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西南地区不同居群葎草中总黄酮与木犀草素的含量分析
作者:张 丹,曹纬国*,王 刚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 401331)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考察西南地区不同居群葎草中总黄酮和木犀草素的含量。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葎草中总黄酮的含量;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葎草中木犀草素的含量。结果葎草中总黄酮与木犀草素的含量在不同居群间差异显著,以四川和重庆产含量较高。结论该方法适用于葎草的质量分析,可以为葎草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葎草; 居群; 总黄酮; 木犀草素
       葎草Humulus scandens (Lour.) Merr.又名拉拉秧、拉拉藤等,为桑科葎草属植物[1],始载于《唐本草》,名为葛葎蔓,全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民间常用来治疗肺结核潮热、胃肠炎、痢疾、感冒发热、膀胱炎、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痔疮等症,外用治疗痈疥肿毒、湿疹、虫蛇咬伤等症[2]。现代研究表明葎草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且已从中分离得到木犀草素和牡荆素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葎草资源丰富,常作为农业杂草被除去,具有较大的开发前景。我们分析比较了西南地区不同居群葎草中总黄酮与木犀草素的含量,研究葎草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不同居群间葎草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异,为促进葎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岛津LC-2010A高效液相色谱仪,CLASS-VP色谱工作站,龙尼柯UV-2102P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Millipore溶剂过滤系统,METIER TOLEDO AG204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
       1.2 试药 芦丁、木犀草素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甲醇为色谱纯,水为重蒸水,其余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样品经本校中药教研室王刚副教授鉴定为葎草。
       2 方法和结果
       2.1 木犀草素的含量测定[3,4]
       2.1.1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C18柱(5 μm,250 mm×4.6 mm);流动相为甲醇-2%醋酸(50∶50);检测波长35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为室温;进样量20 μl,理论塔板数按木犀草素计不低于4 000,高效液相色谱图见图1。A-对照品 B-葎草 a-木犀草素图1 样品高效液相色谱图
       2.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木犀草素6.5 mg,置50 ml容量瓶中,加80%乙醇溶解并定容,摇匀,即得对照品储备溶液。
       2.1.3 样品溶液的制备将不同居群葎草样品粉碎,过筛(40目),精密称取葎草细粉4 g,置100 ml圆底烧瓶中,加80%乙醇50 ml,加热回流2h,过滤,滤液蒸干后,加2%H2SO450 ml,酸水解1 h,放冷后,分别用40 ,40,20 ml的醋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回收醋酸乙酯至浸膏。浸膏用80%乙醇50 ml溶解,过滤,取续滤液10 ml作为供试品溶液。
       2.1.4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量取木犀草素对照品溶液适量,加80%乙醇制成系列标准溶液,进样测定。以色谱峰面积A对进样量M(μg)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在进样量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为0.26~2.6 μg,回归方程为A=3 888 216 M-538 639,回归系数0.999 3。
       2.1.5 精密度实验在上述色谱条件下,精密吸取木犀草素照品溶液,进样20 μl,重复进样6次,测得峰面积的RSD为1.22%,表明精密度良好。
       2.1.6 稳定性实验在上述色谱条件下,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20 μl,分别间隔2 h进样,重复5次,并测定峰面积,计算RSD为1.83%。
       2.1.7 重复性实验对同一批样品按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平行制备6份,分别进样20 μl,依照样品测定方法测定,并计算RSD为2.17%。
       2.1.8 加样回收率实验取已知木犀草素含量的葎草样品细粉9份,每份约0.2 g,精密称定,分别精密加入高、中、低3个质量浓度的木犀草素对照品溶液适量,按照“2.1.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同一质量浓度制备3份,并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结果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RSD为1.45%。
       2.1.9 样品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20 μl,按上述色谱条件进行测定,以外标法计算样品中木犀草素的含量。结果见表1。
