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张 鹏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9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肾健骨汤治疗,对照组42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后随访观察两组疗效改善情况。结果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81.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确切,安全性好,且作用更持久,同时还可减缓该病的复发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疗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是一种膝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女性多发于男性,临床主要病变是关节韧带附着处增生以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软骨变性、破坏,骨质增生及滑膜炎性改变。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大多数学者认为OA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其病变特征是软骨退变、软骨下骨硬化或囊性病变、关节缘骨质增生、滑膜增生、关节囊挛缩、韧带松弛或挛缩、肌肉萎缩无力等[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OA已成为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选取样本为2007-01~2009-01我院住院和门诊临床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共92例,患者临床表现有:膝关节疼痛,其疼痛程度轻重不一,一般起病缓慢,逐渐加重;上下楼梯或久坐起立时疼痛加重;局部多无红肿灼热;X线片示软骨下硬化或骨质增生;屈伸膝关节可有摩擦感。按随机数字法将全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选取50例,男19例,女31例;年龄33~77岁,平均56.6岁;病程1个月至31年,平均9.3年;单膝关节疼痛22人,双膝关节疼痛28人,X线片示骨质增生36人,软骨下硬化40人。按膝关节分级标准评价为轻度16例,中度22例,重度12例。对照组选取42例,其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35~76岁,平均54.7岁;病程2个月至32年,平均9.0年;单膝关节疼痛22人,双膝关节疼痛28人;X线片示骨质增生32人,软骨下硬化37人。按膝关节分级标准评价为轻度12例,中度21例,重度11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症状、体征及病程等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2]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标准: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表现为膝痛,关节边缘骨赘的X线改变征象或关节晨僵(≤30 min),骨磨擦音,年龄40岁以上或骨性关节炎滑液表现(WAC<2000个/ml,外观清晰,粘性)。
       1.2.2 中医诊断标准[3]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①初起膝关节隐隐作痛,屈伸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② 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人。③膝关节轻度肿胀、积液、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刺声或磨擦声。④X线片示:骨质疏松,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硬化,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⑤血沉正常。
       1.2.3 排除病例标准有精神病或老年性痴呆者;患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及其他骨病者;严重胃病及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感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者。
       1.3 临床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首先膝关节屈曲30~45°位,以膝关节外侧或内侧膝眼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后将注射器刺入关节腔内,回抽无回血或积液(有积液者应尽量抽尽积液),将透明质酸钠2 ml注入关节腔内,注射后被动屈膝部1~2 min。每周1次,5次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双醋瑞因(安必定),1片/次,2次/d;硫酸氨基葡萄糖,1片/次,2次/d;透明质酸钠(施沛特),关节腔注射,1次/周,1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即口服补肾健骨汤,药物组成:熟地黄30 g,山茱萸15 g,山药20 g,川牛膝15 g,菟丝子12 g,鹿角胶10 g,龟板胶10 g,桑枝10 g,川芎12 g,地龙10 g,延胡索10 g,独活10 g,桑寄生12g,炙甘草6 g。加减:热重者,加忍冬藤、红藤、败酱草;风寒湿痹重者,加川乌、威灵仙、桂枝、薏苡仁;气滞血瘀者,加丹参、三棱、莪术。水煎服,1剂/d,300 ml/次,2次/d,7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治愈:症状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消失或主要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生活不能自理转为能自理,或者失去工作和劳动能力转为劳动和工作能力有所恢复。无效:和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进步。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用成组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2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随访观察,随访6~18个月,结果显示,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81.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4.381,P<0.05)。详见表1表1 对照组和治疗组疗效比较结果组别例数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
       3 讨论
       3.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特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病,发病率高,临床上以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和活动受限为特点。本病不仅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和继发骨质增生,还与年龄、损伤、肥胖及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国内研究表明,60岁以上患病率达50%,70岁以上将近80%的患者患有膝关节骨关节炎[4]。骨关节炎的进展不仅能累及关节软骨,而且还累及整个关节,包括软骨下、关节囊、滑膜和关节周围肌肉。早期关节软骨发生水肿,软骨胶原纤维松弛,软骨细胞的蛋白多糖和可以降解软骨基质的蛋白酶分泌均增加;晚期蛋白多糖的降解超过其合成,导致其成分含量在软骨中下降,软骨变薄,发生裂隙,出现代偿性修复过程关节面软骨被磨掉,使软骨下骨外露,滑液在压力的作用下形成囊变软骨下骨的重构和增生[5]。
       3.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原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多由年老体衰,肝肾不足,风寒湿乘袭,气血凝滞所致。骨性关节炎在中医学文献古籍中并无记载,按其临床表现可归为“骨痹”“筋痹”“痹症”等范畴。《素问·逆调论篇》日:“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病名日骨痹,是人当挛节也[6]” 说明其病机多为日久正虚邪侵,寒湿凝滞,肝肾亏损,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治当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为主,益气活血散寒为辅。补肾健骨汤方中熟地黄甘柔补血,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茱萸滋养肝肾而固肾气,山药健脾益气,菟丝子补肾固精,鹿角胶补肝肾、益精血,龟板胶益肾健骨加强主药功力,川牛膝补肝肾引药下行,桑枝祛风通络、利关节,独活、桑寄生祛风湿、止痹痛,川芎、地龙、延胡索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类中药能够消除滑膜炎症,调节异常的细胞因子,改善微循环,降低骨内及关节内压力,促进关节积液吸收,延缓关节软骨的退变过程,促进损伤软骨的修复,阻止或减缓骨赘生成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控制及显效率达到96.0%,明显优于单用西医治疗组。而且病情越轻,疗效越显著,患者且未发生皮疹、瘙痒等皮肤过敏以及胃肠道、精神及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确切,安全性好。中药汤剂从整体调节机体功能,透明质酸钠作用于关节内部,二者相互配合,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作用更持久,同时还可减缓该病的复发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大伟,熊昌源,叶 劲,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系列中医外治技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4):11.
       
       [2] Mogensen CE,Schmitz A,Christensen CR.Comparative renal pathophysiology relevant to IDDM and NIDDM patients[J].Diabetes Metabolism Rev, 1999,4:453.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9.
       
       [4] 武 娜,王子民,石关桐.骨性关节炎的滑膜病变及中医药治疗的机制[J].中医正骨,2007,19(2):63.
       
       [5] 王相奇,廉文隆,王彦兵.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配合中药治疗膝关节慢性滑膜炎[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9):1934.
       
       [6] 曾庆徐,黄少弼,肖征宇,等.症状性骨关节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2005,34(2):88.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