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刮痧、走罐、电针3种疗法治疗感冒头痛的即时效应比较
作者:朱晓平1,李 鼎1,杨 斌2    
作者单位:(1.广东省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7级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055)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刮痧、走罐、电针3种疗法分别治疗感冒头痛的即时效应。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127例病人分为3组,分别接受刮痧、走罐、电针3种治疗,研究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对受试者进行VAS评分。结果3组治疗后VAS评分经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P值均<0.05,提示根据VAS评分,3组疗效分别为刮痧组>走罐组>电针组。结论即对于感冒引起的头痛,刮痧的疗效最佳,走罐次之,电针最差。
       【关键词】  感冒; 头痛; 刮痧; 走罐; 电针; VAS
       感冒引起的头痛是临床常见病,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刮痧、走罐、电针这些方法均可以用于这种头痛的控制上,而且似乎刮痧、走罐的方法要优于电针,但这个认识只是凭临床经验所得,缺乏循证医学数据支持,因此我们特开展此研究,以求科学地评价这3种疗法的疗效区别。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①以头痛为主诉,纳入时头痛VAS评分>3分;②同时伴有鼻塞流涕、恶寒、项背及四肢紧张酸痛感或倦懒感、发热等,符合感冒的临床表现;③肺部听诊未及异常体征。④具有良好的依从性。
       1.2 排除标准①紧张性头痛;②血管性头痛;③体温>38.5度;④肺炎、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者。
       1.3 分组分为3组,刮痧组、走罐组、电针组,受试者的具体分组根据研究者与受试者沟通结果决定。
       1.4 一般资料2007-05~2009-06,共收集127例符合标准的病例,其中刮痧组45例,走罐组48例,电针组 34例。病例来源为作者的亲属、朋友、同事(共79人,占87.8%),以及广东省中医院门诊或住院部的病人(共11人,占12.2%)。
       病例主要来自于亲属、朋友的原因是这些人与研究者均比较熟悉,具有较好的依从性,容易配合研究。
       2 治疗方法
       2.1 刮痧
       2.1.1 刮痧器具准备人民币一元硬币一枚,或普通汤匙(陶瓷或金属均可)一个。清凉油或万金油一盒,或温开水一杯。
       2.1.2 取穴大椎,颈椎及胸椎双侧膀胱经走行区域,双侧太阳穴、双侧眉梢上缘、印堂。
       2.1.3 操作方法患者俯坐于椅子上,暴露胸背部。将清凉油/万金油或温开水涂沫于欲刮的位置,操作者用手用手紧握硬币或汤匙,与皮肤成45°斜角,从上至下,均匀用力而刮,至所刮处出现红、紫色斑后即止。
       刮完胸背部穴位后再刮头部的太阳穴、双侧眉梢上缘,至所刮处出现红、紫色斑后即止。注意眉梢上缘刮的力度应较其余位置轻柔。
       最后治疗印堂穴,此穴操作时不需要硬币或汤匙,操作者仅以拇指及食指反复捏提印堂穴处的皮肤,至局部出现红、紫色斑即止。
       刮痧后嘱咐患者多喝热开水,并尽快休息、睡眠。
       2.2 走罐患者暴露胸背部,以甘油/强生护肤油作为润滑剂涂于皮肤,用闪火法使火罐吸附于皮肤上,然后沿着脊柱两侧膀胱经走行区域上下往返推动,至皮下潮红或红紫为度,整个过程约5~10 min。
       2.3 电针 取穴:风池(双)、大椎,太阳(双)
       常规毫针针刺得气后,取一侧风池、大椎为一组,双侧太阳为一组,使用疏密波,以患者耐受为度,持续电针20 min。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项目VAS疼痛量表。
       3.2 评价时点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评价。
       3.3 结果见表1。表1 治疗前3组VAS评分(±s)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验证了我们既往根据临床经验所产生的认识,即对于感冒引起的头痛,刮痧>走罐>电针。
       分析三者的差异,我们认为三者的刺激量大小应该是关键所在。
       三种疗法中,刮痧及走罐均是在颈背部膀胱经走行区域进行刺激,刺激的区域是以“面”来衡量,相比之下,电针只能刺激几个“穴位”,刺激的面积是远远比不上刮痧及走罐的。
       而刮痧与走罐相比,刮痧疗法会造成皮肤下微细血管壁破裂,血液溢出脉外,停留于皮肤下组织间隙,从而形成视觉上所见的皮下红斑、紫斑,而走罐疗法却只要达到皮肤发红即可,此时皮下血管还仅是扩张,而未达到破裂的程度。两相比较,很显然刮痧的刺激量更胜于走罐疗法。
       刺激量的不同,应该是3种疗法临床疗效差异的直接原因。
       但刺激量的不同如何影响到本病治疗的效果,这其中的机制却暂时无法阐明。事实上,针灸刺激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已被针灸学界认为是针灸研究的首要关键问题[1],目前关于针灸量效方面的论文数量寥寥,仅处于起步阶段,因此2009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特别将针灸的量效关系作为针灸领域的重点资助方向,以期促进这方面研究的发展。希望随着科研水平的发展,未来能够完美解释刮痧、走罐、电针治疗感冒后头痛疗效不同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文 正.针灸研究的关键问题何在——中国针灸学会召开“针灸研究关键问题研讨会”[J].中国针灸,2004,24(3):17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