       2.2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5]
       2.2.1 芦丁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无水芦丁8.1 mg,置于50 ml容量瓶中,加80%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将不同居群葎草样品粉碎,过筛(40目),精密称取葎草细粉0.8 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石油醚100 ml,加热回流至提取液无色,弃去石油醚提取液。待药渣挥干后,置烘箱中60℃干燥1 h,然后转移至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80%乙醇100 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60 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8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2.3 测定波长的选择 取芦丁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2 ml,分别置于25 ml容量瓶中,各加入80%乙醇6 ml,加入2%三氯化铝溶液0.5 ml,摇匀,再加80%乙醇至刻度,即得芦丁对照品三氯化铝溶液和供试品三氯化铝溶液,放置60 min显色,在200~600 nm波长范围内扫描。结果表明,芦丁对照品和葎草样品溶液均在410 nm处有较大吸收,因此选410 nm为测定波长。
       2.2.4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量取芦丁对照品溶液0,0.5,1.0,1.5,2.0,2.5,3.0 ml,分别置于25 ml容量瓶中,各加80%乙醇至8 ml,加入2%三氯化铝溶液0.5 ml,摇匀,再加80%乙醇至刻度,放置60 min显色,以第1瓶溶液作为空白,在410 nm处测定各溶液的吸收度,以吸收度A为纵坐标,浓度C为横坐标,得回归方程:A=0.025 4C +0.007 5,r=0.999 1,线性范围为3.24~19.44 μg· ml-1。
       2.2.5 精密度实验精密吸取同一对照品溶液6份置于25 ml容量瓶中,分别按照“2.2.4”项下方法处理显色,在410 nm处测定吸收度,结果测得吸收度的RSD为1.67%。
       2.2.6 稳定性实验 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 ml置于25 ml容量瓶中,按照“2.2.4”项下方法处理显色,分别于0,30,60,90,120min测定吸收度,结果吸收度的RSD为2.26%,表明样品溶液在2 h内基本稳定。
       2.2.7 重复性实验 取同一批葎草样品细粉6份,每份分别按照“2.2.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2 ml置于25 ml容量瓶中,按照“2.2.4”项下方法处理显色,于410 nm处测定吸收度,结果测得吸收度的RSD=2.39%。
       2.2.8 加样回收率实验 取已知总黄酮含量的葎草细粉6份,每份约1 g,分别精密加入芦丁对照品溶液适量,按照“2.2.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2 ml置于25 ml容量瓶中,按照“2.2.4”项下方法处理显色,于410 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加样回收率,结果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7%,RSD=2.08%。
       2.2.9 样品的测定 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 ml置于25 ml容量瓶中,加80%乙醇至8 ml,加入2%三氯化铝溶液0.5 ml,摇匀,再加80%乙醇至刻度,放置60 min显色,于410 nm处测定吸收度,并计算葎草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见表1。表1 样品测定结果mg·g-1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葎草具有多种引人注目的药理活性,特别具有较强的抑菌抗炎作用等。葎草生态适应性广,在我国除新疆、青海之外,南北各省均有分布,资源量巨大,有巨大的资源优势。通过对西南地区不同居群葎草中黄酮类成分分析发现,葎草中总黄酮和木犀草素含量普遍较高,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居群葎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存在差异,包括同一产地的不同居群也存在差异,表明除环境因素外,居群遗传多样性也可能是造成药用植物中有效成分含量差异的原因。
       本实验所建立方法可以快速检测葎草中总黄酮与木犀草素的含量,并对不同居群葎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比较,为葎草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侯宽昭. 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238.
       
       [2] 朱有昌. 东北药用植物[M].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234.
       
       [3] 周 萍, 胡碧波, 朱 倩,等. 花生壳总黄酮及木犀草素含量[J].中药材, 2006, 29(8): 769.
       
       [4] 陈伟光, 盛 静, 林 霞,等. 正交设计研究葎草中总黄酮提取工艺[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3): 551.
       
       [5] 张 凌, 张道英, 刘亚丽,等. 藏药打箭菊中总黄酮及木犀草素的含量测定[J].药物分析杂志, 2008, 28(5): 755.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