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扎冲十三味片的质量控制研究
作者:刘卫东,王兰英*,吴维智,任建国    
作者单位:(乌兰浩特中蒙制药有限公司,137400)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建立扎冲十三味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片剂中诃子肉豆蔻、丁香、麝香进行了鉴别;用溶剂萃取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以乌头碱为对照品,溴甲酚绿为酸性染料,用氯仿萃取,检测波长416 nm。结果乌头碱在0.72~14.02 mg/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001 8X+0.305 1,r=0.999 5(n=5),平均回收率为97.64%,RSD为1.75%(n=5)。结论所建立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扎冲十三味片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扎冲十三味片; 诃子; 肉豆蔻; 丁香; 麝香; 薄层色谱法; 草乌总生物碱; 酸性染料比色法; 乌头碱
       蒙成药扎冲十三味丸是蒙医临床最常用的传统方剂之一 ,又名嘎日迪十三 ,出自《蒙医经典》[1] ,由诃子、制草乌、麝香、珊瑚(制) 、珍珠(制)、沉香、禹粮土、磁石(煅) 等13 味药组成;主要功能为祛风通窍,舒筋活血,镇静安神,除“协日乌素”;主治半身不遂、左瘫右痪、口眼歪斜、四肢麻木、腰腿不利、言语不清、筋骨疼痛、神经麻痹、风湿、关节疼痛等症[2]。因此,临床广泛用于脑中风、脑偏瘫、小脑萎缩、肺心病及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由于原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质量标准仅有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而本药中组方中既有毒性药材,又有贵重药材,还有矿物药,成分众多,仅靠上述标准,无法控制药品质量。为此我们对药品组方深入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
       1 仪器与药品
       2450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PHS-3C酸度计(上海理达仪器厂)。乌头碱对照品(批号110720-200308,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没食子酸对照品(批号0832-9501,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丁香酚对照品(批号0725-200008,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麝香酮对照品(批号0719-200006,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扎冲十三味片为本公司正在研制的品种。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吸收光谱的测定及检验波长的确定分别吸取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阴性对照品适量,依法显色后,在200~700 nm波长处进行扫描,结果供试品与乌头碱对照品的吸收光谱完全一致,并在416 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而阴性对照品在此处无干扰,扫描结果见图1~3。故选择416 nm作为检测波长。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2]精密称取105℃干燥至恒重的乌头碱对照品10mg,置100 ml量瓶中,加三氯甲烷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毫升中含有乌头碱0.1mg)。
       2.3 供试液的制备取本品5片,研其粉末1 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1ml氨水润湿后,再加三氯甲烷10 ml浸泡过夜。滤过,残渣用三氯甲烷50 ml分次洗涤,10ml/次。合并滤液和洗液,以10%盐酸溶液10 ml提取1次后,再用1%盐酸溶液提取4次,10 ml/次。分取盐酸液,合并,用10 ml三氯甲烷洗涤,弃去三氯甲烷。用浓氨试液将盐酸提取液调至pH 9~10,用50 ml三氯甲烷分5次提取,合并提取液,蒸干,残渣置105℃加热1 h,取出,放冷,加三氯甲烷分次溶解,转移至25 ml量瓶中,加三氯甲烷稀释至刻度,摇匀。
       图1 乌头碱对照品光谱扫描图
       图2 阴性样品光谱扫描图
       图3 扎冲十三样品光谱扫描图
       2.4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按照处方组成,取除制草乌以外的其他各药,按制备工艺要求制成阴性(缺制草乌)对照溶液,再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成阴性对照品溶液。阴性无干扰。
       2.5 线性关系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0.3,0.5,1.0,2.0,4.0 ml,分别置分液漏斗中,依次精密加入三氯甲烷至10.0 ml,再精密加入pH 3.0醋酸盐缓冲液(称取无水醋酸钠0.30g,加水使溶解,加冰醋酸11.2 ml,用水稀释至1 000 ml,摇匀,并在pH计上校正)5.0 ml,蒸馏水3.0 ml和溴甲酚绿溶液(取溴甲酚绿0.2 g,加0.05 mol/L氢氧化钠溶液3.5 ml使溶解,用水稀释至200ml,摇匀,静置过夜。滤过,用三氯甲烷洗涤3次,50 ml/次,洗后,即得)2.0 ml,强力振摇3 min,静置1 h,分取三氯甲烷层,用干燥滤纸滤过,以相应试剂为空白,续滤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附录 V A),分别在416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乌头碱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为:Y=0.001 8X+0.305 1(r= 0.999 5)。结果表明,乌头碱对照品在所试范围(28.74~383.3μg)内与吸光度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图4 制草乌药材光谱扫描图
       2.6 精密度实验精密量取同一供试品溶液6份,按“2.4”项下方法测定含量值。RSD=0.87%,结果表明:本法精密度较好。
       2.7 稳定性实验取显色后的同一供试品溶液,立即测定和在室温下放置,每60 min测定1次,实验结果表明,显色后室温放置6 h后测定,结果稳定。平均吸光度为0.458,RSD=0.52%。
       2.8 重现性实验取同一批号的样品5份,按供试液的制备项下制备供试液,按线性关系项下测定含量值。结果表明,本法重复性较好。平均含量为122.18,RSD=1.95%。
       2.9 加样回收实验取已知含量的样品5份,分别加入一定量的乌头碱对照品溶液,按正文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测定,其平均回收率为97.64%,RSD=1.75%。
       表1 乌头碱加样回收实验结果序号样品量/g供试品含量μg对照品加入量/μg测得量/μg回收率(%)
       2.10 样品测定与含量限度的确定正文方法进行3批样品的含量测定,结果见表。表2 样品中乌头类生物碱测定结果批号样品量/g测得量/ μg含量/μg·g-1)每片中平均含量/
       2.11 扎冲十三味片鉴别[3~5]取药品4片,研碎,加甲醇10 ml,超声处理15 min,滤过,滤液浓缩至1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有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Ⅰ部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酸(6∶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取药品30片,加水50ml,提取挥发油4 h,接收油水混合物,用石油醚(30~60℃)10 ml分3次萃取挥发油,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肉豆蔻对照药材1 g,同法提取挥发油,得对照药材溶液0.5ml。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一部附录VI B)试验, 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苯(7∶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茴香醛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取上述供试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丁香酚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 ml含16 μl的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一部附录VI B)试验, 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取药品12片,加乙醚10 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浓缩至1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麝香酮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毫升含1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一部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9∶2)为展开剂,展开,展距大于15 cm,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试液,晾干后,再喷1次。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 讨论
       考虑到制草乌中生物碱发挥作用也是以生物总碱其作用,以乌头碱计,故酸性染料测生物总碱切实可行。
       提取方法的选择正文采用105℃加热1.0 h的方法,以除去方中其他生物碱对乌头碱试验的干扰。
       分液漏斗的活塞应选用聚四氟乙烯的,玻璃的既使通过蒸馏水试,在加氯仿时也渗漏,造成结果不准确。
       考虑到方中总挥发油中,既有比水重的,又有比水轻的,故在挥发油提取器中预先加入10 ml石油醚(60~90℃),经鉴别效果非常好。
        
       【参考文献】
          [1] 中国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药[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1985.
       
       [2]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标准[S].1998.
       
       [3] 吕武清,龙新华.中成药中的药材薄层色谱鉴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
       
       [4] 孙长荣,崔同淑.中药材理化鉴定[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
       
       [5] 刘训红,王玉玺,房克慧,等.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