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郄门穴配合额旁1线治疗心绞痛32例
作者:孙国胜, 张京峰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郄门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郄门穴配合额旁1线治疗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取1.5寸毫针,直刺双侧郄门穴1~1.2寸,横刺双侧额旁1线1寸,采用平这站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隔5 min行针1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结果32例中显效20例,占62.5;好转8例,占25%;无效4例,占12.5%。总有效率87.5%。结论以针刺郄门穴配合额旁1线为主的针灸疗法能明显缓解心绞痛。
       关键词:郄门;额旁1线;心绞痛
       心绞痛是一种由心肌暂时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针刺治疗本病确有较好疗效,各种治疗方案不断推出,常规取穴多以邻近穴、俞募穴、任脉、少阴经及膀胱经腧穴为主,取穴多,操作复杂。为减少患者痛苦,取穴少而精,见效速,我们在名老中医师带徒学习期间,在孙六合教授指导下采用针刺郄门穴配合头皮针额旁1线治疗心绞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2例心绞痛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在34~71岁,平均年龄56.6岁;病程1~25年;稳定型心绞痛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2例,变异型心绞痛2例;其中合并高血压13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陈旧性脑梗5例,陈旧性心梗6例;有家族史者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心脏病学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心绞痛的诊断标准[1],发作时常规心电图或者24 h动态心电图均有缺血性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低平,负正双向。血清酶无升高,出凝血时间正常。
        2 治疗方法
       取双侧郄门穴直刺1~1.2寸,针感达到胸部时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运针;双侧额旁1线,取1.5寸毫针,与头皮呈30°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刺入1寸,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中间每隔5 min行针1次/d。10次为1个疗程。痰盛者加丰隆;急躁易怒者加太冲;气虚血瘀者加血海、足三里。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参照卫生部制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有关标准。
       3.1.1  心绞痛疗效标准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2级为显效;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1级,原为1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为有效;症状及硝酸甘油用量无改变,或虽有所减少但未达到有效程度者为无效。
       3.1.2 心电图疗效标准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为显效;ST段的降低在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为有效;心电图基本同治疗前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本组32例,显效20例,占62.5%;好转8例,占25%;无效4例,占12.5%。总有效率为87.5%。其中17例在治疗5~10 min后疼痛缓解,即刻止痛率为96.4%。心电图有效率为53%,硝酸甘油停减率为87%。其中1例6 h后复发。
       3.3 典型病例女,56 岁,干部,于 20030309就诊。主诉:阵发性心前区压榨疼痛半年,加重1 h。患者每次发作心前区疼痛给予硝酸甘油、钙拮抗剂等扩管解痉药物,症状尚能缓解,此次发病服药后难以达到止痛的目的,予杜冷丁可缓解疼痛4~5 h,经人介绍而来我科针灸治疗。现症见:心前区压榨样痛,伴烦躁不安,胸闷气短,面色无华而微青,唇微紫,舌质暗紫,舌有瘀斑,脉沉涩。血压19.5/12 kPa,心肺听诊未见异常,查心电图:STT压低约1 mV,心肌酶属正常范围。既往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诊断为心绞痛。治疗取穴:郄门、额旁1线、神门 、大陵、血海、足三里、丰隆。郄门直刺1~1.2寸,针感达到胸部时,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运针,额旁1线用平补平泻手法,余穴均用泻法。留针30 min隔1次。10 min后,患者疼痛减轻,心胸豁达30 min后,基本恢复正常。连针10次,未再发作,但活动过多或劳累时偶发1~2次心悸,3~5 s/次。连针20次诸症得除。随访3个月未复发。
         4  体会
       心绞痛为心血管疾病中病死率极高的疾病,是人类“三大”死因之一,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症之一。本病属中医“胸痹”范畴,是由于痰浊瘀血痹阻心脉络道而引起的一种内科急危重症。解除疼痛不仅为了减轻病人痛苦,还因为疼痛可引起一系列循环系统反应,如血压、心率和心搏量增高使心肌代谢加快,导致梗塞扩展。心痹是真心痛的特别病势,当配用多种措施,尽快把疼痛控制住。《灵枢・厥病》中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由于它极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所以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紧急处理办法:宣痹镇痛。针灸有运行阴阳调解气血、行气化瘀之功。《灵枢・本脏》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素问・厥论篇》云:“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治。”郄门是手厥阴心包经郄穴,郄穴是经气深聚的部位,临床上郄穴常用来治疗经脉循行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心绞痛发作取该穴可宣阳通痹、理气行血化瘀、宽胸利膈以通心脉之瘀阻,取其“急则治其标”之义;额旁1线在前额部,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炎、失眠等,同时前额属阳明,阳明经多气多血,故针刺额旁1线可调畅气机、宽胸理气、解痉止痛,郄门配合额旁1线共奏通畅气机、理气散瘀、疏经通络、活血化瘀之功,故诸症得除,疾病痊愈。中医学认为,胸痹的病位在心,胃经与此病也相关,因为“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根据胃经经别循行,就可以说明,它在大腿前面从足阳明经分出,进入腹腔之内,向上通连心脏,沿着食道浅出口腔。故孙老临床中擅用足三里以调理气血,行气导滞,活血化瘀,平衡阴阳。总之,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以针刺郄门穴配合额旁1线为主的针灸疗法能明显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和相关临床症状,减少硝酸甘油服用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且具安全、经济、疗效迅速的特点,更适于基层开展急救以赢得时间,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贵廷,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S].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1993:41.
       作者简介:孙国胜(1965),男(汉族),河南禹县人,现任河南省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针灸工作.
       (河南省中医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收稿日期:2005031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