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岭南地区寻常痤疮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作者:杨柳, 钱江, 周耀湘, 任小红, 庞卿强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岭南
       摘要:目的研究岭南地区寻常痤疮证治规律。方法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痤疮多发于13~35岁青年人(95.56%),大部分患者颜面皮脂油腻(油型52.35%、混合型27.65%),皮疹以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继发脓疱或结节为多见,占92.84%。伴随症状以口渴、口臭、咽喉肿痛、溺黄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湿温症状常见;辨证分型中湿热蕴结型占发病率46.17%。结论血热湿盛是岭南地区痤疮的主要病因病机,湿热蕴结型痤疮是南方地区痤疮的主要证型。
       关键词:寻常痤疮;流行病学;岭南地区
       寻常痤疮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部的常见损容性皮肤病,岭南地区雨湿较盛且气候炎热,发病更甚。中医药治疗寻常痤疮具有较好的临床优势,但是丰富治验的另一面不足是证治标准未能规范,阻碍了对其证治规律的科学阐述,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探索其发病规律,以期进一步对痤疮的证治标准提出规范意见,共同促进有关寻常痤疮证治规律的理论与临床研究的进展。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而在广东岭南地区展开痤疮的中医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1 病例来源  
       全部病例资料来源于广东广州、江门地区二所三甲级医院皮肤科与广东东莞市一所皮肤病医院200401~200412月间就诊的门诊患者。资料统计时,诊断未明确者不计入此范围内。
         2 研究方法和内容 
       2.1 研究方法主要以询问、答卷和体检方式获取发病年龄、性别、诱因、饮食嗜好、伴随症状、皮肤类型、病情分级、舌象、脉象等情况,最后综合病历资料辨证分型。
       2.2  内容指标 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皮肤类型、皮疹形态、病情分级、自觉症状、舌象、脉象、辨证分型。
       2.2.1 皮肤分型[1]4种皮肤型,干燥型:皮脂排泄少,皮肤比较干燥,毛孔不明显,弹性差,肤白细嫩。油型:皮脂排泄旺盛,面部油光发亮,毛孔粗大。中间型:介于上述两型之间,皮脂分泌适度,不干燥不油腻,皮肤细致、光泽富有弹性。混合型:前额、鼻部及下颌等处表现油性特征,两颊及外侧呈干性表现。
       2.2.2 饮食偏好肥腻、辛辣、油炸。
       2.2.3 自觉症状与月经关系、口干、口苦、口臭、口疮、便秘、尿黄、咽痛、纳差、乏力。
       2.2.4 病情分级标准[2](3度9级分类法):以粉刺、丘疹、脓疱―侧面部(右或左)个数计算。轻度:1级少于25个,2级26~50个,3级51~75个;中度:4级76~100个,5级多于100个,6级伴有1~2个结节或囊肿;重度:7级伴有3~5个结节或囊肿,8级伴有6个以上结节或囊肿,9级结节、囊肿伴肥厚性瘢痕或窦道。
       2.2.5  辨证分型[3]基本按5型分型辨证。肺经风热型:症见颜面肤色潮红,皮疹以丘疹为主,偶见脓疱,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湿热蕴结型:症见颜面肤色油腻,皮疹见丘疱疹、脓疱、结节等,伴有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痰湿凝结型:症见皮疹结成囊肿,或有纳呆,便溏,舌质淡,苔薄,脉滑。气滞血瘀型:症见皮疹以结节、囊肿为主,伴疼痛,久治不愈,部分有瘢痕形成,舌质暗红,边尖有瘀点或紫斑,苔白腻,脉滑或涩。冲任不调型:症见经前面部皮疹加重,经后减轻,伴月经不调,心烦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3  资料统计分析
       3.1  一般资料
       共收集405例,均为门诊确诊病例,男131例(32.34%),女274例(67.65%),男女性别比1∶2.09,就诊年龄最小11岁,最大54岁,平均23.0岁,病程1周~34年。其中11~12岁的患儿6例(1.48%);13~18岁的青少年80例(19.75%);19~35岁的青年303例(74.82%);36~50岁的壮年15例(3.70%);51~63岁的老年患者例1例(0.25%)。总就诊人数中,发病就诊年龄区间尤以19~35岁的青年较突出,13~18岁青少年就诊率也较高,壮年患者亦占有一定就诊比率。
       3.2 发病年龄发病年龄最小10岁,最大41岁,平均19.4岁。其中男性最小11岁,最大36岁,平均18.1岁;女性最小10岁,最大41岁,平均20.0岁。其中,12岁以下的患儿 12例(2.96%);13~18岁的青少年214例(52.84%);19~35岁的青年173例(42.72%);36~50岁的壮年6例(1.48%);51~63岁的老年患者0例(0%)。
       3.3  皮肤类型 油型212例(52.35%),干燥型10例(2.47%),中间型71例(17.53%),混合型112例(27.65%)。各型皮肤发病率依次为油型>混合型>中间型>干燥型,油型最高,干型最低。
       3.4 饮食偏好 与饮食偏好有关65例,占发病率16.05%。其中偏好辛辣者30例,偏好油炸者19例,偏好肥腻者14例,偏好饮酒者1例,偏好海鲜者1例。偏好辛辣者居首位,偏好油炸者次之。
       3.5自觉症状 发病与月经周期有关90例,占女性发病率59.12%,经前减轻2例,经前加重88例,以经前加重居多。伴随单一或合并症状者209 例,占51.6%。其中便秘110例,尿黄92例,口臭46例,咽痛31例,口疮23例,口干7例,便溏4例,眠差3例,乏力2例,口苦1例,眼屎多1例。便秘居伴随症状之首。
