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灵龟八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临床研究
作者:赵彩娇, 范郁山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灵龟八法按时开穴为主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纳入标准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运用灵龟八法及常规辨证取穴法进行针刺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胃镜疗效。结果①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及临床治愈率比较均为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无效率比较则为对照组高于治疗组(P<0.05);②胃镜疗效:总有效率比较为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愈率比较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无效率比较则为对照组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灵龟八法按时开穴为主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疗效优于常规辨证取穴组。
       【关键词】  灵龟八法; 针灸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 脾胃虚寒型
       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如药物、微生物、毒素和胆汁返流等的经常反复侵袭,而发生的慢性浅表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笔者从200505~200906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寒型)60例为观察对象,运用灵龟八法按时开穴为主针灸治疗,并与辨证取穴针灸进行对比,观察灵龟八法按时开穴为主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以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患者60名为研究对象,病例全部来源于200505~200906广西中医学院直属专家楼的针灸科门诊。年龄32~60岁;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病程0.8~30年。按区组随机化原则,查随机数字表,将患者按病情、病程、年龄等区组随机分到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组(治疗组)、辨证取穴组(对照组)等2组,每组30例。两组病情、病程、年龄均具有可比性(见表1~2)。表1 两组患者病情对比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形成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拟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如下:①病史和症状:有不同程度的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食欲不振、嗳气、消化不良、厌食、恶心及与进食有关的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较重。可有左上腹部轻度压痛。
       ②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电子胃镜诊断标准。慢性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片状和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基本表现。可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出血、粗大皱襞或胆汁返流等征像。
       1.2.2 中医诊断标准脾胃虚寒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编写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主症:①胃脘隐痛;②喜按喜暖;③食后脘闷;④纳呆少食;⑤便溏腹泻;⑥四肢疲乏无力。次症:①胃黏膜可见红斑或粗糙不平;②黏液稀薄而多或线糊状;③胃酸偏低舌象脉象: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脉沉细证型确定:具备主症3项加次症1项,舌脉象基本符合,或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2项,舌脉象基本符合。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脾胃虚寒型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大于或等于32岁,小于或等于60岁;③愿意接受针灸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小于32岁或大于60岁;③合并消化性溃疡、胃粘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性者;④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⑤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⑥不能坚持针灸治疗。
       1.5 统计学分析根据观察指标及数据的不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2.1.1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组患者就诊时灵龟八法所开穴位(灵龟八法的开穴方法按谢氏“灵龟八法开穴简表”[3]进行)、足三里、中脘。
       2.1.2 辨证取穴组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4]的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脾俞。
       2.2 操作常规消毒后进行针刺,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或捻转补法,中脘针上加灸,留针45 min,留针期间接G6805电针治疗仪,疏密波,强度及频率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对照组先取仰卧位,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针灸结束后,再取俯卧位针刺脾俞穴,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留针30 min,期间行针1次。
       2.3 疗程每周治疗3次(周二、四、六上午8~12时),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本项目进行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测2个指标的观察,各指标分别于治疗前1天及结束治疗后1天进行检测评定。
       3.1.1 临床症状胃痛症状按轻度(隐痛)、中度(疼痛较为明显)、重度(疼痛明显,可呈持续性,表情痛苦),分别计1,2,3分。喜按喜暖、食后脘闷、纳呆少食、便溏腹泻、四肢疲乏无力等症状每项各计1分。
       3.1.2 胃镜针刺治疗前后进行电子胃镜检测,常规观察胃部。
       3.2 结果
       3.2.1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分为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及胃镜疗效评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体征计分-治疗后症状体征计分)÷治疗前症状体征计分]×100%。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疗效指数为100%为近期临床治愈;疗效指数大于70%为显效;疗效指数大于35%,小于70%为有效;疗效指数小于35%为无效。
       ②胃镜疗效评定标准:胃粘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为近期临床治愈;胃粘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为显效;胃粘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为有效;达不到有效标准之病例,而未恶化者为无效。
       3.2.2 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经2个疗程的治疗后进行了近期疗效比较。在总有效率的比较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治愈率的比较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无效率的比较中,对照组高于治疗组(P<0.05)。结果见表3。两组胃镜疗效的比较,经2个疗程的治疗后复查胃镜,进行近期疗效的比较。在总有效率的比较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治愈率的比较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无效率的比较中,对照组高于治疗组(P<0.05)。结果见表4 表3 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表4 两组近期胃镜疗效比较
       4 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范畴,“胃脘痛”之名,最初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5]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胃脘痛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病邪犯胃、饮食伤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胃虚弱)等几个方面。脾胃虚寒的病机则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年老体弱,或饥饱失常,或久病不愈等均可损伤脾胃阳气,使中气虚寒而痛。临床上脾胃虚寒型为本病的常见证型。
       本项目观察以灵龟八法按时开穴配合足三里、中脘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的疗效,并与辨证取穴组做对比,结果表明灵龟八法按时开穴为主针灸治疗本病疗效优于常规辨证取穴组。
       灵龟八法是运用古代的九宫八卦学说,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的会合,取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脉交会穴,按照日时干支的推演作出按时取穴的一种方法,是因时制宜原则的范例,是人天观、整体观在针灸学上的具体运用。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具有储蓄和渗灌的双向调节作用,按时辰开穴针刺八脉交会穴既可以调节人体生物钟的节律,又调节了经脉气血的含量,有效地达到治病的目的。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五行属土,土载万物,因而足三里是培补后天(脾胃)之本,补益强身的主穴;中脘是胃的募穴,是任脉、手太阳、手少阳及足阳明四条经脉的交会穴,针灸中脘,具有温补脾胃、温中散寒、补中益气、扶正祛邪之功,是治疗脾胃虚寒的要穴。故治疗组运用灵龟八法按时开穴配合足三里、中脘针灸治疗本病可获更好的疗效。而对照组的取穴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脾俞等5穴,虽然也有足三里及中脘2穴,但疗效不及治疗组,再一次证明了穴位按时开阖及八脉交会穴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2(1):55.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重庆).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S].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5,10(3): 181.
       
       [3] 谢感共.灵龟八法巧妙开穴法[J].医学文选,1994,4:34.
       
       [4] 石学敏. 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41.
       
       [5] 傅贞亮,张登本,杜臣莱,等.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73.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