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药治疗哮喘60例疗效观察
作者:刘勇, 薛秀英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中药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哮喘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方加减治疗,口服,哮喘发作期服1剂/d;缓解后服1剂/2 d。结果所治60例,临床治愈37例,好转20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5%。结论采用中药治疗哮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疗法。
       关键词:中药疗法;哮喘
       哮喘病多属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目前被认为是一种多细胞、多因子介导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理相当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笔者自199606开始用自拟方治疗哮喘6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病人,均符合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哮病诊断依据。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患者年龄最小为19岁,最大为7l岁;病程2~25年不等。本组病例就诊前均经过多种中西药物治疗。
        2 方药组成及用法
       基本方药组成:仙茅10 g,百合15 g,百部15 g,生黄芪15 g,北沙参15 g,麻黄5 g,杏仁10 g,桂枝l0 g,炒赤白芍(各)l0 g,白芥子l0 g,紫苏子l0 g,化橘红10 g,枇杷叶15 g,鱼腥草15 g,制僵蚕15 g,生军2 g,六一散15 g。哮喘发作期每天服1剂,每剂煎2次,于早、晚各服1次,连服15剂为l个疗程;哮喘缓解后作巩固疗效或好发季节作预防用,隔日服1剂,连服15剂为1个巩固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哮证疗效评定标准制定。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为治愈;哮喘缓解,或发作次数减少为好转;症状无变化为未愈。
       3.2 治疗结果本组60例患者服用本方后,疗效良好:  临床治愈37例,好转20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5%。
       3.3 典型病例女,49岁,务农。素有哮喘病史10余年,经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发作次数逐年增多。近日又因劳累后受凉而诱发,初诊: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动则喘息更甚而张口抬肩,痰多色白质稀,口干不欲饮,胸闷,大便干燥,恶风畏寒。检查:形体消瘦,面色白,口唇发绀,桶状胸,两肺哮鸣音,T 36.5 ℃,HR 90次/min,律齐,舌质稍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而数,X光胸透提示为“慢支”、“肺气肿”。辨证施治:患者年已七七,天癸渐竭,肾气已衰,加之久病,肾摄纳无权,气化失职,湿聚成痰,随肺气上逆而发为哮喘,治宜温肾益肺、化痰平喘,遂投以上方治之。经服5剂,喘势渐减,大便通,两肺哮鸣音也减少。连服1个疗程,哮喘得平,余症也除,精神、饮食及二便均恢复正常。
         4 讨论
       哮喘一证,常因复感外邪而反复发作,且经多种中西药物治疗,症情复杂。但在整个病程中,外邪、痰饮、肺肾两虚为其病理变化的三要素,本虚标实为主要矛盾,所以在治疗上必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阴阳兼顾,温肾不忘补肺,固本兼顾治标。故自拟方中溶补虚、祛邪、化痰、通腑于一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方中重用仙茅温补肾阳、摄纳肺气,有利于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并用百合、百部、北沙参养阴润肺而止咳平喘,同时也制仙茅之辛燥以防化热增喘,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也,甘草有去氧化皮质酮的作用,僵蚕体中含有变态活性激素促脱皮留酮和67.44%蛋白质,两味对肾上腺皮质和脑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机能均有刺激作用。以上六药相配,阴阳兼顾,刚柔相济,扶正固本,以提高神经分泌的兴奋性,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过敏状态,改善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对于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大有裨益。方中麻黄、杏仁开宣肺气,麻黄、桂枝辛散解表,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的同时,加进生黄芪直接补益卫气寓在补中有泻、散中有收,使精气闭藏于内、表皮封固于卫而邪不可凑,喘不多发。用白芥子、苏子、橘红、僵蚕温化痰饮以杜绝化热之源;另用枇杷叶、鱼腥草清除肺热、防治感冒;况且,鱼腥草素还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寒温并用,相反相成,既能温化痰饮,又能清泄肺热,以收预防和治疗哮喘继发感染之效。用小剂量生军泻下阳明,使上逆之肺气速降,郁血得散,六一散通利膀胱,使停留“水道”之水湿从前阴排泄。两者并用,有利于调整血液循环,促进毒素排出,减轻肺部压力,另与辛散和补益之品相伍,辛开苦降,攻补兼施,既无外邪内陷更损阴阳之弊,又能使喘势得到缓解和消失。
       作者简介:刘勇(1959),男(汉族),河南安阳人,现任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工作.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455000)
       收稿日期:2005031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