       3.6  病情分级轻度304例,占75.06%,其中1级111例,2级79例,3级114例;中 度72例,占17.78%,其中4级28例,5级13例,6级31例;重度29例,占7.16%,其中7级16例,8级7例,9级6例。
       3.7  舌象、脉象、舌质边尖红143例,红125例,淡红115例,暗红瘀点紫斑22例;舌苔:薄黄177例,黄腻138例,薄白75例,白腻7例,白8例。脉象:滑75例,滑数87例,数91例,涩7例,弦细89例,其它(浮、缓、平脉等)56例。
       3.8  辨证分型
       肺经风热型112例,湿热蕴结型187例,痰湿凝结型11例、气滞血瘀 7例、冲任不调型 88例。湿热蕴结型最常见,占发病率46.17%,肺经风热型次之,占27.65%,冲任不调型占21.73%。
        4 讨论
       有关寻常痤疮,中医大多数医家认为是由于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代谢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薰,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若病情日久不愈,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这些见解以中医院校的教材为代表,经典的内治方法是分肺经风热、湿热蕴结、痰湿凝结三型论治[4]。但近年也有学者认为其病机主要是由于先天肾阴不足,相火过旺,加之饮食失节,肺胃火热上蒸于头面,血热瘀滞而发病[5],对教材观点提出异义。可见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存在不同的观点,辨证分型也难于统一规范。我们认为,各家学说的观点与临床治验,都是对病证研究的有益补充。但是有关病证的证治规律,一般性的规律,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来寻找。
       我们的研究资料显示,痤疮多发于13~35岁青年人(95.56%),且大部分患者颜面皮脂油腻(油型52.35%、混合型27.65%),皮疹以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继发脓疱或结节为多见(轻、中度共376例),占92.84%。伴随症状以口渴、口臭、咽喉肿痛或牙龈肿痛溃烂或出血、小便黄而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湿温症状常见,辨证分型中湿热蕴结型187例,占发病率46.17%之多。表明了该病患者体质壮实,血热湿盛为主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血热湿盛是岭南地区痤疮的主要病因病机,湿热蕴结型痤疮是南方地区痤疮的主要证型,治疗应以清热祛湿为主。
       本组资料还显示寻常痤疮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占发病率67.65%,提示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为重视损容性疾病的防治。大部分女性痤疮患者的发病与月经周期有关(占女性发病率59.12%),并以经前加重为首要症状,表明女性痤疮发病与体内性激素变化有关,这与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与雄性素作用相关是一致的[6],因此,对女性痤疮患者,我们在辨证的基础上可酌加调节人体性腺内分泌功能的中药如女贞子、旱莲子等[5],以滋水抑阳,是应注意考虑的。
       经学习参考诸多医家的学术思想,结合临床体会,笔者认为将寻常痤疮分肺经风热、湿热蕴结、痰湿凝结、气滞血瘀、冲任不调等5型[2],基本可以反映该病的临床特点,与现代医学所分的丘疹性、脓胞性、结节性、囊肿性、萎缩性、聚合性痤疮、月经前痤疮等也基本对应。以此作为基本证型设计并展开对寻常痤疮的流行病学研究,乃至指导临床,都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白义杰.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8.
       [2]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皮肤美容学组.寻常痤疮分级和疗效标准初步制定[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8,4(1):41.
       [3]钱江,杨柳. 寻常痤疮辨证论治刍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2):867.
       [4]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53.
       [5]褶国维.中药清痤灵治疗痤疮的多中心随机参照研究[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5,12(3):6.
       [6]朱学骏,顾有守,沈丽玉.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34.
       作者简介:杨柳(1958),男(汉族),广东电白人,现任南方医科大学教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外科教医研工作.
       (1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510515;2.广东省东莞市皮肤病防治院 511700;3.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529000)
       收稿日期:2005031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