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经络特性的调整作用与临床疗效的观察
作者:张 欣1,尚 坤2 ,王富春1    
作者单位:(1.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2.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经络特性的调整作用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36例,检测其痛经症状评分和经络特性,并据此形成治疗方案,应用隔姜灸疗法治疗,观察3个月经周期。结果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存在经络异常现象,应用隔姜灸疗法可以有效调整其经络异常(P<0.001);新的治疗方案临床总有效率达到100%。结论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的经络特性为足少阴肾经虚寒性、足太阳膀胱经寒性,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失衡。据此形成的隔姜灸疗法可以有效调整经络异常,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隔姜灸; 痛经; 经络特性; 疗效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是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1]。调查显示,地处北方的女性有近一半的人有过痛经现象,其中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占所有痛经患者的41.19%[2]。我们通过人体经络特性检测分析系统,检测患者经络特性的异常,并据此拟定治疗方案,采用传统的隔姜灸疗法,观察临床疗效和对异常经络特性的调整作用。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所有36例病例都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在校女大学生,病例年龄18~23岁,均未婚。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诊断标准,以患者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月经后期,量少,经血黯有瘀块或如黑豆汁样,畏寒,手足欠温,带下量多,舌苔白腻,脉弦或沉紧为主要症状者。
       1.2.2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原发性痛经的西医诊断标准,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1~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
       1.3 试验病例标准
       1.3.1 纳入病例标准以痛经为主症,妇科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且符合中医辨证者。
       1.3.2 排除病例标准(包括不适应症或剔除标准)①经检查证实有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肿瘤所致的痛经。②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要求合作者(不配合饮食或私自用药影响疗效者)。
       1.3.3 终止病例标准发现不符合试验方案者,拒绝继续参与研究的病人,失访者,入组后发现合并有严重躯体疾病等非药物性原因而中断试验者,没有遵循治疗规定,合并使用了禁用的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的病例。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患者痛经症状评分本课题共观察了40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其中4例因故退出。根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痛经症状评分标准》,确定治疗前36例女生的痛经症状评分。见表1。
       2.1.2 患者经络特性人体经络特性是人体经络特性诊断分析系统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人体经络特性诊断分析系统是一种高科技智能型的中医综合诊断仪器,以中医经络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经络研究成果、电子信息处理和电子探测技术,对人体的经络特性进行检测、显示和数据处理分析,运用中医辨证,对寒热虚实等病证作出定量、定性诊断,并做出准确客观的测量和记录。 测试前注意避免以下几种影响测量准确性的情况:剧烈运动后,饭后30 min内,服用中药期间,气功状态,发怒状态,兴奋状态。见表2。表1 36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治疗前痛经症状评分表2 36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治疗前经络特性统计表
       通过表2可见,36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足少阴肾经具有虚性、寒性的例数占94.44%,足太阳膀胱经具有虚性、寒性的例数占83.33%,足厥阴肝经失衡的占88.89%,足太阴脾经失衡的占80.56%。其余经络特性非正常者例数很少,忽略不计。
       上述统计结果提示,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的经络特性为足少阴肾经虚寒性、足太阳膀胱经寒性,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失衡。
       2.2 观察指标
       2.2.1 疗效性观察指标①根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痛经症状评分标准》,观察患者痛经症状评分的改变情况。
       ②应用人体经络特性诊断分析系统,检测患者相关经络特性的变化情况。
       2.2.2 安全性观察①一般体格检查:血压、脉搏、呼吸、心率。②血、尿、便常规。③心电图、肝功能。
       2.3 治疗方法
       2.3.1 穴位选取根据患者经络特性及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在治疗中,拟定了以温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调理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为主的治疗原则,选取以下穴位组成艾灸处方:主穴为关元、肾俞、中极、地机;随症配穴,疼痛重,加次髎;寒证重,加命门;气滞,加太冲;腹胀,加天枢。
       2.3.2 操作方法隔姜灸。将鲜生姜片切成厚约0.3 cm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置施灸穴位上,用大艾炷(重量约1.5 g)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患者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每穴施灸5~10壮,施灸壮数依痛经程度而定,轻度用5壮,中度用8壮,重度用10壮,治疗于每次行经前1周左右开始,1次/d,7 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2.4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积分恢复至0分,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止治疗后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为痊愈;
       治疗后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1/2以下,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用治疗或服用止痛药可以坚持工作为显效;
       治疗后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1/2~3/4,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治疗或服用止痛药后可以坚持工作为有效;
       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者为无效。
       2.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 观察结果
       3.1 患者痛经症状评分比较通过表3可见,36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性型)患者的痛经症状评分治疗后下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性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根据疗效判定标准,36例患者治疗后痊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达100%。表3 36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对照表
       3.2 患者经络特性比较通过表4可见,36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性型)患者治疗前后主要异常经络的经络特性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虚性、寒性的经络特性趋于正常,治疗前后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01);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失衡的经络特性趋于正常,治疗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经络特性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尤其是对于经络具有的虚性、寒性等经络特性作用更为显著。表4 6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治疗
       4 讨论
       通过人体经络特性诊断系统的检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的经络特性为足少阴肾经虚寒性、足太阳膀胱经寒性,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失衡。从中医理论讲,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的主要病因为经期感寒。素体阳虚,或经水临行时过食生冷,或感受寒湿,均易导致寒湿之邪客于胞中,与血搏结,使冲任经气阻滞,导致经行腹痛。因胞脉系于肾,故多表现为肾经虚寒[4]。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寒湿之气相互传导,故膀胱经多寒。经期寒凝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碍。五脏中肝藏血,脾统血,故导致二经失衡。
       针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的异常经络特性,以温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调理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为主的治疗原则,选取关元、肾俞、中极、地机为治疗主穴。其中肾俞穴,处于足太阳膀胱经在背腰部的第一侧线上,为肾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肾主生殖,女子天癸正常与否,取决于肾,故女子月事痛者,可从肾治。肾俞能够振奋阳气,温补下元,故以艾柱灸之可祛寒行湿。胞脉系于肾,肾气温充,则胞脉寒湿自除。关元,中极为任脉腧穴,可通调冲任之气,促进胞宫瘀血消散。同时中极还是膀胱经的募穴,能够散寒行气,治疗膀胱经寒证。地机为脾经郗穴,是调血通经之要穴,可健脾除湿,止痛调经。《铜人》载地机穴主“女子血癥”。诸穴配合,温肾、除寒、行气、祛湿、活血、止痛,共奏调经止痛之效。
       艾灸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针药所不具备的独特作用。《灵枢·官能》篇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艾灸的临床效应包括艾灸的温热作用、艾灸的光谱效应、艾灸的壮数及艾灸的时间等。温热作用可以祛寒除湿,同时艾叶燃烧时发热所产生的光谱属于光学中的近红外线波段,说明艾灸不仅有远红外辐射及热辐射,还有近红外线辐射及光辐射。就生物效应而言,远红外辐射穿透力强,可以渗透到表皮、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系统,并为活组织所吸收,起到治疗作用[5]。
       相信本研究的结果必将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临床疗效的提高和有关机理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元恺.中医妇科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3.
       
       [2] 党艳丽. 467例女学生痛经情况调查[J]. 陕西中医,2000,21(12):537.
       
       [3] 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指导原则(第一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63.
       
       [4] 曹云霞.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与预防[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4):83.
       
       [5] 陆寿康. 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8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