遵循历代医家滋阴清热这一基本法则;②强调治肾:系统聚类结果提示的治疗消渴的10个有效药物中,熟地、山药、茯苓是补肾之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而且明清一些医家直接用六味地黄丸为主治消渴病,在临床实践中多用补肾阴药物。
       杨海燕[5]运用中医文献学研究的方法,首先对历代医家关于消渴病(糖尿病)的病名沿革、病因病机、证候诊断以及证治方药等方面进行总结发掘,试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勾勒出该病的发展演变轨迹。第二,建立古今治疗消渴病(糖尿病)方药数据库,利用SA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频数、因子等数理统计分析,综合出高频药物,分析用药规律及特点。结论如下:古今选方用药大同小异,总以补益虚损为主导思想,其中养阴益气更为重要,另外,清热、活血、祛痰、化湿等也是主要治疗方法。第三,结合古今文献研究及统计分析,提出时下“养阴清热是根本,益气活血是关键,阴阳双补防兼证”当为其有效治疗思路。
       郑红[6]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主要检索目标,筛选了自秦汉至今治疗消渴病的方剂共计412首,其中古方382首,今方30首,共涉及药物225味。通过对消渴方中所涉及的225味药物进行使用频次的统计,发现其高频用药,为筛选治疗本病药物提供依据,并对高频药物的四性、五味、归经、功效等进行频率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治疗消渴病的组方中,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有麦冬、生地黄、黄芪、葛根、五味子、瓜蒌、人参、黄连、茯苓、知母、葛根、山药、天花粉、玄参、枸杞子。这些药物均具有养阴、生津、止渴的功效,唯其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不同。如麦冬重在补肺胃之阴,生地黄偏补肾阴;葛根、知母、瓜蒌重在清热生津;茯苓、黄芪、人参健脾益气、生津止渴;五味子味酸生津止渴;黄连、知母泻胃火、养胃阴。由此可提示,历代医家针对消渴病阴津亏损这一主要病理环节,通过养阴、清热、益气、生津等多途径以去除口渴多饮的症状。主张在临床治疗中应把握标本兼治的原则,补益为先、清泻为辅。补益之中重在养阴、益气、健脾为主,清泻中以清热、化痰、化瘀为要;药物配伍应寒热并用、攻补兼施。
       此外,中医界对历代医家的消渴学术思想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笔者将以专篇论述。
       2  传统文献研究的分析
       目前对传统消渴方药的研究工作对于继承和学习中医药学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又存在下列不足之处。
       2.1  从整体上看,方药搜集整理工作并未全面开展方药的搜集整理与文献的研究整理密不可分。现代研究中医糖尿病文献最有成就者蒋国彦先生在1989年写《中医糖尿病史略》时,已查阅中医古代文献109篇,蒋老曾说:他研究的古代糖尿病文献“比之我国历代累集的医学知识宝库仅能说是苍海一粟” [7]。所以笔者认为大量有关消渴方药的文献仍然需要整理和挖掘,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这项工作非个人能力所能及,应该由国家专管部门牵头组织大规模的文献挖掘、搜集和整理乃为上策。
       2.2  从具体研究看,研究手段单一,缺乏深度   显然,目前传统文献的消渴方药研究仍然大多还停留在对个别医家或古籍的理论整理和继承之上,无论是实验还是临床研究都十分缺乏,对于古方的应用研究非常有限,例如李东垣以阴火立论,其创立7首消渴方药,其立论用方都有自身独到之处[8],但至今未见相关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报道。再如《本草纲目》中,在金石部药物中,李时珍认为铅、铅丹、密陀僧等含铅药物均可用来治疗消渴病。《医心方》有3首消渴方中用到了铅丹[9]。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即载有铅丹散,主药即为铅丹,另有多方应用铅丹,宋代方书《圣济总录·消渴门》亦有铅丹散、铅黄丸、铅黄散等方,皆以铅丹作为主药[10]。但是至今既没有关于“以毒攻毒”治疗消渴的报道,也没有关于铅丹治疗糖尿病的研究。
       2.3  存在重复研究,成果少若干文献研究都是对药物频数进行统计分析,最终所得结果只是验证了古人用药与今天思路大体相同,或者是验证已经被沿用至今的治疗大法,缺乏创新性,至于古籍之中精妙的中医经验和个性的用方用药思路并未很好的挖掘和继承,在古人的启发下有所创新更是少见。
       3  传统文献研究展望
       3.1  从古籍用药思路中可以找到理论创新点“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三消论”一千年来影响了数十代人,目前在糖尿病中医临床治疗中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先由于古今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糖尿病不完全等同于消渴病,所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病机不能反映糖尿病全过程的病机变化,提出创新性的理论,并在临床中广泛推广验证,对于提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得到广泛认可、走向国际具有重要意义[11]。笔者认为创新要以大量的积累作为前提,所以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从挖掘传统文献方药的过程中来继承先辈治疗消渴的个人经验,由此提炼并提出新的理论再加以验证,比如李东垣之“阴火”理论、刘完素以“玄府”理论立方,《本草纲目》等著作中的“以毒攻毒”思想等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3.2  筛选传统方药作为开发新药的立足点 继续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治疗的新法则,开发出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以及在药理学理论指导下,探索中药有效成分并开发新的药物,这两点都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未来趋势[12]。除了大量古方之外,古代用来治疗消渴病的一些药物现在也是很少用于临床,这些药物大致可分为矿物药、动物药、蔬果类药和其他植物药。矿物药如马牙硝、密陀僧、铅丹、胡粉等;动物药如牛乳、羊肾、猪肚、茧丝、猪肾、雄鸡肠、黄鱼骨等;蔬果类药如土瓜根、大豆、粟米、甘蔗汁、赤林米、大麦苗等;植物药如白葵花、卷柏、李根白皮等,目前针对这些方药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我们确信传统消渴方药是值得开发和利用的伟大宝库,而且时不我待。
       4  结语
       中医学在治疗消渴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大量的消渴方剂,所用药物涉及植物、矿物、动物乃至整个自然界,其中尚未以现代科技研发之处浩如烟海,所以消渴病传统方药是我们今天值得继承并开发的伟大宝库。总之,如果能够从浩瀚的文献中得到启发提出新的观点,或从古方中筛选出规范并行之有效的中医方药并从中提取出有效单体或开发新型药物,有可能把糖尿病的治疗推进一个更高的全新境地。
       【参考文献】
           [1]程 桦.糖尿病治疗进展[J].广东医学,2008,29(2):167.
       
       [2]吕 悦,石 岩.《本草纲目》消渴药物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15.
       
       [3]孙丰雷,高 华.《本草纲目》治疗消渴病药物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2):83.
       
       [4]周 君,冯 妍.明清时期消渴病案59例用药统计分析[J].国医论坛,2005,20(6): 18.
       
       [5]杨海燕.消渴病(糖尿病)证治的中医文献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6]郑 红.中医治疗消渴病的组方配伍规律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4):286.
       
       [7]章红英,刘 宁,彭 莉,等. 消渴古籍数字化研究势在必行[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831.
       
       [8]仝占伟. 论李东垣治消渴病用药特点[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110):16.
       
       [9]陈仁寿.《医心方》治消渴病方药析义[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8):613.
       
       [10]庄乾竹. 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D]. 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11]赵 昱,仝小林,刘素宾.中医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的现状与思考[C]. 第十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集,2007:396.
       
       [12]沈世林,张汝学,贾正平.中药治疗2 型糖尿病的现状及其展望[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4):23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