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药柴胡入脾肺二经探讨
作者:卢素红1,刘菊妍2    
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医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 2.广州医药集团,广东 广州 510130)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柴胡; 归经; 脾经; 肺经
       中药柴胡是临床常用解表药,味苦、辛,性微寒。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的功效。主治:少阳证,外感发热;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疟疾等。现有的中药类辞书大多将柴胡归属于肝、胆二经,难以全面地解释其归类、功效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通过查阅古今文献,认为柴胡还可归于脾、肺二经,有利于全面解释其属于发散风热药及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之功效。
       1 柴胡归经源流
       宋之前的本草书籍,仅提及性味而均未涉及归经,至金元时期张元素创立了药物归经论及引经报使学说,经明清诸多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展,成为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之一。张元素在《珍珠囊》中首载柴胡的归经:“柴胡,少阳厥阴行经药也。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手厥阴心包络。”《本草择要纲目》:“柴胡,行手足少阳,以黄芩为佐,行手足厥阴,以黄连为佐。”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二载:“柴胡,手足少阳表里四经之药也。”均认为柴胡的归经为肝、胆、三焦、心包。
       明代李中梓《本草徵要》中载:“柴胡…入肝胆二经……理肝胆,善和解。”并未提及三焦及心包络。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中载:“柴胡,行足少阳经、厥阴经。”严西亭等的《得配本草》中载:“柴胡,入足少阳、厥阴经。”现代中医药类教材亦持此观点。缪希雍却认为“柴胡,为少阳经表药,主心腹肠胃结气……足少阳胆也。”认为柴胡独入胆经。黄宫绣《本草求真》中载:“柴胡,专入少阳胆经。”汪昂《本草易读》中亦载:“柴胡,入足少阳胆经。”贾所学的《药品化义》中亦载:“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属足少阳胆经药”。《本草撮要》中亦载:“柴胡,入足少阳经,功专入经达气……”。而张锡纯则兼顾前人的观点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载:“柴胡,禀少阳生发之气,为足少阳主药,而兼治足厥阴……柴胡不但升足少阳,实兼能升手少阳也。”而叶天士《本草再新》中载:“柴胡入心、肝、脾三经。”
       因此,从以上柴胡归经的历史沿革来看,柴胡归经并不局限于肝、胆二经,还可入心、脾、肺、三焦等经。
       2 柴胡为发散风热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其性“辛散轻扬,主入肺与膀胱经,偏行肌表,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临床主要治疗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等外感表证。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1]将解表药分为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两大类,14种发散风寒药中有10种入肺经,3种入膀胱经,1种入肺经与膀胱经;而11种发散风热药中有8种入肺经,1种入肺经与膀胱经,柴胡既不入肺经也不入膀胱经。这不但与解表药的概念不相吻合,而且也难以用归经理论解释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效。柴胡为发散风热药,轻清升散,宣透疏达,可用来治疗外感发热。根据《中药学》对解表药的论述及柴胡的功效,我们认为柴胡还可入脾肺二经,既能用归经理论解释其功效与临床主治,又符合解表药主入肺经及膀胱经之论,前后一致,不容易出现歧义。
       3 柴胡具有升举阳气之功
       柴胡长于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具有升阳举陷之功效,可用于治疗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以及短气,疲乏等证。临床上,柴胡亦为治疗脾胃病的主药。《神农本草经》中载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本草经百种录》所言:“柴胡,肠胃之药也……”。由此可见柴胡为阳明,少阳之药。《本草经解》曰:“柴胡,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心腹肠胃,五藏六腑也。柴胡轻清……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其治饮食积聚者,盖饮食人胃,散精于肝,肝之疏散,义借少阳胆为生发之主也。柴胡升达胆气,则肝能散精,而饮食积聚自下矣”。因而从柴胡组方和临床应用来看,柴胡所治脾胃之病乃为司其本职。
       柴胡可升举中气,以治疗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之证,《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之柴胡即表明柴胡入于脾胃经。《药品化义》曰:“柴胡,能升提下陷,佐补中益气汤,提元气而左旋,升达参芪以补中气。《本草正义》亦曰:约而言之,柴胡主治,一为正虚,则为清气之陷于阳分者,举而升之,返其它而中气自振”。《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即防肝病传脾,而“实脾”亦可以“理肝”。此外,从《本经》所言柴胡功效可知,柴胡所治肝胆之患是与其调理脾胃之功相协调的。因此,柴胡可入脾胃经,具有调理脾胃之功效。
       4 柴胡现代药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研究表明[2],柴胡具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镇咳、保肝、利胆、降血脂、保护胃黏膜、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作为解表药代表的桂枝,通过扩张血管、增加散热、促进发汗实现其发汗解表的作用。柴胡作为解表药的发汗解热作用也是通过扩张皮肤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促使血液流向体表、增加散热、加强呼吸运动、增加水分的排出来实现的。因此,柴胡可归于肺经或膀胱经。此外,柴胡具有兴奋内脏平滑肌的作用,此作用与柴胡之升举阳气功效有关,由此可见,柴胡归于脾经亦有其作用基础。
       综上所述,根据柴胡的功效、归经历代沿革、传统归经理论与临床应用,并结合柴胡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柴胡除归肝、胆经外,还可归于脾肺二经,从而可更加全面合理地解释其功效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
       
       [2] 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