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彭介寿辨治痛风病经验
作者:张立军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彭介
       摘要:以查阅古今文献和临床实践为依据,对彭介寿辨治痛风的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了对现代医学的痛风病中医辨病、病因病机和治疗新见解。认为,现代医学的痛风病应归属于中医“脚气”进行辨病,病因以内因为主,病机重在湿邪内蕴,壅滞气血,治当温宣降浊,行气决壅,并创立了有效方药。
       关键词:彭介寿;痛风
       痛风(Gout)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组疾病,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单一关节炎、尿酸钠盐形成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据调查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病率约为0.13%~0.37%,过去认为本病在我国罕见,但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动物性食物摄入增多,此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显著提高,据统计,在我国大中城市此病的发病率已接近国外水平[1]。目前对本病尚不能根治,化学药物疗效确切,起效迅速,但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不少学者在不断探索中医药防治此病的方法。大多数中医学者将痛风视为“痹病”,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或清热解毒之法进行治疗,但疗效不甚理想。业师彭介寿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从医40余载,尤其对痛风病的中医诊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本病当从中医“脚气”进行辨治,现整理总结如下,以冀发扬。
         1 辨病当从“脚气”而非“痹病”
       目前中医学者在辨治痛风病时,多根据患者的某些临床症状和Gout的汉语译名为“痛风”,而将其与祖国医学中的“痛风”相等同,并归属于痹病范畴,而导师认为这种观点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并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大量的文献研究,提出痛风病与中医古籍中关于“脚气”的某些论述更为接近。导师认为我国古籍中所论之脚气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维生素B1缺乏和痛风病,如《医学正传・脚气》曰:“……是以先从太冲穴隐核痛起,及两足胫红肿,或恶寒筋挛掣痛,是其候也”。《杂病广要・脚气》曰:“有忽患脚心如中箭”。《类编朱氏集验方・脚气》曰:“夜半脚气痛绝”。由此可见,这些论述与痛风病急性发作时“起病急骤,多因午夜足痛而醒,疼痛如刀割或咬噬样,……60%~70%患者首发于大脚趾关节”的表现特点非常相似。而中医古籍中所论之“痛风”则是一种因外受风寒湿邪所致的疾病,如张石顽在《张氏医通・痛风》中明确指出:“按痛风一症,《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名曰历节,……”,由此可见,在中医文献中,“痛风”即是痹病的别称,而据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痹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所论痹病多表现为对称性的关节、肌肤、筋骨等部位疼痛,好发于青壮年,女多于男,发病多与气候有关,多对应于现代医学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与现代痛风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多于女,多以饮食诱发,属代谢性疾病的特点并不一致,因此导师认为现代医学痛风病与中医之“痛风”名同而含义则相去甚远,痛风病当从中医“脚气”病进行辨病治疗。
         2  病因以内因为主,病机重在湿邪内蕴,壅滞气血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病属代谢性疾病范畴,属体内的嘌呤代谢紊乱,高嘌呤饮食常是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诱因,导师认为这些也与中医对“脚气”病病因的认识相一致,即以内因为主,“膏膜过分,酒食越度”多为发病的诱因,而非如痹病之外因风寒湿邪诱发为主也。正如丹波元简《脚气钩要・序》中所论:“大抵由内因者十之八九,由外因者十之二三,与诸病并发者,十之五六。夫王侯贵官,出则肥马华轿,入则高堂大厦。足末常履地,其多患此者,无他,膏膜过分,酒食越度,因以致之”。而对于其病机,结合临床痛风病患者即使在急性发作期,亦多见脉沉缓或弦紧,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而少见脉数或舌质红,苔黄厚等热象的特点,认为本病的中医病机也与中医“脚气”病的病机相一致,主要为湿邪内蕴,壅滞气血,气血运行不畅,痹阻于关节而成。正如《外台秘要・脚气》曰:“脚气两胫肿,是为壅疾……”  。
         3 治当温宣降浊,行气决壅,创立有效方药
       综合上述对痛风病的中医辨病归属和病因病机的认识,导师认为对痛风病的治疗亦当参考古人对“脚气”病治疗的有关论述来加以确定,如《圣惠方》中“治脚气春夏防发,宜服此疏风调气槟榔散方”。《景岳全书・脚气》有“脚气有实邪,凡壅盛肿痛而为闭结或为胀满者,治宜疏导通利为主。”导师结合这些古人论述,联系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紧扣病机,确定了温宣降浊,行气决壅的治疗大法,长期运用于临床,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数千例,能迅速消除患者的急性期症状,并有较为可靠的降血尿酸疗效。后导师拟定一固定处方(药用苍术、吴茱萸、木瓜、白芷、苡仁等),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成痛风Ⅰ号合剂,进行了70例的临床观察,结果总有效率为100%,显效率达87.14%,且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和禁忌症[3],1997~1998年在临床有效的基础上再次将处方进行调整,更名为痛风宁Ⅰ号口服液,并设立西药对照组按严密的临床资料设计做了临床观察,共观察痛风性关节炎190例,其中痛风宁l号治疗组126例,西药消炎痛加痛风立仙对照组64例,结果两组的愈显率分别为73.0%,57.8%,总有效率分别为92.1%和81.3%。经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经1年随访后,证实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痛风宁1号无明显毒副反应,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同时表明该药物的总疗效不因不同年龄段、不同病情、不同中医证候而出现差异[4]。这些都证明了导师从“脚气”辨治痛风病思路的可行性。
         4 典型病例
       男,46岁,19971104初诊。双脚跖趾、跗、踝等关节左右交替反复发作红肿热痛7年,复发加重7 d。患者痛风初发时,每年约发作3~5次,曾先后用过秋水仙碱、别嘌呤醇等西药,开始有很好疗效,约3~7 d即可控制症状,以后疗效渐差。近年来发作愈见频繁、服西药需3周以上方能控制急性症状,7 d前因喝啤酒而诱发左足第1跖趾关节、跗、踝关节红肿疼痛,行走困难,自服西药病情未见明显缓解,经他人介绍来我处就诊。查:左足第 1 跖趾关节、足背、关节明显肿胀,皮色暗红,皮温不高,有明显触痛,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外侧有蚕豆大的硬结节1块,舌质暗红,苔白,脉弦缓。实验室检查:血沉44 mm/h,血尿酸499 μmol/L,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脚气  湿邪内蕴,壅滞气血。治疗:停用其他一切治疗痛风的中西药物。治法:温宣降浊,行气决壅。方药:单用痛风宁Ⅰ号口服液,20 ml/次,3次/d,12 h后急性症状即缓解,4 d后症状及关节肿胀完全消退,嘱继服痛风宁Ⅰ号口服液,20 ml/次,早晚各1次,1月后复查血尿酸,降至331 μmol/L,遂停药。服药期间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导师对痛风病应从中医“脚气”病入手进行辨病治疗的观点是有充分依据,也是经得起临床实践检验的,导师的这些认识,为痛风病的中医药疗法,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蒋明,DAVIDYU,林孝义,等.中华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2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88:37.
       [3]彭介寿,周竞成,何国坚.痛风宁I号合剂治疗痛风性关节炎70例[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4,17(2):28.
       [4]陈云凤,扈晓宇,彭介寿.痛风宁I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2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5):387.
 
  作者简介:张立军(1972),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现任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讲师,主治医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风湿性疾病和肾脏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收稿日期:2005031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